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國小》~ 卷之四 (1)
卷之四 (1)
1. 卷之四
2. 病機第四
3. 五運主病一首(集見原病式)
諸風掉眩乃肝木。痛癢瘡瘍心火屬。濕腫滿本脾土經。氣,郁痿肺金伏。寒之收引腎水鄉。五運主病樞要目。
白話文:
各種風症、搖晃與眩暈,這些都是肝臟問題所導致的。疼痛、癢感以及皮膚病,這些通常和心臟火氣過旺有關。濕氣、水腫及腹部脹滿,這些問題源於脾臟與土壤經絡的問題。氣悶、鬱悶和肌肉萎縮,這些都是肺部功能不佳的表現。寒冷導致的收縮和緊繃,這些現象和腎臟水液失調有關。以上所述,就是五行運作與其對應疾病的核心概念。
4. 六氣為病(六道同前)
諸暴強直。支痛裡急。縮,戾。本足厥陰。肝膽二經。風木之氣。
諸病喘嘔及吐酸。暴注下迫轉筋難。小便混濁血溢泄。瘤氣結核瘍疹斑。癰疽吐下霍亂證。
郁腫脹鼻塞干。鼽衄淋秘身發熱。惡寒戰栗驚惑間。笑悲譫妄衄,污。腹脹鼓之有聲和。
少陰君火手二經。真心小腸氣之過。與強直積飲,。霍亂中滿諸膈痞。體重吐下,腫痿。
肉如泥之按不起。太陰濕土二足經。脾與從中胃之氣。
諸熱瞀,筋惕惕。悸動搦搐螈,極。暴喑冒昧躁擾狂。罵詈驚駭氣上逆。腑腫疼酸嚏嘔瘡。喉痹耳鳴聾欲閉。嘔涌溢食下不能。目瞇不明,翳。或禁栗之如喪神。暴病暴死暴注利。少陽相火手二經。心包絡與三焦氣。諸澀枯涸閉。干勁揭皴起。陽明之燥。金肺與大腸氣。上下水液出澄冷。
,瘕,疝堅痞病。腹滿急痛利白清。食已不飢吐利腥。屈伸不便與厥逆。厥逆禁固太陽經。腎與膀胱為寒水。陰陽標本六氣裡。
白話文:
各種突然發生的僵硬強直、肢體疼痛、腹部緊急收縮,以及筋肉緊繃、扭曲的症狀,這些多源自足厥陰肝膽兩條經絡,是風屬木氣影響所致。
各種喘息、嘔吐、反酸的病症,以及突然的腹瀉、轉筋困難、小便混濁、血尿,還有腫瘤、氣結、結節、皮膚疹、斑點、膿瘍、吐瀉、霍亂等症狀。
鼻塞不通、流鼻血、小便不順、身體發熱、惡寒、戰慄、驚恐、精神恍惚、無緣無故笑或哭泣、胡言亂語、鼻血不止、腹部脹氣,敲打會有響音。
心臟和小腸的經絡,即手少陰君火經絡,若是出現問題,可能導致強直、積水、霍亂、中滿、各種胸膈疾病、體重增加、吐瀉、腫脹、萎縮,肌膚鬆軟無力。
脾臟和胃的經絡,即足太陰濕土經絡,若氣血不調,可能導致肌肉鬆弛無力。
各類熱病導致的意識模糊、筋骨震顫、心悸、抽搐、肌肉跳動、暴發性失音、精神錯亂、狂躁、罵人、驚嚇、氣逆、腹部腫脹、疼痛、噴嚏、嘔吐、皮膚病、喉嚨痛、耳鳴、聽力下降、食慾不振、視力模糊、畏寒、突然的疾病、死亡、腹瀉,都可能源自手少陽相火經絡,即心包絡和三焦氣的問題。
各種乾燥、粗糙、皺紋、陽明燥氣、肺和大腸氣血不調,可能導致上下水液排出冰冷。
腫瘤、疝氣、堅硬痞塊的疾病,腹部飽脹、劇烈疼痛、腹瀉呈白色、飯後不久又餓、嘔吐、腹瀉帶腥味、關節活動不便、手腳冰冷,這些都可能源自腎和膀胱的經絡,即太陽經絡,代表寒水之氣。
以上所有病症,皆源自人體內外的陰陽交換,即所謂的六氣。
5. 病機略一首(集次見凡例)
病本十形。風寒燥濕。暑火二分。
春溫。君火之氣。夏熱。相火之氣。
內傷外傷。內積外積。六氣四因。病機以明。
內傷者。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內。謂留飲。辟食。飢飽。勞傷宿食。霍亂。非恐。喜怒。
想慕。憂結之類。外傷者。不因氣動而疾生於外。謂瘴氣。賊寇蟲蛇。蠱毒。蜚食。鬼擊。沖薄。墜墮。風寒。暑濕。斫射。刺割。捶撲之類。內積者。因氣動而內成。謂積聚。瘕。瘤氣。癭起。癲癇之類。外積者。因氣動而外成。謂癰疽。瘡瘍之類。六氣為見病之下。
