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纂輯

《古今醫鑒》~ 卷之十五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五 (4)

1. 癰疽(附腸癰、吐癰)

鐵桶膏(澤川酉府傳)

治癰疽、發背、疔瘡、瘰癧、痔瘡、粉瘤。

蕎麥稈灰淋汁二碗,熬至一碗,下,血竭,乳香,沒藥(各三分,為末),入汁內,再熬去半碗,取下待冷,入,黃丹(八分),雄黃(八分),硃砂(八分),好石灰(八錢),為極細末,共一處,放藥汁內攪勻成膏,瓷器收貯,用三稜針刺破,將藥入內,直深入到底,不三四次痊愈。

玉容膏(秘傳)

治發背癰疽潰爛,用此生肌,止痛,外護。

香油(二兩),黃蠟(一兩),二味化開,入黃丹末(一錢),寒水石(火煅,一兩),為細末,熔化為膏,紙攤貼患處。

〔批〕(按上方治癰疽外治之劑)

水云膏(闡傳),治發背。

乾薑(炒),皂角(炙,去皮弦),五倍子(炒),川芎(各一兩),孩兒茶,乳香,沒藥(各三錢),枯礬,槐花(各一錢)

上為末,苦膽汁調塗,神效。又方,醋炒五倍子,入豬腦髓同搗如膏貼之,如瘡在左,用左邊腦。

,腸癰、肚癰

千金內消散,治腸癰便毒,初起即消,已腫即潰,膿血從大便中出。

大黃(三錢),赤芍藥,白芷,木鱉子(去殼),乳香,沒藥,皂角刺,白殭蠶,栝蔞仁,天花粉(各一錢),歸尾(酒洗,一錢半),穿山甲(三大片,蛤粉炒黃色,杵碎),金銀花(三錢),甘草(五分)

上銼一劑,水酒煎,空心服。紅點加芒硝。

內消沃雪湯(陳恕軒傳),治肚內生癰及癰疽,神效。

當歸身,白芍藥,黃耆,甘草節,金銀花,天花粉,連翹,香白芷,穿山甲,皂角刺,貝母,乳香(研),木香,青皮,廣陳皮

甚者加大黃,水酒煎服立消,是世所奇。

白話文:

鐵桶膏:

此膏藥用於治療癰疽、發背、疔瘡、瘰癧、痔瘡和粉瘤。將蕎麥稈灰用水淋汁,熬煮至原來的二分之一,加入研磨成粉的血竭、乳香、沒藥(各等份),繼續熬煮至剩下一半,放涼後加入研磨成極細粉的黃丹、雄黃、硃砂(各等份)和好石灰(八錢),攪拌均勻製成膏狀,用瓷器保存。使用時,用三稜針刺破患處,將藥膏深入患處,如此反覆三四次,即可痊癒。

玉容膏:

此膏藥用於治療發背癰疽潰爛,具有生肌止痛、保護傷口的功效。將香油和黃蠟熔化後,加入研磨成粉的黃丹和煅燒過的寒水石,混合製成膏狀,用紙攤開後敷貼患處。

水云膏:

此膏藥用於治療發背。將乾薑(炒)、皂角(炙,去皮弦)、五倍子(炒)、川芎(各等量)、孩兒茶、乳香、沒藥、枯礬、槐花(比例依方)研磨成粉,用苦膽汁調和後塗抹患處,療效神奇。此外,還有一個方法是用醋炒五倍子,與豬腦髓搗碎成膏狀貼敷患處,若瘡瘍位於左側,則需使用豬的左側腦髓。

腸癰、肚癰:

千金內消散:此方劑用於治療腸癰引起的便毒,初期服用即可消腫,腫脹已久則能使膿血從大便排出。方劑包含大黃、赤芍藥、白芷、木鱉子、乳香、沒藥、皂角刺、白殭蠶、栝蔞仁、天花粉、歸尾、穿山甲、金銀花、甘草等藥材。將藥材煎煮後空腹服用,症狀嚴重者可加芒硝。

內消沃雪湯:此方劑用於治療肚內生癰及癰疽,療效神奇。方劑包含當歸身、白芍藥、黃耆、甘草節、金銀花、天花粉、連翹、香白芷、穿山甲、皂角刺、貝母、乳香、木香、青皮、廣陳皮等藥材。病情嚴重者可加大黃用量,水酒煎服,療效迅速,堪稱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