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纂輯

《古今醫鑒》~ 卷之十五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五 (12)

1. 附,魚口瘡,下疳瘡

瀉肝湯,治肝經濕熱不利,陰囊腫痛,或膿潰皮脫,睪丸懸掛,及下疳瘡。

當歸梢,赤芍藥,生地黃,龍膽草(酒浸,炒),防風,黃連(炒),黃柏,知母(酒炒),車前子(炒),澤瀉(各一錢),甘草梢(五分)

上銼一劑,空心水煎服。

珍珠散(焦確齋傳),治下疳瘡。

黃連(末),黃柏(末),乳香,沒藥,孩兒茶,輕粉,官粉(煅),五倍子(炒),珍珠(研),象牙(銼,各等分)

上為末,以米泔水洗淨,糝患處。

白金散,治下疳瘡。

黃柏分作手指大條,慢火炙熱,淬豬膽汁中,用二枚,每炙淬汁晝為度。研細,入輕粉錢余,香油調敷患處。

鳳凰散(李寵庵傳),治下疳,陰頭生瘡腫痛,名蠟燭發。

抱過雞卵殼,黃連,輕粉各等分

各研末均一處,香油調搽。

洗疳湯(桑柳南傳)

川楝,黃連,瓦松,花椒,蔥根,艾葉各等分。

上水煎,傾入盆內,用青布一塊展洗瘡上,立效。

白話文:

瀉肝湯用於治療肝經濕熱導致的陰囊腫痛、膿瘡潰爛、皮膚脫落、睪丸下垂以及下疳瘡。藥方包含當歸梢、赤芍藥、生地黃、酒浸炒龍膽草、防風、炒黃連、黃柏、酒炒知母、炒車前子、澤瀉(各一錢),以及甘草梢(五分),煎水空腹服用。

珍珠散用於治療下疳瘡,藥方包含研磨的黃連、黃柏、乳香、沒藥、孩兒茶、輕粉、煅燒的官粉、炒五倍子、研磨的珍珠和銼碎的象牙(各等分),將藥粉用米泔水清洗患處後,敷於患處。

白金散也用於治療下疳瘡,藥方將黃柏炙烤後淬入豬膽汁中,研磨成粉末,加入適量輕粉,用香油調和後敷於患處。

鳳凰散用於治療下疳,以及陰莖生瘡腫痛(蠟燭發)的症狀。藥方包含研磨的雞蛋殼、黃連、輕粉(各等分),用香油調和後塗抹患處。

洗疳湯用於治療下疳,藥方包含川楝、黃連、瓦松、花椒、蔥根、艾葉(各等分),煎水後倒入盆中,用青布蘸藥水清洗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