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純

《醫經國小》~ 卷之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1)

1. 五郁一首(集見內經至元正紀大論)

木鬱達之謂吐越。火鬱發之乃汗泄。奪土下利令無壅。金泄滲利解表同。水鬱折其充逆爾。治之大體須明此。

白話文:

"木鬱達之謂吐越":木氣鬱結時,應使用吐法來疏通。

"火鬱發之乃汗洩":火氣鬱結時,應使用發汗的方法來排除。

"奪土下利令無壅":當土氣過盛導致消化不良時,可以通過通便的方式來解決。

"金洩滲利解表同":金氣過盛時,可以使用利尿的方法來調節,與解表方法相同。

"水鬱折其充逆爾":水氣過盛時,應通過適當的方法來減少其過度充盈,防止逆流。

"治之大體須明此":治療各種情狀的基本原則,都需要明白這些方法。

2. 三法一首(集見內經至真大論篇)

法無定體。應變而施。藥不執方。合宜而用。備三法焉。國中與末。乃更變權。初治之道。

猛峻可先。緣病新感。大劑急蠲。中治之道。寬猛濟兼。緣病少久。得中藥然。去邪養正。

罔或不痊。未治之道。藥必寬緩。性味平善。廣服必安。此其大法。所用之體。制君臣佐。

各使其宜。主病為君。佐君為臣。應臣為使。適大小制。各安其氣。寒者熱之。熱者寒之。

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行之。燥者潤之。

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溫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上者下之。摩之浴之。薄者劫之。

白話文:

醫治疾病的方法沒有固定模式,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藥物也不要死板地遵循方劑,應當根據患者的病情選擇合適的藥物。總共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

初期治療,要採取猛烈快速的措施,因為疾病剛剛發生,需要用大劑量藥物迅速消除病邪。中期治療,要兼顧猛烈和溫和,因為疾病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需要用中藥來既消除病邪,又滋養正氣。

後期治療,要採用溫和緩慢的方法,選用性味平和的藥物,使患者服用後感到舒適。這就是醫治疾病的基本原則。

在用藥過程中,要根據病情制定君臣佐使,讓不同的藥物各司其職。主治病症的藥物為君,輔助君藥的藥物為臣,配合臣藥的藥物為使。藥物劑量要根據病情輕重進行調整,讓它們在體內各安其位。

對於寒症,要用熱藥治療;對於熱症,要用寒藥治療。對於病情輕微的,要逆向治療;對於病情嚴重的,要順應病情治療。對於病情頑固的,要消減其頑固性;對於外來病邪引起的,要清除病邪。對於勞累過度引起的,要溫補其虛損;對於氣血瘀結的,要散瘀通絡。對於停滯不消的,要促使其運行;對於乾燥的,要滋潤其乾燥。

對於急症,要緩解其急症;對於散漫的,要收斂其散漫;對於虧損的,要溫補其虧損;對於失調的,要調整其失調。對於驚恐的,要安撫其驚恐;對於上逆的,要引導其下降。可以採用按摩、沐浴等方法治療,對於虛弱的,要採取劫邪的方法治療。

開之發之。適事為故。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反治之謂。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伏其所主。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和。

可使必已。其病之氣。惟標與本。先受為本。次者為標。或為兼證。知逆與從。正行無問。

知標本者。萬舉萬全。不知標本。是謂妄行。六氣為本。三陰三陽。經病為標。病氣為本。

受病經絡。臟腑為標。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治之要極。無失色脈。用之不惑。治之大則。

逆從倒行。標本不得。神亡命失。

白話文:

打開它、發展它。適應情況而為之。逆向的病症用正向的方法治療。順向的病症用反向的方法治療。反向治療的意思就是這樣。熱症就用寒涼的藥物治療。寒症就用溫熱的藥物治療。阻塞的病症就用通暢的藥物治療。

暢通的病症就用疏通的藥物治療。隱藏在病症本源的,要針對其所屬的部位治療。先要治其病因,病症的起因相同,但最終的結果卻有所不同。可以使積聚消散,可以使堅硬的腫塊潰爛,可以使氣血調和,

