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純

《醫經國小》~ 卷之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2)

1. 診脈入式

脈所當然之圖

凡在左者皆克諸右。凡在右者皆受左克。此臟腑五行自相剋制。脈所當然也。至如太過不及。當視本位及邪干自異爾。

五行子母相生之圖

兩手交義。則六脈五行。子母毒相生養。本心包絡與三焦二脈。皆系右尺。今脈訣以兩腎分兩尺。則遺失心心包絡一經矣。

右手太陰陽明金。生左尺足太陽少陰水。太陽少陰水。生左關足厥陰少陽木。生左關足厥陰少陽木。厥陰少陽木。

生左寸手太陽少陰火。太陽少陰火。通右尺手心主少陰火。通右尺手心主少陽火。手心主少陽火。生右關足太陰陽明土。足太陰陽明土。復生右寸手太陰陽明金。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養者也。

左手頭指火之子。五行造化豈虛偏若將兩腎脈分二。何獨三焦經獨專。水火相生滋養處。土金涵育委和全。自然神氣存斯理。不識天真道不傳。素問脈類五十余種。後世類為二十四種。至如拒格者。素問謂陰勝格陽。陽勝拒陰。非死脈也。皆宜詳審。

脈是人身造化機。要須指下識其微。浮洪動滑弦如緊。微澀濡虛緩類遲。覆溢代牢誠莫療。細芤實弱可扶持。短長促結沉伏別。寒熱參差必誤醫。

臟腑陰陽寒熱圖

關格覆溢脈例圖

白話文:

診脈入式

左手的脈象都會影響右手的脈象,右手的脈象則會受到左手的脈象影響。這是因為臟腑五行之間存在著相互克制的關係,脈象自然也遵循這個規律。但如果脈象過盛或不足,則需根據脈象所在的位置和邪氣的影響來判斷。

左右手的脈象互相影響,六脈與五行之間存在著子母相生相剋的關係。心包絡和三焦兩脈都位於右寸,但現今的脈訣將兩腎分佈在兩尺,這樣就忽略了心與心包絡這條經脈。

右手太陰陽明金脈生左尺足太陽少陰水脈;足太陽少陰水脈生左關足厥陰少陽木脈;足厥陰少陽木脈生左寸手太陽少陰火脈;手太陽少陰火脈通到右尺手少陰心經火脈;手少陰心經火脈生右關足太陰陽明土脈;足太陰陽明土脈又生右寸手太陰陽明金脈。這就是五行子母脈象互相滋養的規律。

左手拇指代表火,五行生剋的變化絕非偶然。如果將兩腎的脈象分佈在兩尺,為何獨獨三焦經脈只在單一位置?水火相生相剋,土金互相滋養,才能維持身體的平衡。只有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能精通脈診。 《素問》中記載了五十多種脈象,後世簡化為二十四種。像「拒格脈」這種脈象,《素問》中解釋為陰盛克陽或陽盛克陰,並非死脈,都需要仔細辨別。

脈象是人體生命活動的體現,必須通過指尖仔細感受其細微變化。浮、洪、動、滑、弦、緊、微、澀、濡、虛、緩、遲、覆、溢、代、牢等脈象特點,以及脈象的長短、促、結、沉、伏等變化,都反映著人體寒熱虛實的狀態,診斷時需仔細區分,避免誤診。

2. 二十四種脈體

浮脈不足舉有餘。芤脈中空兩畔居。滑體如珠中有力。實形,與長俱。弦如始按弓弦狀。

緊若牽繩轉索初。洪舉按之皆極大。此名七表不同途。浮為中風芤失血。滑吐實下分明別。

弦為拘急緊為疼。洪大從來偏生熱。

浮為在表為風。(應人迎)為氣。(應氣口)為熱。為痛。為嘔。為脹。為痞。為喘。為厥。

為內結。為滿不食。浮大為鼻塞。浮緩為不仁浮大長。為風眩癲疾。浮滑疾。為宿食。

浮滑為飲為走刺。浮大而澀。為宿食滯氣。浮短為肺傷諸氣。浮細而滑為傷飲。浮滑疾緊。為百合病。浮數。(大便堅小便數)浮緊為淋為癃閉。

芤為血寸芤為吐血。微芤為衄血。關芤為大便出血。尺芤為下焦虛小便出血。

滑為吐為滿。為咳。為熱。為伏痰。為宿食。為蓄血。為經閉。為鬼疰。為血氣俱實。滑散為癱緩。滑數為結熱。滑實為胃熱,滑而大小不勻。必吐。為病進。為泄利。滑而和為妊娠。滑而浮大小腹痛。弱則陰中痛。大便亦然。

