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純

《醫經國小》~ 卷之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7)

1. 妊娠服禁

(出便產須知)班水蛭及虻蟲。烏頭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銀並巴豆。牛膝薏苡與蜈蚣。三棱代赭芫花麝。

大乾蛇蛻黃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牽牛皂角同。半夏南星與通草。瞿麥乾薑桃仁通。

砂乾漆蟹甲爪。地膽茅根莫用好。

白話文:

(出自我們應該知道的產前產後知識)要避免使用水蛭和虻蟲。烏頭、附子、天雄等劇毒藥材也不能使用。野葛、水銀、巴豆、牛膝、薏苡、蜈蚣都應避開。三棱、代赭、芫花、麝香等亦不可用。

大乾、蛇蛻、黃雌、黃雄、牙硝、芒硝、牡丹皮、肉桂、槐花、牽牛子、皁角等都不適合懷孕婦女服用。半夏、南星、通草、瞿麥、乾薑、桃仁等亦需慎用。

砂、乾漆、蟹甲、爪、地膽、茅根這些成分在懷孕期間也應避免使用。

2. 引經藥報使

(一首出本草)小腸膀胱屬太陽。本羌活是本鄉。三焦膽與肝包絡。少陽厥陰柴胡強。大腸陽明並足胃。葛根白芷升麻當。太陰肺脈中焦起。白芷升麻蔥白鄉。脾經少與肺部異。升麻兼之白芍詳。少陰心經獨活主。腎經獨活加桂良。通經用此藥為使。豈有何病到膏肓。

白話文:

(這段內容源自《本草》)小腸和膀胱屬於太陽經,若要治療此部位疾病,應選用羌活。

對於三焦、膽、肝以及肝包絡的問題,若屬於少陽或厥陰經,柴胡會是較好的選擇。

若是大腸、陽明經或是足胃的疾病,可使用葛根、白芷或升麻來處理。

太陰肺脈和中焦起始的問題,白芷、升麻和蔥白是適當的治療藥物。

脾經和肺部的疾病雖然有些不同,但升麻和白芍都是適用的治療方式。

對於少陰心經的問題,獨活是主要的治療藥物;而對於腎經的問題,除了獨活外,加入肉桂會有更好的效果。

在疏通經絡時,以上述藥材作為輔助,基本上很少有疾病會發展到嚴重的地步。

以上就是對古代中醫文字的現代化翻譯。

3. 六陳

藥有六味。陳久者良。野狼茱半橘。枳實麻黃。

野狼毒。茱萸。半夏。橘皮也。

白話文:

有六種藥材,存放越久品質越好。這六種藥材分別是野狼毒、吳茱萸、半夏、橘皮、枳實和麻黃。

4. 十八反(二首並出儒門事親)

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蔞貝斂芨攻烏。

謂半夏。栝蔞。貝母。白芨。白蘞。與烏頭相攻。

藻戟遂芫俱戰草。

海藻。大戟。蕪花。甘遂。俱與甘草相反。

諸參辛芍叛藜蘆。

苦參。人參。沙參。玄參。細辛。芍藥。俱與藜蘆相反。凡湯藥丸散中不可合用也。若要令反而吐者則不忌也。

白話文:

「本草綱目中有著名的『十八反』理論。其中提到半夏、栝樓、貝母、白芨、白蘞這五種藥材會和烏頭產生互相攻擊的作用。

海藻、大戟、蕪花、甘遂這些藥材全都不宜與甘草一同使用,因為他們彼此間有相互抵觸的作用。

苦參、人參、沙參、玄參、細辛、芍藥這些藥材皆不宜與藜蘆一同使用,因為他們之間也有相互反對的作用。一般來說,在熬煮湯藥或是製作丸散時,應避免這些藥材同時使用。但如果需要利用這種互相攻擊作用來引發嘔吐時,則可不避諱地一同使用。」

5. 十九畏(一首)

硫黃元是火之精。朴硝一見便相爭。水銀莫與砒相見。野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裂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丁香莫與鬱金見。牙硝難合京三棱。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又忌五靈脂。

