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杲

《醫說》~ 卷七 (9)

回本書目錄

卷七 (9)

1. 勿食生鮮

旋殺物命以應急,須既虧愛物之仁,又失養口體之正;且肉未停冷,動性猶存,鱠生之屬,損人彌甚。昔有食魚膾而生病者,用藥下之,已變蟲形而能動,有鱠縷尚存,故可驗;也有食鱉肉而成積者,用藥下之,已成動物而能行,有類鱉狀,故可驗也。諸肉膾而食之,生蟲成病者甚多。

一切微細物命,旋烹不熟,食之害人固不可測,為癥為瘕為痼疾為奇病,此不可不知而不可忽者也。(食治)

白話文:

为了应急而生吃食物,不仅违背了爱护生命的情怀,也损害了自身健康。肉类没有经过充分烹煮,仍然保留着生性,尤其像生鱼片之类,更会对人造成更大的伤害。以前有人吃生鱼片后生病,服药后吐出已经变成虫子形状,还能动,而且还能看到鱼肉的纤维,所以可以证明;还有人吃生鳖肉后积食,服药后吐出已经变成动物,还能行走,样子像鳖,所以也可以证明。很多人吃生肉片后,都会生虫致病。

所有微小的生命,没有经过彻底烹煮就食用,对人体的危害是不可预知的,会导致各种顽固的奇病。这些道理不可不知,也不可忽视。

2. 四時不食

金匱要略方曰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腎,四季不食脾。謂畜獸五臟能益人,五臟春時木旺,肝氣盛,脾氣敗,故不食肝。食之則肝氣愈盛,脾氣愈敗,因成脾病則難治也。或春月肝經受病,明有虛症,亦宜食肝以補之。或春月肝氣太盛,即宜食肺以抑之。又云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腎病禁甘。

五味遞相剋制,故禁之也。或肝氣太盛,因而生病,亦宜辛味以制之。更在心智變通,不可全執定論。它臟仿此。(食治)

白話文:

《金匱要略》記載,春天不適合吃肝,夏天不適合吃心,秋天不適合吃肺,冬天不適合吃腎,四季都不適合吃脾。這是因為動物的五臟可以補益人體,但五臟的生長旺盛時期不同,春天木氣旺盛,肝氣盛而脾氣衰敗,所以不適合吃肝。吃肝會讓肝氣更盛,脾氣更衰,容易引發難以治療的脾病。不過,如果春天肝經有病,出現虛症,也可以用吃肝來補益。如果春天肝氣過盛,也可以吃肺來抑制肝氣。

同樣地,書中還提到,肝病忌辛,心病忌咸,脾病忌酸,肺病忌苦,腎病忌甘。這是因為五味之間存在相剋關係,所以要忌口。如果肝氣過盛而生病,也可以用辛味來抑制。總之,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不可一味執著於理論。其他臟腑也是如此。

3. 飽勿便睡

偶食物飽甚,雖覺體倦,無輒就寢,可運動徐行約百餘步,然後解帶、松衣、伸腰、端坐,兩手按摩心腹,交叉來往約一二十過,復以兩手自心脅間按捺向下約十數過,令心腹氣通,不致壅塞,過飽食物隨手消化也。

白話文:

當你吃得太飽時,即使感到身體疲憊,也不要馬上躺下睡覺。可以慢慢地走動大約一百步左右,然後鬆開皮帶和衣服,伸展腰部,端正地坐下,用雙手按摩心臟和腹部,反覆進行大約二三十次。接著再用手從胸部向下方輕柔地推壓大約十幾次,讓心臟和腹部的氣流通暢,避免堵塞。這樣做可以使吃得太多的食物很快被消化掉。

4. 生物食之無益

食物可生啖者,唯有果核。時新初市,無貴先嚐。貴在實成,氣足以走。趁市利之物,多未成熟故也。時果鮮味,易於可口。無喜其甘酸,至於意足而後已。棗慄之屬,經火熟者,稍多食雖無妨,亦忌於飽飯之後。菜品中,以蘿蔔下面,茵陳和羹,皆生用為宜。萵苣嫩苗,蕪菁肥根,苦蕒落蘇,雖可生啖,皆不益腸胃,不如淹菹煮羹,以為面飯之佐也。百穀之屬,固不可生食。

一切動物,皆然。或鱠魚如絲,抹肉成縷,沃醋食之已。夫食養之正,有將蛤蜊螃蟹,析殼乘活而啖者,肉味致用,豈有是理?既輕殘物命,還輕忽自己之性命也。生食果菜,自有所損。此又所損之彌者,以好生之德,衛生之經,並失之故也。(食治)

白話文:

食材生食之論

食物當中,只有果核可以生吃。 正當季節上市的新鮮食材,無論多麼貴重的,都要先嚐嚐。貴重的食材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它已經完全成熟,蘊含充沛的生氣。而市面上新上市的便宜貨,往往還未完全成熟。當季的水果,鮮美可口,容易入口。不必貪戀它的甘酸,只要吃得滿意即可。