可以使病症必然痊癒。病症的氣機,只有表症和本症之分。先受病邪的是本症,後受病邪的是表症,也有可能是兼症。要明白逆向和順向的病症,正常運行的病症無需多問。

明白表症和本症的,就能萬事萬全。不明白表症和本症的,就是胡亂治療。六氣是本症,三陰三陽是經絡,經病是表症,病氣是本症。

受病的經絡是表症,臟腑是本症。急症就治表症,緩症就治本症。治療的要旨,不能錯過色脈。用藥不能疑惑。治療的關鍵在於,

逆向和順向的治療,表症和本症不能混淆。如果神識迷失,生命就會喪失。

3. 五治一首(集見此事難知)

夫抑火升水。養陰退陽。流濕潤燥。推陳致新。漬形為汗。潤腸為下。溫經散寒。補中益氣。調經破血。痛隨利減。風從汗出。發表攻裡。斂表滲泄。雙解獨攻。應變從權。治由有五。其細味之。和取從折。屬其備兮。如假小熱。以涼和之。和之不已。次用取之。為熱勢大。

寒藥以取。取之不已。更用從之。因熱既甚。從以溫藥。從之不已。以法折之。為恐沖逆。味隨所為。寒因熱用。或更發之。折之不已。求屬衰之。求屬之法。同氣同聲。法制之體。五治所因。經言不分。邪僻內作。工不能禁。此之謂也。

白話文:

抑制火氣,升發水分,滋養陰液,退卻陽熱,疏通濕氣,潤澤燥氣,推陳代謝,去除舊物,滲透成汗,潤滑腸道,引發排泄,溫暖經絡,散寒解表,補益脾胃,增強氣力,調和經期,破瘀化血,疼痛隨順暢而減輕,風邪隨著汗液排出,發散表邪,攻伐裡邪,收斂表邪,滲透泄邪,雙向調節,單向攻擊,應變隨機應變,治療方式有五種,細細品味,協調取舍,從中折衷,應當備齊這些方法。就像遇到輕微發熱,就用涼藥來調理,如果調理不奏效,就用取藥的方法,如果熱勢很強,就用寒藥來治療,如果寒藥治療也不見效,就用從藥的方法,因為熱邪太盛,就用溫藥來調理,如果溫藥調理也不奏效,就用折藥的方法,以免發生沖逆,藥味隨症狀而定,寒症用熱藥治療,或者會加重病情,如果折藥方法也不見效,就用求屬衰的方法,求屬的方法,遵循同氣相求,同聲相應的原理,法制之體,五種治法針對病因,經典書籍中沒有明確區分,邪氣隱藏內部,醫生也無能為力,這就是所謂的“邪僻內作,工不能禁”。

4. 七方一首(集見儒門事親本內經至真大論篇)

七方之法為繩墨。大小緩急奇偶復。小方劑少飲須徐。大方劑兼宜頓服。戀膈味薄自緩遲。

攻下氣濃乃峻促。奇謂單奇只一法。偶方相合如配匹。復重並制三四方。病謂寒溫反佐術。

劑和六合實類聚。各據方隅更審悉。大抵處方要在合宜而用。不可務取品味。數多過制。越此反不為效矣。本草云。三百六十五種內。相須者止二十種。其單行者七十一。相使者九十。畏者七十八。相惡者六十。相反者十八。相殺者二十六。是以丹溪先生曰。余以某藥治某病。某藥監某藥。某藥為引經。其意則得之矣。

白話文:

七種處方方法如同繩墨,應根據病情的輕重缓急、奇偶特性來決定。小方劑藥量少,應少量多次服用,慢慢見效;大方劑則可以一次服用較多。戀膈症狀患者,藥味宜淡薄,服藥速度宜緩慢;攻下類疾病,藥性濃烈,需快速服用。單方藥物稱為奇方,只用一種藥;多方藥物稱為偶方,需要多種藥物搭配使用。復方藥物則需要同時使用兩種或更多種藥物。治療寒熱病症需根據病情寒熱變化,反佐搭配藥物。

