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純

《醫經國小》~ 卷之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3)

1. 陰虛本病(一首集見格致余論)

夫天地物。各一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動則變。陰動則合。而生五行。各稟其性。惟人得備。形氣所受。天地氣生。陽氣為氣。陰氣為血。身中之神。元氣之根。根於內者。

名曰神機。根於外者。名曰氣立。與天地參。氣正而通。氣交之中。隨天地氣。升降浮沉。

陽實陰虛。氣常有餘。血常不足。所與天地。日月四時。虛盈並同。陰平陽秘。形志以寧。

陽本在外。為陰之衛。陰本在內。為陽之守。性或物感。精神外馳。嗜欲無節。陰氣耗散。

陽無所附。遂致病作。惡寒非寒。惡熱非熱。證類實邪。此陰虛熱。熱乃火動。有君相別。

相火所謂。龍雷天火。君火所謂。人火暑熱。故火乃二。備於六氣。以名而言。形氣相生。

配於五行。命曰君火。以位而言。生於虛無。守位稟命。因動而見。謂之相火。天以此火。

而為陽氣。以生萬物。人以此火。以生一身。道氣衝和。助我元氣。元氣不足。相火獨盛。

火與元氣。不能兩立。一勝一負。乃致陰虛。陰虛火動。五亂俱施。金危木盛。土困水微。

迭相為制。母子背違。陽強不密。陰氣乃離。腑臟經絡。偏實偏虛。遂失其正。邪悉由矣。

虛邪外入。實邪內起。取經治正。補瀉所宜。肝主司瀉。腎主藏閉。肝為相火。有瀉無補。

有補無瀉。腎為真水。水火變病。虛實所以。夏月陽極。其已陰虛。水少火多。陽實陰虛。

虛甚傷暑。冬月陰極。其本陽虛。水多火少。陰實陽虛。虛甚傷寒。病未傳變。初治責虛。

傷寒助陽。清暑益氣。虛者十補。勿一泄之。除邪養正。平則守常。陽動陰靜。五行之幾。

根本化源。由乎土水。水為物元。土為物母。人能自存。益其根本。遍相濟養。是謂和平。

生化不已。交互克伐。變亂失常。鬱而無伸。甚而無制。造化息矣。病雖為邪。造化之道。

在其中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大意如下:

宇宙萬物,各自都是一個完整的太極系統,活動產生陽,靜止產生陰。陽氣活動會產生變化,陰氣活動會產生聚合,進而生成了五行,各自承襲了其特性。唯有人類,集五行之大成。我們的身體與氣息,皆是由天地之氣孕育而生。陽氣形成了氣,陰氣形成了血。在身體中的神明,是元氣的根本。這個根本如果在內,就稱為「神機」;如果在外,就稱為「氣立」。人與天地共存,氣若正直且流通,就能夠跟隨著天地之氣,進行升降浮沉。

通常情況下,陽氣旺盛,陰氣不足。我們的生命就像天地、日月、四季一樣,有盈有虧。當陰陽平衡,身體和精神就會安寧。

陽氣本應在外,保護著陰氣;陰氣本應在內,守護著陽氣。然而,一旦受到外界刺激或慾望過度,精神會向外飄散,導致陰氣消耗散失,陽氣失去依附,於是疾病便會發生。感到寒冷並不是真的冷,感到熱也不是真的熱,症狀類似實邪,這是因為陰虛造成的熱。這種熱是由於火氣活躍,可以區分為君火和相火。

相火,就是龍雷之火、天火;君火,就是人火、暑熱。因此火氣有兩種,涵蓋在六氣之中。從名稱上來看,形態和氣息相互生成,配合五行,被命名為君火。從位置上來說,它起源於無形無質,守護著自己的位置,接受使命,由於活動而顯現,被稱為相火。天地利用這種火氣,產生陽氣,孕育萬物。人類也利用這種火氣,維持自身生命。當道氣充盈和諧,能夠增強我的元氣。但當元氣不足,相火就會獨自旺盛。火氣與元氣無法同時存在,一方強盛,另一方就會衰弱,最終導致陰虛。陰虛會使火氣活躍,各種混亂接踵而至。金氣衰弱,木氣旺盛,土氣被困,水氣微弱。它們彼此制約,母子之間產生矛盾。陽氣過強,無法保持祕密,陰氣就會離開。腑臟和經絡,出現偏實偏虛,失去了正常的平衡,疾病便由此而來。

虛邪從外侵入,實邪從內產生。治療時,應根據經絡原則,選擇適合的補瀉方法。肝臟負責瀉,腎臟負責藏。肝臟是相火的所在,只有瀉,沒有補;只有補,沒有瀉。腎臟是真正的水源,當水火病變時,虛實之分由此產生。夏季陽氣達到頂峯,如果已經陰虛,水氣減少,火氣增多,造成陽氣旺盛,陰氣不足。陰虛嚴重時,容易受到暑熱傷害。冬季陰氣達到頂峯,如果原本陽氣不足,水氣增多,火氣減少,造成陰氣旺盛,陽氣不足。陰虛嚴重時,容易受到寒冷傷害。疾病尚未轉變之前,初次治療應以調理陰虛為主。

對於傷寒,要增強陽氣;對於暑熱,要補益氣力。對於虛弱的人,十次治療中九次應以補益為主,不要輕易使用瀉法。除了去除病邪,還要滋養正氣。當病情穩定後,就應遵循常規治療。陽氣活動,陰氣靜止,這是五行的基本運行方式。生命的根源和轉化來源,都來自於土和水。水是萬物的起源,土是萬物的母親。如果人類能夠自我保存,滋養自身的根本,全面地相互滋養,就可以達到和平狀態。生命的生長和變化不會停止,但當它們互相剋制、混亂失常,就會產生抑鬱無伸的情況,甚至完全失控,大自然的創造之力就會消失。雖然疾病是由邪氣引起,但大自然的運行法則,也在其中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