氣固形實。形虛中風。
風中府者。面加五色。有表證脈浮而惡風惡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後。或中身之前。
或中身之側。皆易治。中藏者。唇吻不收。舌不轉而失音。鼻不聞香臭。耳聾而眼昏。大小便閉結。皆難治。經云。風中腑臟之俞為偏風。風氣循風府而上為腦風。入系頭為目風。飲酒中風為漏風。入房汗出中之為首風。久風入中為腹風餐泄。外在腠理為泄風之類。久干於榮衛。則肌肉不仁。手足戰掉。
或為寒熱。或為熱中。(證多目黃)或為寒中。(目自泣下)或為厲風。(皮膚瘍潰為,病)或為偏枯。半身不遂。(左癱右瘓)此率多痰。或屬血虛。
血虛少。則血不養筋。筋不束骨。
在左死血。在右屬痰。痰壅盛者。口眼,斜。不能言語。皆用吐法。
治法以發散順氣。祛痰清熱。疏風吐下之類。更以傷中感三證別辨為治乃妙。
氣虛卒倒。降痰益氣。火熱而甚。燥熱潮熱。隨經治之。陰虛補虛。
陰虛火動亦發熱。
勿驟涼治。
虛熱勿用涼寒藥為治。
輕可降散。實則可瀉。重者難療。從治可施。
此治熱之例。如寒涼藥正治。熱不退。加熱劑從而治之。
中寒感寒。陰毒陰逆。四肢厥冷。腹痛唇青。
經云。痛有不可按者。有按之無益者。乃寒氣客經脈之中。與正氣相搏。則脈滿。故痛而不可按。寒氣客於俠脊之脈。深按不能及。故按之無益。重中於寒。則痛久不能止。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而痛止。寒氣客於衝脈。
則脈不通氣因之故喘動應乎。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血脈泣。泣則血虛。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心背而痛。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厥氣客於陰股及小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陰股。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經。
氣稽留不得行。故久而成積。寒氣客於五臟。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如死狀。不知人。氣復反則生。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寒氣正少腹。故痛而不得大小便。病亦名曰疝中。謂不因氣動。偶然當而為病。
白話文:
病機大致分為十種情況:風、寒、燥、濕、暑、火這六種外邪,以及內傷、外傷、內積、外積這四種內因。
春天的溫病,是君火之氣造成的;夏天的熱病,是相火之氣造成的。
內傷是指,不是因為外在的氣候變化而導致的疾病,而是由內在因素引起的,例如:體內積滯的痰飲、偏食、飢餓或過飽、勞累過度、宿食不化、霍亂、驚恐、喜怒、思慕、憂愁等。外傷是指,不是因為外在的氣候變化而導致的疾病,而是由外在因素引起的,例如:瘴氣、盜賊、蟲蛇咬傷、蠱毒、食物中毒、鬼神作祟、外力衝擊、跌倒摔傷、風寒、暑濕、刀砍箭射、刺傷割傷、捶打撲擊等。內積是指,因為氣機不暢而導致體內形成的疾病,例如:積聚、癥瘕、腫瘤、癭瘤、癲癇等。外積是指,因為氣機不暢而導致體表形成的疾病,例如:癰疽、瘡瘍等。六氣是導致疾病發生的外在原因。
人體氣血充足,形體就健壯;形體虛弱,容易受到風邪侵襲。