處方需注重六合原則,藥物種類相符,藥物配伍合理。每個方劑都有其獨特的組成和作用,需要仔細研究和理解。總之,處方用藥要適當合宜,不可追求藥物種類繁多,藥量過多,過猶不及,反而會影響療效。

《本草綱目》中記載,三百六十五種藥物中,相互配合的只有二十種,單獨使用的有七十一種,相互協同使用的有九十種,相互忌諱的有七十八種,相互相惡的有六十種,相互相反的有十八種,相互相殺的有二十六種。因此,丹溪先生說:“我用某種藥物治療某種疾病,某種藥物輔助某種藥物,某種藥物引導藥力,其意由此可知。”

5. 十劑一首(集見儒門事親)

十劑補瀉宣與通。滑澀燥濕重輕倫。瀉為泄實治閉滿。補即能調虛損人。宣非瀉劑乃越吐。

通因開流輕義勻。滑知養竅濡結燥。澀以酸同收斂因。燥攻水液寒清冷。濕潤干枯涸揭皴。

重當鎮墜抑而減。輕為熏揚泄汗陳。十劑由來三法中。發汗燥澀輕可,。下本重濕通滑瀉。

吐唯宣劑旨須論。三法用之猶有補。驅邪扶正益天真。

白話文:

十劑補瀉宣與通,滑澀燥濕重輕倫。

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中醫的十劑,以及它們的性質和作用。

  • 十劑補瀉宣與通。 十種藥劑,分別是補、瀉、宣、通、滑、澀、燥、濕、重、輕。
  • 滑澀燥濕重輕倫。 這些藥劑各有其性質,依據它們的特性,可以分為六個類別:滑、澀、燥、濕、重、輕。
  • 瀉為泄實治閉滿。 瀉劑的作用是泄去體內實邪,治療身體因實邪積聚導致的閉塞不通等症狀。
  • 補即能調虛損人。 補劑的作用是補益身體的虛損,使身體恢復健康。
  • 宣非瀉劑乃越吐。 宣劑不是瀉劑,它的作用是宣通氣機,使體內氣血運行順暢,有點類似於現代醫學中的“排毒”。
  • 通因開流輕義勻。 通劑的作用是開通閉塞,使氣血流通。
  • 滑知養竅濡結燥。 滑劑的作用是滋潤經絡,使身體內部潤澤,並能緩解燥熱。
  • 澀以酸同收斂因。 澀劑的作用是收斂固澀,減少排泄,常用於治療一些因體內津液不足而導致的病症。
  • 燥攻水液寒清冷。 燥劑的作用是燥濕祛寒,常用於治療一些因體內水濕寒邪積聚而導致的病症。
  • 濕潤干枯涸揭皴。 濕劑的作用是滋潤干燥,常用於治療一些因體內津液不足而導致的病症。
  • 重當鎮墜抑而減。 重劑的作用是鎮墜下行,常用於治療一些因氣機上逆而導致的病症。
  • 輕為熏揚泄汗陳。 輕劑的作用是發散輕揚,常用於治療一些因外邪入侵而導致的病症。
  • 十劑由來三法中。 十種藥劑,實際上是根據三種治療方法而來的,這三種方法分別是:發汗法、下法、吐法。
  • 發汗燥澀輕可,。 發汗法常用燥、澀、輕三種藥劑,使身體出汗,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 下本重濕通滑瀉。 下法常用重、濕、通、滑、瀉五種藥劑,使體內積聚的邪氣向下排出,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 吐唯宣劑旨須論。 吐法主要是用宣劑,具體情況需要根據病情進行判斷。
  • 三法用之猶有補。 三種治療方法的使用,也可能需要用到補劑,以增強治療效果。
  • 驅邪扶正益天真。 最終的目的,是要驅除外邪,扶正固本,使身體恢復健康。

總之,這段文字簡要概述了中醫的十劑,它們的性質、作用以及在三種治療方法中的應用。這些藥劑都是為了治療疾病,驅除邪氣,恢復健康而存在的。

6. 望聞審切例一首(出脈訣)