官桂善能調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逆順。炮,炙爆要精微。

白話文:

[十九畏(一首)]

硫磺本質上是火的精華,一旦遇到朴硝就會產生衝突。水銀不能和砒霜相遇,野狼毒最害怕碰到密陀僧。巴豆的性質極為強烈,偏偏和牽牛草不合。丁香不能和鬱金同用,牙硝與京三棱一起使用會有問題。川烏和草烏與犀角不能相容,人參則忌諱和五靈脂一同使用。

肉桂能夠調理體內的寒氣,但遇到滑石粉就會失去功效。總的來說,在製作藥物時要留意藥材間的相容性,對於藥材的炮製、炙烤等處理過程也要十分精細小心。

6. 用藥法象(一首)

天有陰陽彰六氣。

風寒暑濕燥火。

濕熱涼寒總於四。

溫熱者。天之陽。涼寒者。天之陰。此天之陰陽四時也。

地有陰陽化五行。

金木水火土。

生長收藏五味成。

辛甘為地之陽。酸苦鹹為地之陰也。

輕清成象親乎上。

味薄者。本乎天親上。

重濁成形本乎地。

味濃者。本乎地親下。

辛甘發散氣為陽。酸苦漏泄陰為味。

輕清重濁之分。氣味濃薄之異。

清之清者發腠理。陽中之陽濃之氣。

附子氣之濃者。乃陽中之陽。故經云發熱。

清之濁者實四肢。陽中之陰薄氣使。

茯苓淡為在天之陽也。陽當上行。何為利水而泄下。經云。氣之薄者。乃陽中之陰。所以茯苓利水而下行。然而泄下亦不離乎陽之體。故入手太陰。

濁之濁者走五臟。陰中之陰乃濃味。

大黃味之濃者。乃陰中之陰。故經云泄下。

濁之清者歸六腑陰中之陽薄味爾。

麻黃苦。為在地之陰也。陰當下行。何為發汗而升上。經云。味之薄者。乃陰中之陽。

所以麻黃發汗而升上。亦不離乎陰之體。故入足太陽。

辛散酸收淡滲泄。咸軟苦泄甘緩結。

各有所能。或散或聚。或緩或急。或堅或,。四時五臟病。各隨五味之所宜也。

橫行直達要消詳。五味之能須悉別。

藥有橫行者。若辛甘之類。直達者。若酸苦之類。

身半上病藥取根。身腰以下梢宜用。根升梢降合天真。述類象形堪妙應。炮炙制度劑所宜。熟降生升毒須制。

藥用火炮。湯炮。煨炒者。皆制其毒也。用酒蒸焙蜜炒。皆欲上騰也。酒浸洗。醋浸。

薑製。酥炙。皆欲行經活血。如去皮。去心。取核。去蘆節枯朽之類。皆不可違其制也。

藥味專精大得能。新陳粗細擇須備。

品味薄則用近新者擇揀。勿用腐朽之類。

湯散丸方分兩銖。

湯者。蕩也。去新久病皆能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舒緩而治之也。古者方劑分兩。與今不同。如,咀者。銼若麻豆大是也。云一升者。今之大一盞也。云銖者。六銖乃一分。即二錢半。云三兩者。今之一兩。二兩者。今之六錢半也。

君臣佐使從其制。

主病為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

服藥有法及有期。

病在上。不厭煩而少。病在下。則頓而多。病在上。先食而後藥。病在下。先藥而後食。病在四肢。宜飢食。而服藥在旦。病在骨髓。宜飽食。而服藥在夜。

升降浮沉補瀉之。

如肝膽之病。以辛味補之。咸瀉氣。溫補涼瀉之類也。

重輕氣味施當審。勿伐天和歲氣時。

必先歲氣。勿伐天和。藥例見後證例中。

白話文:

標題:[用藥法則(一首)]