風邪侵入體表,面色會出現各種變化,表現為脈浮、怕風怕冷、身體拘攣、麻木不仁。如果風邪侵襲身體的後部、前部或側面,都比較容易治療。如果風邪侵入內臟,就會出現嘴唇無法閉合、舌頭僵硬說不出話、鼻子聞不到氣味、耳朵聽不見聲音、眼睛昏花、大小便不通等危險症狀,比較難以治療。中醫認為,風邪侵襲五臟六腑的俞穴,會導致偏癱;風邪沿著風府穴向上侵襲,會導致腦部疾病;風邪進入眼部,會導致眼睛疾病;喝酒後感受風邪會導致漏風;性生活後出汗時感受風邪會導致頭痛;風邪長久侵入體內會導致腹瀉。風邪停留在皮膚表面,會導致肌肉麻木、手腳顫抖,可能會出現發冷發熱、熱病(眼睛發黃)、寒病(眼睛流淚)、麻風病(皮膚潰爛)、半身不遂(左邊癱瘓或右邊癱瘓),大多是由痰濕引起,也有可能是因為氣血虛弱。
氣血不足,就會導致血不養筋,筋不束骨。
如果左邊癱瘓是因為血瘀,右邊癱瘓是因為痰濕。痰液過多,會導致口眼歪斜、不能說話,這時可以採用吐法治療。
治療方法應以發散風邪、疏通氣機、化痰清熱、疏通經絡、催吐或瀉下的方法為主。如果能根據內傷、外傷、感冒這三種情況來辨證治療,效果會更好。
如果是因為氣虛導致的突然昏倒,要用降痰、益氣的方法來治療。如果是發熱很嚴重,出現燥熱或潮熱,要根據經絡來治療。如果是陰虛,要用滋陰補虛的方法來治療。
陰虛火旺也會發熱,不要立即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
虛熱不要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
病情輕微的可以用發散的方法治療,病情嚴重的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病情非常嚴重的就很難治癒,可以嘗試從相反的方向治療。
這是一些治療熱病的例子,如果用寒涼藥物治療熱病,熱不退,可以反過來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
如果感受寒邪,導致陰毒、陰逆,就會出現四肢冰冷、腹痛、嘴唇青紫。
醫書上說,有些疼痛不能按壓,有些按壓也沒有用,是因為寒氣侵入經脈之中,與正氣搏鬥,導致脈滿,所以疼痛不能按壓。寒氣侵入脊椎兩側的經絡,按壓不到,所以按壓也沒有用。如果寒邪侵襲很嚴重,疼痛就會持續不斷。寒氣侵入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液無法散開,小絡脈受到牽拉就會導致疼痛,按壓的話血液就能散開,所以疼痛就會停止。寒氣侵入衝脈,導致脈絡不通,氣機不暢,所以會喘氣。寒氣侵入背部的俞穴,就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氣血虛弱就會疼痛,俞穴又連接心臟,所以會牽引心背部疼痛。寒氣侵入脈絡中,就會導致氣血不暢,脈絡拘急,所以脅肋和少腹就會相互牽引疼痛。厥氣侵入陰股和小腹,血脈不通在下方牽引,所以會腹痛牽引陰股。寒氣侵入小腸的膜原之間,絡脈之中,血液無法注入大經脈,氣機滯留,時間長了就會形成積聚。寒氣侵入五臟,導致氣機逆亂向上,陰氣衰竭,陽氣沒有恢復,就會突然昏厥,像死去一樣,沒有知覺,氣機恢復就會活過來。寒氣侵入腸胃,導致氣機逆亂向上,所以會疼痛嘔吐。寒氣侵入小腸,小腸無法聚積,所以會腹瀉腹痛。寒氣侵入少腹,就會導致疼痛無法大小便,這種病也叫疝氣,意思是說,不是因為氣機變化,而是偶然發生的一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