《醫經國小》~ 卷之四 (3)
卷之四 (3)
1. 病機略一首(集次見凡例)
有聲無痰為咳。當治其本。
喘有氣虛。或因痰壅。或因氣逆或倚息使。
亦有熱甚而喘。腹脹而喘。咳甚而喘。水乘肺而喘之類。
痢本濕熱。
或暑,郁於下焦。或熱甚而不食。欲云噤口痢。或因食致。腹痛下血。
或如豆汁。魚腦。濁水。黃膿。血沫之類。
後重不利。
裡急後重也。治可通散。
或發散。或下。
勿便澀住。濕熱未消。成休息痢。
因澀藥之過。病少減則不能止。成休息痢。
瀉泄多濕。熱食氣虛。(此四證例)如本脾泄。脹而嘔吐。洞泄不禁。腸泄則疼。瘕泄不便。(小便不利)後重莖痛。胃泄色黃。食飲不化。太素分五。(五等泄)溏泄,泄飧濡滑泄。
溏則便尚稠,如鴨糞溏也。飧則米穀不化。濡或糞若水。滑則大便不禁。
滲秘闌門。澀實對證。
闌門為分水之道。在小腸下口也。如以上證候分治。
疸乃濕熱。曲相似。
有食積。亦發黃膽病也。因濕熱相,出黃。
消渴熱因。
渴飲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消渴。若飲食多而不甚渴。小便數而漸瘦者。名消中。渴而飲水不絕。腿消瘦。小便有脂液者。名腎消。其燥熱一也。
水腫氣致。
水腫治之。利小便者謂潔淨府。順氣而發散其表。謂開鬼門。木氣鬱為病。或陰虛或濕熱。或濕勝。皆宜分治。
自汗陽虧。盜汗陰虛。東垣有法。對證可施。頭風頭痛。有痰者多。血虛與熱。分經治可。
有氣虛頭痛。心煩頭痛。濕熱風動頭痛。足少陽經少壅為偏頭痛。有真頭痛者。甚則腦盡痛。犯大寒則厥逆頭痛。風湊於上成巔頂痛。或痰厥頭痛。六經頭痛者。太陽經則惡風。少陽則往來寒熱。陽明自汗發熱惡寒。太陰則痰盛體重。或腹痛。或痰癖。少陰則經不流行。而足寒氣逆為寒厥。
厥陰則項亦痛。或痰唾涎沫厥冷也。有大寒犯腦齒亦痛。名曰腦風。有眉骨痛。亦曰眉棱痛。
頭眩眩運。火積其痰。或本氣虛。治痰為先。要痛濕熱。本或腎虛。或兼瘀血。腰痛有寒濕痛者多。風熱痛者少。大抵腰者腎之府。腎氣虛。則邪氣客之為痛矣。經云。諸經腰痛。太陽則引項脊尻。背如重狀。少陽腰痛。如以針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反顧。陽明腰痛。
不可以顧。如有見者善悲。足少陽腰痛引脊內廉。厥陰則腰中如張弓弦。其病令人言。默默不慧。有太陽散行之解脈。腰痛者。帶脈腰痛。同陰之脈。足少陽之別絡為腰痛。陽維之脈腰痛。衡絡之脈。乃太陽之外絡為腰痛。足太陽會陰之腰痛。陰維飛陽之脈腰痛。陰蹺昌陽之脈腰痛。
太陰別脈散脈為腰痛。少陽肉裡之脈為腰痛。其本各不同也。如閃挫實痛。又不同論。以上濕熱腎虛瘀血。皆當求本。
脅痛多氣。或肝火盛。或有死血。或痰流注。
或感寒氣鬱。病多不同。必察其本。
白話文:
咳嗽有聲音卻沒有痰,應當治療根本病因。
喘息可能有氣虛的原因,或者因痰阻塞,或者因氣逆,或者因倚靠而喘息。
也有一些喘息是因為熱盛、腹部脹滿、咳嗽嚴重或水液停滯於肺部等原因。
痢疾的根本病因是濕熱。
可能是暑熱鬱結在下焦,或者熱盛到不吃東西,甚至噤口不食,也可能是飲食不潔導致,伴有腹痛、下血。