醫門理法至微玄。大要胸中有轉旋。望聞審切四件事。缺一偏枯不備全。第一看他神氣色。

潤枯肥瘦起和眠。活潤死枯肥是實。瘦為虛弱古今傳。謙體即知腰內苦。攢眉頭痛與頭眩。

手不舉兮肩背痛。步行艱苦腳間疼。叉手按胸胸內痛。按中臍腹痛相連。但起不眠痰夾熱。

貪眠虛冷使之然。面壁蜷身多是冷。仰身舒挺熱相煎。身面目黃脾濕熱。唇青面黑冷同前。

第二應聲清與濁。鑒他真語及狂言。聲濁即知痰壅滯。聲清寒內是其源。言語真誠非實熱。

狂言號叫熱深堅。稱神說鬼逾牆屋。胸膈停痰證號癲。更有病因循日久。音聲遽失命歸泉。

白話文:

医門理法至微玄,大要胸中有轉旋。望聞審切四件事,缺一偏枯不備全。

第一看他神氣色。

潤枯肥瘦起和眠。活潤死枯肥是實。瘦為虛弱古今傳。 謙體即知腰內苦。攢眉頭痛與頭眩。 手不舉兮肩背痛。步行艱苦腳間疼。叉手按胸胸內痛。按中臍腹痛相連。 但起不眠痰夾熱。貪眠虛冷使之然。 面壁蜷身多是冷。仰身舒挺熱相煎。 身面目黃脾濕熱。唇青面黑冷同前。

第二應聲清與濁。

鑒他真語及狂言。聲濁即知痰壅滯。聲清寒內是其源。 言語真誠非實熱。狂言號叫熱深堅。 稱神說鬼逾牆屋。胸膈停痰證號癲。 更有病因循日久。音聲遽失命歸泉。

现代白话文翻译:

医术的道理极其深奥微妙,关键在于心中要有灵活的判断。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方法缺一不可,任何一项欠缺都会导致诊断片面,无法全面了解病情。

首先,要观察患者的神气和面色。

  • 观察患者面色是否润泽或枯燥、肥胖或瘦弱、睡眠状况如何。
  • 面色红润有光泽,身体丰满结实,这说明身体是实性的。
  • 身体瘦弱则说明身体虚弱,这是古今医书都认可的。
  • 患者弯腰驼背,说明腰部疼痛。
  • 皱眉、头痛、头晕目眩,也是常见症状。
  • 患者举不起手臂,肩背疼痛。
  • 行走困难,脚部疼痛。
  • 两手交叉按着胸口,说明胸部疼痛。
  • 按着中脘穴和脐周,说明腹部疼痛。
  • 患者难以入睡,而且伴有痰热症状。
  • 患者嗜睡,身体发冷,也是寒邪入侵的表现。
  • 患者面壁蜷缩,说明身体寒冷。
  • 患者仰卧舒展身体,说明身体发热。
  • 患者面色发黄,说明脾胃湿热。
  • 患者嘴唇发青,面色发黑,说明身体寒冷。

其次,要辨别患者的声音是否清亮或浊重。

  • 仔细倾听患者的言语,辨别真语和狂言。
  • 声音浑浊低沉,说明体内有痰滞。
  • 声音清脆明亮,说明体内有寒邪。
  • 患者言语诚恳,说明并非实热证。
  • 患者狂言乱语,声音高亢,说明体内有热邪。
  • 患者胡言乱语,称神说鬼,说明胸膈有痰,属于癫痫病症。
  • 有些疾病发展时间长久,最终导致患者失声,最终会死亡。

三問病因經幾日。日間便利幾番行。飲食少多宜冷熱。更兼多少不同論。飲食稍通容易治。

不進之時療必難。喜冷定知心內熱。好溫乃屬臟中寒。尿色赤黃真內熱。尿清定是冷相干。

切脈是居為四末。浮沉遲數病之端。四事略陳通梗概。舉隅善反一同看。

白話文:

詢問病因已經過數日,白天解大便的次數有幾次。飲食的量是否適中,應該是冷熱皆宜,但應避免過度。飲食的量與質地應當均衡,不宜過多或過少。飲食適度則容易治療。

若飲食不進,治療必定困難。喜歡吃冷食可能表示心內有熱,喜歡溫暖的食物則可能是臟腑有寒。尿液顏色呈紅黃,表示內有熱症;尿液清澈,則可能因寒冷所致。

脈象的診斷主要在四肢,脈象的浮沈、遲數,可以判斷病情的輕重。這四點大致概述了診斷的基本原則,例如透過一些例子來反推診斷。

這段文字總結了中醫診斷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強調了脈象診斷的重要性,並提醒醫生要根據病人的飲食習慣、尿液顏色以及脈象來判斷病因和病情的性質。

7. 察病輕重一首(出圖經本草)

凡欲療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機。五臟未虛。六腑未竭。血脈未亂。精神未散。服藥必活。

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勢已過。命將難全。自非明醫。聽聲察色。至於真脈。其孰能知。

未病之病。

白話文:

所有想要治療疾病的人,首先需要理解疾病的來源。在治療之前,應先觀察病情的機制。如果五臟還沒有虛弱,六腑還沒有枯竭,血脈還沒有混亂,精神還沒有散失,那麼服用藥物一定會有效。

如果疾病已經形成,可能只能得到一半的療效。如果病情已經過去,生命可能會難以輓回。除非是明確的醫生,能夠聆聽聲音、觀察面色,甚至理解真正的脈象,又有誰能真正瞭解呢?

預防勝於治療的疾病。

8. 水火分治一首(出玉匱金鑰)

肝膽由來從火治。三焦包絡都無異。脾胃常將濕處求。肺與大腸同濕類。腎與膀胱心小腸。

寒熱臨時旋商議。惡寒表熱小膀溫。發熱表寒心腎熾。十二經。最端的。四經屬火四經濕。

四經有熱有寒時。攻裡解表細消息。裡熱裡寒宜越竭。表熱表寒宜汗釋。濕同寒。火同熱。

寒熱到頭無兩說。六分分來火熱寒。寒熱中停直浪舌。熱寒格拒病機深。亢則害。承乃制。

別緊寒。數熱脈。正邪標本求之真妙訣。休治風。休治燥。治得火時風燥了。當解表時莫攻裡。當攻裡時莫解表。表裡如或兩可攻。後先內外分多少。治濕無過似決川。此個筌蹄最分曉。感謝軒岐萬世恩。爭奈醯雞笑天小。

白話文:

肝膽的病症,源自火熱的病理;三焦和包絡的病症,也都與火熱無異。脾胃經常因為濕氣而生病;肺和大腸也屬於容易受濕氣影響的臟腑。腎和膀胱,以及心和小腸,都與火熱有關。

寒熱交替發作的時候,要根據當時的情況來決定治療方向。惡寒發熱,屬於表證,可以用溫熱的方法治療;發熱惡寒,屬於裡證,則要治療心腎的火熱。十二經脈中,最重要的是四經屬火,另外四經屬濕。

如果四經出現寒熱交替的情況,就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攻裡或解表的方法治療。裡熱就要使用瀉下藥,裡寒就要使用溫熱藥;表熱就要使用發汗藥,表寒就要使用溫熱藥。濕氣和寒氣是相似的,火熱和熱氣也是相似的。

寒熱的治療方法,沒有第二種說法。六分法中,火熱和寒氣各佔三分;寒熱停滯在體內,會導致舌苔異常;熱氣和寒氣互相抗拒,會讓疾病更加嚴重。亢盛的病邪需要抑制,虛弱的正氣需要扶持。

不要輕視寒氣,要重視熱氣和脈象的變化。觀察正邪、標本等方面,才能找到真正的治療方法。不要治療風寒,也不要治療燥熱,只要治好了火熱,風寒和燥熱就會自然消失。在需要解表的時候,不要攻裡;在需要攻裡的時候,不要解表。如果表裡兩證都存在,就要根據病情輕重來決定先攻表還是先攻裡。治療濕氣,最好的方法就是像決堤一樣排泄出去。這些都是醫學中的重要原則,要牢牢記住。感謝軒岐兩位醫聖的恩德,不要像井底之蛙一樣,目光短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