實為熱為嘔。為痛。為氣塞。為喘咳。為大便不禁。實緊為陰不勝陽。為胃寒。

為腰痛弦為寒為痛。為飲。為瘧。為水。為中虛。為厥逆。為拘急。為寒癖。弦緊為惡寒。為疝瘕為癖。雙弦脅急痛。弦為鉤。為脅下刺痛。弦長為積隨左右上下。緊為寒為痛。為嗽。為喘。為滿。浮緊為肺有水。緊滑為蛔動。為宿食。為逆吐。

緊急為遁尸。緊數為寒熱。

洪為脹為滿。為瘡。為熱。

為煩。洪實為癲。洪緊為癰疽。為喘急。亦為脹。洪大為祟。洪浮為陽邪來見。

微來如有又如。無沉舉都無按有餘。遲緩息間三度至。(訣云。緩脈一息四至。遲脈。

一息三至也。)濡來散止細仍虛。伏須切骨沉相類。弱脈沉微指下圖。(診而細。沉按之乃得。舉之若無為弱。)澀脈如刀輕刮竹。分明八裡坦如途。(脈澀體細而遲。往來難而散。)遲寒緩結微為痞。澀因血少沉氣滯。伏為物聚濡氣虛。弱則筋痿須審記。

微為虛為弱。為衄。為嘔。為泄。為亡汗。為拘急。微弱為少氣。為中寒。

沉為在裡為實。為水。為寒。為喘。為,。為瘕。沉弱為寒熱。沉滑為風水。

為下重。沉細為少氣。臂不能舉。沉緊為上熱下冷,沉重而直前絕者為瘀血。沉重而中散。為寒食成瘕。沉重不至寸。徘徊絕者為遁尸。沉緊為懸飲。沉遲為痼冷。沉重為傷暑發熱緩為在下為風。為寒。為弱。為痹。為疼。為不仁。為虛。為氣不足。為眩暈。緩而滑為熱中。緩而遲。虛寒相搏。食冷則咽痛。

澀為少血為亡汗。熱氣不足。為逆冷。為下痢。為惡寒。為心痛。澀而緊為痹。

為寒濕。澀細大寒。

遲為寒為痛遲而澀。為,瘕咽酸。遲而滑為脹。遲而緩為寒。

伏為霍亂為疝瘕。為水氣。為溏泄。為停痰。為宿食。為諸氣上衝。為惡膿貫肌濡為虛為痹。為自汗。為氣弱。為下重。濡而弱為內熱外冷自汗為小便難弱為虛為風熱。為自汗。

白話文:

浮脈:輕輕按壓就能感覺到,但稍微用力按壓反而感覺變弱。 芤脈:中間空虛,兩邊有力的脈象。 滑脈:像圓珠一樣流利,摸起來有力。 實脈:脈形與長脈相似,都比較明顯有力。 弦脈:像剛按下的弓弦一樣,繃緊的感覺。 緊脈:像拉緊的繩索,感覺比較急促。 洪脈:輕按重按都感覺脈搏很大。 以上這七種脈象,表現的病症各有不同:

浮脈主風邪入侵,芤脈主失血。 滑脈主嘔吐,實脈主便秘。 弦脈主拘急,緊脈主疼痛。 洪脈主熱證。

浮脈主表證、風邪。 應人迎脈(頸動脈)時,主氣虛;應氣口脈(橈動脈)時,主熱、疼痛、嘔吐、腹脹、痞塊、喘、厥逆、內結、飽脹不思食。 浮脈且大,主鼻塞;浮脈且緩,主麻木不仁;浮脈且大且長,主風引起的眩暈、癲癇;浮脈且滑且快,主宿食未消化。 浮脈且滑,主飲邪、遊走性的疼痛;浮脈且大且澀,主宿食積滯;浮脈且短,主肺氣虛弱;浮脈且細且滑,主飲邪損傷;浮脈且滑且快且緊,主百合病。 浮脈且數(快),主大便硬結、小便頻數;浮脈且緊,主淋病、小便不通。