內容: 天地間有陰陽彰顯出六氣, 風、寒、暑、溼、燥、火。 其中溼熱涼寒總歸於四季, 溫熱屬天之陽,涼寒屬天之陰,這是天的陰陽與四季的關係。

地也有陰陽變化出五行, 金、木、水、火、土。 萬物生長收藏,五味形成。 辛甘爲地之陽,酸苦鹹爲地之陰。

輕清之物傾向於上升, 味道淡薄的,源於天性而上升。 重濁之物傾向於下沉, 味道濃烈的,源於地性而下沉。

辛甘發散的性質屬陽,酸苦滲漏的性質屬陰, 輕清與重濁的區別,在於氣味的濃淡不同。

清中的清可以打開皮膚毛孔,是陽中之陽的濃氣, 例如,附子的氣很濃,是陽中之陽,所以有發熱的作用。

清中的濁可以充實四肢,是陽中之陰的淡氣, 像茯苓,雖然屬於在天之陽,但爲何又能利水而泄下?經典裏說,味道淡薄的是陽中之陰,因此茯苓利水而下行。但是它下行的同時也沒有離開陽的本質,所以茯苓作用於手太陰經。

濁中的濁可以滋養五臟,是陰中之陰的濃味, 比如大黃,味道濃烈,是陰中之陰,所以有泄下的效果。

濁中的清可以迴歸六腑,是陰中之陽的淡味, 如麻黃,雖然屬於在地之陰,但爲何又能發汗而上升?經典裏說,味道淡薄的是陰中之陽。因此麻黃髮汗而上升,同時也沒有離開陰的本質,所以作用於足太陽經。

辛味可以發散,酸味可以收斂,淡味可以滲泄,鹹味可以軟化,苦味可以泄熱,甘味可以緩結, 它們各有功能,有的可以分散,有的可以聚集,有的可以緩和,有的可以急促,有的可以堅硬,有的可以軟化,對於四時五臟的疾病,應根據適合的五味來治療。

橫行直達的藥效需仔細研究,五味的能力必須完全瞭解, 有些藥物橫行,如辛甘類;有些藥物直達,如酸苦類。

上半身的疾病,應選擇藥材的根部,下半身的疾病,則應使用藥材的梢部,根部升,梢部降,符合自然的真理。根據藥材的類別和形狀來應用,可以產生奇妙的效果。炮製藥物的方法,根據所需的不同而調整。

使用火炮、湯炮、煨炒等方法,都是爲了控制藥物的毒性。使用酒蒸、烘焙、蜜炒等方法,都是爲了讓藥物上行。使用酒浸、醋浸、姜制、酥炙等方法,都是爲了讓藥物行經活血。去除皮、心、核、蘆節、枯朽的部分,都不能違反炮製的原則。

選擇藥物時,要注重品質,新舊、粗細都要考慮周全, 如果味道淡薄,應選擇新鮮的,並且要挑選,避免使用腐朽的。

湯劑、散劑、丸劑、方劑,各有不同的劑量和單位, 湯劑,用於盪滌,無論是新病還是舊病都能處理。散劑,用於疏散,用於急病。丸劑,用於緩慢治療。古代的劑量單位與現在不同,如咀者,銼如麻豆大小。一升,相當於現在的大型茶杯。一銖,六銖爲一分,即二錢半。三兩,相當於現在的一兩。二兩,相當於現在的六錢半。

用藥時要有君臣佐使之分, 主治疾病的是君藥,輔助君藥的是臣藥,響應臣藥的是使藥。

服用藥物有方法和時間, 如果病在上部,服藥不宜一次過多,應多次少量;如果病在下部,服藥應一次較多。如果病在上部,應在飯後服藥;如果病在下部,應在飯前服藥。如果病在四肢,應在飢餓時服藥,最好在早晨;如果病在骨髓,應在飽食後服藥,最好在夜晚。

補瀉、升降、浮沉,要根據病情來決定, 如肝膽病,可以用辛味來補,鹹味來瀉,溫補涼瀉等。

在使用藥物時,要注意其重量、氣味,不要違背天時和歲氣, 在用藥前,要先考慮歲氣,不要違背天時。藥物的使用規則,可參考後續的病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