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說》~ 卷十 (10)
卷十 (10)
1. 夏月熱倒人法
暑月熱倒人昏迷悶亂,急扶在陰涼處,切不可與冷飲。當以布巾、衣物等蘸熱湯覆臍下及氣海間,續續以湯淋布巾上,令徹臍腹,但暖則漸醒也。如倉卒無湯處,掬道上熱土於臍端,以多為佳。冷則頻換也。後與解暑毒藥。若才熱倒便與冷飲或用冷水淋之類,即死。舊有一法,或道塗無湯去處,即掬熱土於臍上,仍撥開作窩子,令眾人旋溺於其中,以代熱湯亦可取效。解暑用白虎湯、竹葉石膏湯之類。
凡覺中暑,急嚼生薑一大塊,冷水送下。如已迷悶,嚼大蒜一大瓣,冷水送下。如不能嚼,即用水研灌之,立醒。路中倉卒無水,渴甚急,嚼生蔥二寸許,和津同咽,可抵飲水二升。(集驗方)
白話文:
【夏季熱昏厥急救方法】
在炎熱的夏季,如果有人因高溫而昏厥,失去意識,且精神混亂,應立即將其扶至陰涼處休息,切記不可讓他喝冰冷的飲料。應該使用布巾或衣物等物,浸在熱水中,然後敷在肚臍下方及下腹部的位置,再持續地將熱水淋在布巾上,確保熱度能深入到腹部。只要保持溫暖,患者就會逐漸甦醒。如果在緊急情況下找不到熱水,可以從路上掬取熱土,放在肚臍上方,愈多愈好,若熱土變冷就需頻繁更換。待患者甦醒後,再給予解暑的藥物。如果一看到患者因熱昏倒,就馬上讓他喝冷飲,或是用冷水淋浴,可能會導致患者死亡。過去有個方法,如果在路上找不到熱水,可以用熱土覆蓋在肚臘上,並挖一個小洞,讓眾人排尿在洞裡,以此替代熱水,也能達到效果。解暑的藥物有白虎湯、竹葉石膏湯等。
一旦感到自己可能中暑了,應馬上嚼一大塊生薑,再配冷水吞服。如果已經感到頭暈,可以嚼一大瓣大蒜,再配冷水吞服。如果無法咀嚼,可以用水研磨後灌服,能立即清醒。在路途中,若突然口渴,卻又找不到水源,可以嚼約兩寸長的新鮮蔥,連同唾液一起吞下,可以抵擋兩升的水分。以上方法皆來自經驗累積的偏方。
2. 疝癉痹
3. 湧疝
齊郎中令循病,眾醫皆以為蹶入中而刺之。淳于意診之曰:「湧疝也。」令人不得前後溲。循曰:「不得前後溲三日矣。」意飲以火齊湯,一飲得前溲,再飲大溲,三飲而疾愈。病得之內。所以知循病者,切其脈時,右口氣急,脈無五臟氣。右口脈大而數數者,中下熱而湧。左為下,右為上,皆無五臟應,故曰湧疝。中熱故溺赤也。」
白話文:
郎中令循患上了一種疾病,許多醫生都診斷他是蹶入中,並進行針刺治療。但淳于意在診斷後表示,其實他患的是湧疝,這種病會讓人無法正常排尿和排便。循說,他已經有三天無法排尿和排便了。於是淳于意給他服用火齊湯,喝了一次後就能排尿,喝了兩次後能排便,三次後病情就完全康復了。他的病源於內部。
之所以能知道循的病情,是因為當淳于意把脈時,發現他的右側口氣很急,且脈搏沒有顯示出五臟的氣息。右側口的脈搏大且頻率高,顯示下腹部有熱量且有腫脹。左邊代表下方,右邊代表上方,兩邊的脈象都未反映出五臟的情況,因此判斷為湧疝。由於腹部有熱量,所以小便呈現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