芤脈主血虛,寸部芤脈主吐血;微弱芤脈主流鼻血;關部芤脈主大便出血;尺部芤脈主下焦虛,小便出血。

滑脈主嘔吐、飽脹、咳嗽、發熱、伏痰、宿食未消化、瘀血、經閉、鬼疰病、氣血充盛。 滑脈散亂,主癱瘓;滑脈且數,主結熱;滑脈且實,主胃熱;滑脈且大小不均,必會嘔吐、病情加重或腹瀉;滑脈且平和,主懷孕;滑脈且浮,主腹部疼痛,虛弱則陰部疼痛,大便也一樣。

實脈主熱、嘔吐、疼痛、氣塞、喘咳、大便失禁。實脈且緊,主陰虛不能制陽,主胃寒,主腰痛。

弦脈主寒、疼痛、飲邪、瘧疾、水腫、中虛、厥逆、拘急、寒癖。弦脈且緊,主怕冷、疝氣、癥瘕、癖疾。雙弦脈,主脅痛。弦脈,像鉤子一樣,主脅下刺痛。弦脈且長,主積聚病,積聚可能在身體的各個部位。 緊脈主寒、疼痛、咳嗽、喘、腹脹。浮脈且緊,主肺部有水液;緊脈且滑,主蛔蟲蠕動、宿食未消化、反胃嘔吐。 緊急脈,主死證;緊脈且數,主寒熱病。

洪脈主腹脹、飽滿、瘡瘍、發熱、煩躁。 洪脈且實,主癲癇;洪脈且緊,主癰疽、喘急,也主腹脹;洪脈且大,主邪祟;洪脈且浮,主陽邪來襲。

微脈:似有似無,輕按感覺不到,重按才有一點點。 遲脈:呼吸之間脈搏跳動三次。(訣竅說:緩脈一息四至,遲脈一息三至) 濡脈:輕按即散,細而無力。 伏脈:必須重按到骨頭才能感覺到。 弱脈:沉而細微,按下去才感覺得到,輕按則感覺不到。(診脈時要細心,沉按才能感受到,輕按則感覺像沒有一樣,這種脈象為弱脈。) 澀脈:像刀刮竹子一樣,摸起來不流暢。(脈象澀、細、遲緩,往來不流暢且散亂。)

遲脈主寒,緩脈主氣血不通,微脈主虛弱。澀脈主血少、氣滯。伏脈主積聚,濡脈主氣虛,弱脈主筋痿。

微脈主虛弱、流鼻血、嘔吐、腹瀉、多汗、拘急,微弱脈主少氣、中寒。

沉脈主裡證、實證、水腫、寒證、喘、瘕聚。沉脈且弱,主寒熱病。沉脈且滑,主風水病、下半身沉重。沉脈且細,主少氣,手臂無力。沉脈且緊,主上熱下寒。沉脈沉重且直前而消失,主瘀血。沉脈沉重且中散,主寒食積聚成瘕。沉脈沉重但不到寸部,且斷斷續續,主死證。沉脈且緊,主懸飲。沉脈且遲,主久寒。沉脈沉重,主中暑發熱。

緩脈主病在下,主風、寒、虛弱、麻痺、疼痛、麻木不仁、氣虛、眩暈。緩脈且滑,主內熱;緩脈且遲,主虛寒相搏,吃冷食則咽痛。

澀脈主血少、多汗、熱氣不足、逆冷、腹瀉、怕冷、心痛。澀脈且緊,主麻痺、寒濕。澀脈細且明顯,主大寒。

遲脈主寒、疼痛。遲脈且澀,主癥瘕、咽酸。遲脈且滑,主腹脹。遲脈且緩,主寒。

伏脈主霍亂、疝氣、水氣、腹瀉、停痰、宿食、諸氣上衝、惡膿侵蝕肌肉。 濡脈主虛弱、麻痺、自汗、氣弱、下半身沉重。濡脈且弱,主內熱外冷,自汗,小便困難。 弱脈主虛弱、風熱、自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