棗栗之類,經過火烤成熟的,適量食用並無妨礙,但也不宜在飽飯之後食用。蔬菜類,以蘿蔔的根部、茵陳和羹,都適合生吃。萵苣的嫩芽、蕪菁的肥根、苦蕒和落蘇,雖然可以生吃,但都不利於腸胃,不如醃漬或煮成羹湯,作為麵飯的佐餐。

所有的穀物,當然不能生吃。

所有的動物,也都是如此。 即使將魚肉切成細絲,將肉抹成細條,淋上醋食用,也不應該。真正合理的飲食養生之道,應該像珍視蛤蜊和螃蟹的生命一樣,剝開它們的殼,讓它們活著,然後再食用。吃肉的目的,是要滋補身體,怎麼能這樣殘忍地對待生命呢?這不僅是輕視動物的生命,也是輕忽自己的性命!

生吃水果蔬菜,難免有所損傷。而這種損傷更加嚴重,是因為違背了愛護生命的天性,也違背了健康養生的原則。

5. 食無求飽

論語曰:「不多食」,又曰:「食無求飽」,謂食物無務於多,貴在能節,所以保沖和而順頤養也。若貪生務飽,蹻塞難消,徒積暗傷以召疾患。蓋食物飽甚,耗氣非一。或食不下而上湧嘔吐,以耗靈源;或飲不消而作痰咯唾,以耗神水;大便頻數而泄,耗穀氣之化生;浚便利滑而濁,耗源泉之浸潤;致於精清冷而下漏,汗淋瀝而外泄,莫不由食物而過傷滋味太厚。

如能節滿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常不至於飽甚者,即頓頓必無傷,物物皆為益,糟粕變化,早晚溲便按時,華精和凝,上下津液含蓄,神藏內守榮衛外護,邪毒不能犯,疾疹無由作。故知聖人之立言垂教,足以為養生之大經也。(東虢婁居中食治通說)

白話文:

論語曰:「不多食」,又曰:「食無求飽」,意思是說食物不用追求太多,重要的是懂得節制,才能保持身體平和順暢,達到養生的目的。

如果貪圖口腹之慾,過度飽食,食物就會阻塞難以消化,積累隱藏的傷害,導致疾病。因為過度飽食會消耗身體的元氣,例如:吃不下而往上湧,嘔吐,損耗精氣;喝不消化,產生痰、咳、吐,損耗津液;頻繁大便,損耗穀氣;排泄頻繁滑利,損耗身體的精華。甚至精氣下降,汗液過多流失,都是因為過度飲食造成的。

如果能節制飲食,不追求過於美味的食物,保持不飽的狀態,就能避免每次進食都傷害身體,各種食物都能成為滋補之物。身體能正常排泄,精氣充足,津液充盈,神氣內守,抵抗外邪,疾病自然不會產生。所以聖人留下的教诲,足以作為養生的根本法則。

6. 飲食以時

飲食以時,飢飽得中。水穀變化,沖氣和融,精血以生,榮衛以行,腑臟調平,神志安寧。正氣充實於內,元真通會於外。內外邪沴莫之能幹,一切疾患無從而作也。

白話文:

按照時間吃飯,不要過餓或過飽。食物經過消化轉化後,身體內部的能量就會平衡協調,血液、精力得以產生,循環系統正常運作,五臟六腑保持健康穩定,精神狀態也會安定舒適。當人體充滿了正能量,外部環境中的不良因素就無法侵擾到我們,因此各種疾病也就不會發生。

7. 食飲以宜

食飲之宜,舉其大略,當候已飢而後食,食不厭熟嚼,仍候焦渴而引飲,飲不厭細呷,無待飢甚而後食,食不可太飽,或覺微渴而省飲,飲不欲太頻,漿不欲甘酸,肉無貪肥脆,食不厭精細,飲不厭溫熱,飯無令少於面,菜常令稱於肉,肉不厭軟暖,菜不可生茹,五味無令勝穀味,肉味無令勝食氣,滋味欲澹而和,食時當謹其度。

故得食飲常美,津液常甘,身輕而不倦,神清而少睡,胸府通暢而少噫,胃脘寬紓而不脹,省解帶摩腹之勞,免食藥耗氣之失,皆目前近效也。(同上)

白話文:

食飲之道:

飲食宜忌,概括如下:

  • 飢而後食: 應等到感到飢餓時才進食,不可過早或過晚。
  • 食不厭熟嚼: 食物要充分煮熟,細嚼慢嚥。
  • 渴而後飲: 待口渴時才飲水,不可過量或過早飲用。
  • 飲不厭細呷: 飲水時要細細品味,不可大口吞嚥。
  • 勿待飢甚: 不可等到非常飢餓才進食。
  • 食不可太飽: 進食不可過飽,七分飽即可。
  • 微渴而省飲: 若感到輕微口渴,可少量飲水。
  • 飲不欲太頻: 飲水不可過於頻繁。
  • 漿不欲甘酸: 湯羹不宜過於甜或酸。
  • 肉無貪肥脆: 肉類不可過於肥膩或硬脆。
  • 食不厭精細: 食物要精細烹調,易於消化。
  • 飲不厭溫熱: 飲品以溫熱為宜,避免過冷或過熱。
  • 飯無令少於面: 穀物類食物要比麵食類食物多。
  • 菜常令稱於肉: 蔬菜的份量應與肉類相稱。
  • 肉不厭軟暖: 肉類要煮得軟爛,温度適宜。
  • 菜不可生茹: 蔬菜不可生吃,要充分煮熟。
  • 五味無令勝穀味: 調味品不可掩蓋穀物本身的味道。
  • 肉味無令勝食氣: 肉類的味道不可過於濃重,影響食物的本味。
  • 滋味欲澹而和: 食物的味道要清淡和諧,不可過於濃重或刺激。
  • 食時當謹其度: 進食時要控制食量,不可暴飲暴食。

遵循以上食飲之道,可獲得以下益處:

  • 食飲常美: 食慾佳,飲食美味。
  • 津液常甘: 口腔津液充足,味道甘甜。
  • 身輕而不倦: 身體輕盈,不易疲倦。
  • 神清而少睡: 精神飽滿,睡眠時間減少。
  • 胸府通暢而少噫: 胸部舒暢,減少打嗝。
  • 胃脘寬紓而不脹: 胃部舒緩,不易脹氣。
  • 省解帶摩腹之勞: 減少解開衣帶和按摩腹部的需要。
  • 免食藥耗氣之失: 減少因服用藥物而耗損精氣。

以上皆為短期內可見的功效。

8. 粥能暢胃生津液

張文潛粥記贈潘邠老

張安道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穀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腑相得,最為飲食之良妙。齊和尚說山中僧每將旦一粥,甚系利害,如或不食,則終日覺臟腑燥渴,蓋能暢胃氣,生津液也。今勸人每日食粥,以為養生之要,必大笑。大抵養生性命,求安樂,亦無深遠難知之事,正在寢食之間耳。

或者讀之,果笑丈潛之說,然予觀史記陽虛侯相趙章病,太倉公診其脈,曰法五日死,後十日乃死。所以過期者,其人嗜粥,故中臟實,故過期。師言曰:「安穀者過期,不安穀者不過期。」由是觀之,則文潛之言又似有症。後又見東坡一帖云:「夜飢甚,吳子野勸食白粥,云能推陳致新,利膈養胃。

」僧家五更食粥,良有以也。粥既快美,粥後一覺,尤不可說,尤不可說。

白話文:

張安道每天早上起床都會喝一大碗粥,因為空腹胃虛,穀氣容易上升,粥能溫和地補充能量,而且非常柔滑細膩,容易被腸胃吸收,是最佳的飲食選擇。齊和尚說山中的僧人每天早上都會吃粥,非常重要,不吃就會整天感到腸胃乾燥口渴,因為粥能暢通胃氣,滋生津液。我現在建議大家每天都吃粥,作為養生的關鍵,卻一定會被嘲笑。其實養生求安樂,並沒有什麼深奧難懂的事,就在吃飯睡覺之間而已。

也許有人讀了這些話,會嘲笑我張文潛的說法。但我觀察史記中記載,陽虛侯相趙章生病,太倉公診斷說他五天內會死,結果過了十天才去世。他之所以能延長壽命,是因為他喜歡喝粥,所以內臟充實,才延誤了死期。師傅說:「吃粥的人能延長壽命,不吃粥的人不能。」由此可見,張文潛的說法似乎也有道理。後來我又看到東坡的一封信,裡面寫道:「晚上餓得厲害,吳子野建議我吃白粥,說它能推陳致新,利膈養胃。」

僧人凌晨五點就吃粥,是有道理的。粥既美味,吃完粥後睡一覺,更是妙不可言,妙不可言。

9. 五味致疾

五味養形過則致病,故多食鹹則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發拔,多食酸則肉眡皺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本事方)

白話文:

如果吃太多不同的味道的食物會造成疾病。例如:多吃鹹食物會讓淚水凝聚和改變臉部顏色;多吃苦食物會使皮膚乾燥且頭髮容易掉落;多吃酸食物會導致肌肉鬆弛、嘴脣上揚;多吃甜食物會引起骨骼疼痛和掉髮;多吃辣食物會使得肌腱緊繃和指甲變得乾癟。

10. 飲酒面青赤

飲酒者,肝氣微則面青,心氣微則面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