排泄物可能像豆汁、魚腦、混濁的水、黃膿、血沫等。
排便困難,也就是裡急後重,治療方法可以通利、散結。
治療方法可以發散,也可以瀉下,但要避免澀藥導致大便不通,濕熱未消,形成休息痢。
如果因為使用澀藥過度,病情稍減就停藥,也會導致休息痢。
瀉泄過多可能是濕熱、飲食過於溫熱或氣虛。這四種情況都屬於脾虛泄瀉,症狀有腹部脹滿嘔吐,便泄不止,腸道瀉泄疼痛,以及腹部腫塊導致排便不暢;小便不利,排便困難,小便後會陰部疼痛,大便稀溏發黃,飲食消化不良。太素分五種泄瀉:溏泄、飧泄、濡泄、滑泄。
溏泄的大便較稠,像鴨糞一樣;飧泄則是米穀消化不良;濡泄的大便像水一樣;滑泄則是大便不禁。
滲泄屬於闌門失司,澀滯則需要對證治療。
闌門是小腸下口,是分水的地方。以上證候都需要根據病因分別治療。
黃疸是由濕熱引起的,症狀類似。
如果有食物積滯,也會導致黃疸。濕熱交合,則會出現黃疸。
消渴是由於熱盛引起的。
口渴飲水很多,小便也很多,稱為消渴;如果飲食很多但不很渴,小便次數多,逐漸消瘦,稱為消中;口渴不停地喝水,腿部消瘦,小便中含有脂肪樣物質,稱為腎消。這三種疾病都是由於燥熱引起的。
水腫是氣機失調導致的。
治療水腫,利尿的方法稱為潔淨府;順暢氣機,發散於表的方法稱為開鬼門。木氣鬱結導致疾病,可能是陰虛、濕熱或濕邪過盛,都需要分別治療。
自汗是陽氣虧虛,盜汗是陰虛。東垣(張元素)有相關治療方法,對症施治即可。
頭痛,痰盛者居多,血虛和熱盛則需分別經絡治療。
也有氣虛頭痛、心煩頭痛、濕熱風動頭痛,足少陽經氣鬱滯導致的偏頭痛。還有真頭痛,嚴重時會痛及整個腦部。受寒則會出現厥逆頭痛,風邪上犯則會出現巔頂痛,還有痰厥頭痛。六經頭痛:太陽經頭痛則惡風;少陽經頭痛則往來寒熱;陽明經頭痛則自汗發熱惡寒;太陰經頭痛則痰盛,身體沉重,可能伴有腹痛或痰飲癖證;少陰經頭痛則經絡不通暢,足部寒冷,氣逆,出現寒厥;厥陰經頭痛則項部也痛,可能伴有痰涎沫多,肢體厥冷;大寒犯腦則齒痛,稱為腦風;眉毛骨頭痛,也稱為眉棱痛。
頭暈目眩,可能是火熱積聚,痰濁阻塞,或者本身氣虛,治療時應以祛痰為先。
腰痛,多因濕熱,或者腎虛,或者兼有瘀血。腰痛大多因寒濕,風熱腰痛較少。總之,腰為腎之府,腎氣虛弱,則邪氣容易入侵而致痛。《經方》記載:諸經腰痛,太陽經腰痛則牽引項部、脊柱和臀部,背部感覺沉重;少陽經腰痛則像針刺皮膚一樣,疼痛沿著經絡循行,不能彎腰、仰頭、轉身;陽明經腰痛則不能回頭,好像看到什麼令人悲傷的事情;足少陽經腰痛則牽引脊柱內側;厥陰經腰痛則腰部像拉滿的弓弦一樣,患者會沉默寡言,反應遲鈍。太陽經的散行之脈、帶脈、同名經脈、足少陽經的別絡、陽維脈、衡絡脈(太陽經的外絡)、足太陽經會陰部、陰維脈、飛陽脈、陰蹺脈、昌陽脈、太陰經的別絡與散絡脈、少陽經的肉裡之脈都會導致腰痛。它們的病因各不相同。閃挫導致的實證疼痛另當別論。以上濕熱、腎虛、瘀血,都應追究根本病因。
脅痛大多與氣機有關,或者肝火盛,或者有瘀血,或者痰液流注,或者感受寒邪導致氣機鬱滯,病因不同,必須仔細辨別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