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純

《醫經國小》~ 卷之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3)

1. 陰虛本病(一首集見格致余論)

夫天地物。各一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動則變。陰動則合。而生五行。各稟其性。惟人得備。形氣所受。天地氣生。陽氣為氣。陰氣為血。身中之神。元氣之根。根於內者。

名曰神機。根於外者。名曰氣立。與天地參。氣正而通。氣交之中。隨天地氣。升降浮沉。

陽實陰虛。氣常有餘。血常不足。所與天地。日月四時。虛盈並同。陰平陽秘。形志以寧。

陽本在外。為陰之衛。陰本在內。為陽之守。性或物感。精神外馳。嗜欲無節。陰氣耗散。

陽無所附。遂致病作。惡寒非寒。惡熱非熱。證類實邪。此陰虛熱。熱乃火動。有君相別。

白話文:

天地萬物,各自具有一太極。動則生陽,靜則生陰。陽動則變化,陰動則結合,而生出五行。五行各具其特性,唯有人能兼備。

人體的形與氣,皆受天地之氣所生。陽氣為氣,陰氣為血。身中之神,源自元氣。元氣的根源在內,稱為神機;根源在外,稱為氣立,與天地相通。

氣正則通暢,氣交合之中,隨天地之氣升降浮沉。

陽氣實而陰氣虛,氣常有餘,血常不足。人體與天地、日月、四時,虛盈相應。陰平陽秘,則形體安寧,精神安定。

陽氣本在外,為陰氣的衛護;陰氣本在內,為陽氣的守衛。若個性或外物刺激,精神外馳,嗜欲無度,則陰氣耗散。

陽氣無所依附,便會導致疾病產生。惡寒非真寒,惡熱非真熱,症狀類似實邪,實則為陰虛生熱。熱乃火氣妄動,有君相之分。

相火所謂。龍雷天火。君火所謂。人火暑熱。故火乃二。備於六氣。以名而言。形氣相生。

配於五行。命曰君火。以位而言。生於虛無。守位稟命。因動而見。謂之相火。天以此火。

而為陽氣。以生萬物。人以此火。以生一身。道氣衝和。助我元氣。元氣不足。相火獨盛。

火與元氣。不能兩立。一勝一負。乃致陰虛。陰虛火動。五亂俱施。金危木盛。土困水微。

迭相為制。母子背違。陽強不密。陰氣乃離。腑臟經絡。偏實偏虛。遂失其正。邪悉由矣。

虛邪外入。實邪內起。取經治正。補瀉所宜。肝主司瀉。腎主藏閉。肝為相火。有瀉無補。

白話文:

相火、君火與五行生克

相火,指的是像龍雷天火一樣的烈火,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火暑熱。所以火分為兩類:君火相火

六氣中也包含了火,它們相互滋生。從形氣相生的角度來說,火屬,對應五行中的,我們稱之為君火

位置的角度來說,火生於虛無,它守位稟命,當的時候,我們就看到了它,這就是相火

依靠相火來生發陽氣,用以滋養萬物依靠相火來維持生機道氣元氣相互調和,互相幫助。

元氣不足時,相火就會獨盛,因為元氣不能共存的,一方強勢,另一方就會衰弱。最終就會導致陰虛

陰虛之後,相火就會變得活躍,造成五臟六腑失調,表現出受損、旺盛、衰弱、不足,相互制約失衡,母子關係也出現背離

陽氣過盛,陰氣就會散失,導致臟腑經絡出現虛實不均,失去平衡,邪氣就會趁虛而入。

虛邪入侵,實邪則從而生。治療時要根據經絡病症選擇補瀉的方法。

疏泄藏閉相火有關,治療時需要而不能

有補無瀉。腎為真水。水火變病。虛實所以。夏月陽極。其已陰虛。水少火多。陽實陰虛。

虛甚傷暑。冬月陰極。其本陽虛。水多火少。陰實陽虛。虛甚傷寒。病未傳變。初治責虛。

傷寒助陽。清暑益氣。虛者十補。勿一泄之。除邪養正。平則守常。陽動陰靜。五行之幾。

根本化源。由乎土水。水為物元。土為物母。人能自存。益其根本。遍相濟養。是謂和平。

生化不已。交互克伐。變亂失常。鬱而無伸。甚而無制。造化息矣。病雖為邪。造化之道。

在其中矣。

白話文:

補益身體而不瀉泄,腎臟是真水之源。水火失衡就會生病,虛實是病因所在。夏季陽氣最盛,此時陰氣虛弱,水少火多,陽盛陰虛,虛弱的人容易中暑。

冬季陰氣最盛,此時陽氣虛弱,水多火少,陰盛陽虛,虛弱的人容易傷寒。疾病未傳變之時,初期治療要以補虛為主。

傷寒要助陽氣,中暑要益氣血。虛弱的人十次補益,不要一次瀉泄。去除邪氣,養護正氣,保持平衡,才能維持常態。陽氣活動,陰氣靜止,這是五行之理。

根本與化源,都來自於土與水。水是萬物的本源,土是萬物的母親。人要自保,就要滋養根本,相互滋養,這就是和平之道。

生化不斷,相互克制與促進,一旦失衡就會造成混亂,鬱結不舒,嚴重時失去控制,就會失去生機。疾病雖然是外邪入侵,但造化的法則就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