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纂輯

《古今醫鑒》~ 卷之十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四 (2)

1. 痘疹

夫痘疹之原,乃胎毒所致。嬰兒在胎之時,必資胎養以長其形焉,緣母失於節慎,縱欲恣食,感其穢毒之氣,藏於肺腑之中,近自孩提,遠走童年,若值寒暄不常之候,痘疹由是而發,因其所受淺深,而為稀稠焉。大抵初㝉之時,孩兒口內亦有餘穢之毒,急用棉裹指頭,拭去口中汙汁,免咽入腹。

事倘不及,宜以拭穢等法,並預解胎毒諸方,擇便用之,亦能免痘疹諸症,真良法。然痘疹雖是素稟胎毒;未必不由諸病相傳而成,其始發之時,有因傷寒傷風而得者,有因時氣傳染而得者,有因傷食發熱,有因跌撲驚恐蓄血而得者。或為目擸口噤,驚搐如風之證,或口舌、咽喉、腹肚疼痛,或煩躁狂悶,昏睡譫語,或自汗,或下利,或發熱,或不發熱,證候多端,卒未易辨,必須以耳冷、骫冷,足冷驗之。

蓋瘡疹屬陽,腎臟無證,耳與骫、足俱屬於腎,故腎之部獨冷,然疑似之間,或中或否,不若視其耳後有紅脈、赤縷為真,於此可以稽驗矣。治療之法,痘疹未出之先,預解胎毒;發熱未出之際,急須微汗;已出未收之時,當用溫和之劑。又曰:始出之前,宜開和解之門;既出之後,當塞走泄之路;痂落以後,清涼漸進;毒已去盡,補益宜疏。

大凡初起,未見紅點,證與傷寒相類,發熱煩躁,臉赤唇紅,身熱頭痛,乍寒乍熱,噴嚏呵欠,喘嗽痰涎等證,身熱未明,疑似之間,急須表汗發散,可服升麻葛根湯、參蘇飲之類。其或氣實煩躁熱熾,大便閉結,則與犀角地黃湯、敗毒散之類,或多服紫草飲,亦能利之。如小便赤澀者,分利小便,宜以四苓散、導赤散之類,則熱氣有所滲而出。

凡熱不可驟遏,但輕解之。若無熱,則瘡又不起發也。蓋發熱之初,紅點未見之前,非微汗則表不解,乃痘瘡未出,表熱壅實之時也;非微下則里不解,在紅點未見,裡熱壅盛之際也。若正出未收之時,妄汗則成斑爛,妄下則成陷伏。痘瘡一發,出於心肝脾肺四臟,而腎無留邪者為吉,若初發便作腰痛,見點則紫黑色者,多死,乃毒氣留於腎間,而不發越故耳。曏者瘡隨五臟,有證未發,則五臟之證悉具。

已發則歸於一臟,受毒多者見之。故肝臟發為水泡,色青而小;肺臟發為膿泡,色白而大;心臟發為斑色,赤血泡;脾臟發為疹色,黃小斑瘡;惟歸腎則變黑,青紫干陷。故瘡疹屬陽,本無腎證,腎在下不受穢氣,陽取火也,陰取水也,以火為水所制,豈不氣殆哉?大抵痘瘡之法,多歸重於脾肺二經,蓋脾主肌肉,而肺主皮毛,故遍身為之斑爛也。

其為證也,宜發越不宜鬱滯;宜紅活凸綻,不宜紫黑陷伏,瘡出之後,醫者當察色詳證,以辨表裡虛實用藥,其吐瀉不能食,為裡虛;灰白色,陷頂多汗,為表虛;紅活凸綻為表實。又諸痛為實,諸癢為虛。外快內痛為內實外虛,外痛內快為內虛外實。內實而補,則結壅毒:表實而復用實表之藥,則潰爛而不結痂矣。

白話文:

痘疹的根源,是由於胎毒引起的。嬰兒在母親肚子裡時,必須依靠母體的營養來成長,如果母親沒有注意節制,放縱慾望、隨意飲食,就會感染穢濁的毒氣,這些毒氣會藏在肺腑之中。從嬰兒時期到童年,如果遇到氣候變化不穩定的時候,痘疹就會因此而發作,根據每個人受毒氣的深淺不同,痘疹的症狀也會有稀疏或稠密的區別。

一般來說,在痘疹剛開始的時候,嬰兒的口中也會有殘留的穢濁毒素,要趕緊用棉布包著手指,擦去口中的髒東西,以免吞進肚子裡。

如果來不及擦拭,可以用擦拭穢物等方法,同時事先準備好解除胎毒的藥方,選擇適合的來使用,也能夠避免痘疹的各種症狀,這真的是很好的方法。然而,痘疹雖然主要是因為天生帶有胎毒,但也未必不是由其他疾病傳染而造成的。在痘疹剛開始發作的時候,有的因為感染風寒,有的因為季節性的傳染病,有的因為吃壞肚子發熱,有的因為跌倒撞傷、受到驚嚇而導致瘀血。

這些原因會導致各種不同的症狀,像是眼睛上翻、口緊閉,抽搐像癲癇一樣;或是口舌、咽喉、腹部疼痛;或是煩躁不安、神智不清、昏睡說胡話;或是自汗、腹瀉;或是發熱、或是不發熱,症狀非常多樣,很難馬上辨別清楚,必須檢查耳朵是否冰冷、脊椎兩側是否冰冷、腳是否冰冷來判斷。

因為瘡疹屬於陽性,腎臟不會有症狀,耳朵、脊椎兩側、腳都屬於腎臟,所以腎臟的部位才會獨獨冰冷。然而,在疑似的情況下,有時判斷準確,有時不準確,不如觀察耳朵後面是否有紅色脈絡、紅色細絲來得更準確,這可以用來驗證是否為痘疹。治療的方法,在痘疹還沒發出來之前,要先解除胎毒;發熱還沒出疹子的時候,要趕快發汗;疹子已經出來但還沒收乾的時候,要用溫和的藥物。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在痘疹剛開始要發作的時候,要疏通經絡,使之暢通;在疹子出來之後,要阻止毒氣外洩;在結痂脫落之後,要逐漸使用清涼的藥物;等到毒素都排乾淨了,再適度用補藥來調理。

一般來說,痘疹剛開始發作,還沒看到紅點的時候,症狀和傷寒類似,會發熱煩躁、臉色發紅、嘴唇發紅、身體發熱頭痛、時冷時熱、打噴嚏、打哈欠、咳嗽有痰等等。在身體發熱狀況不明顯、難以判斷的時候,要趕緊發汗,可以服用升麻葛根湯、參蘇飲之類的藥方。如果體質壯實、煩躁發熱嚴重、大便不通,則可以用犀角地黃湯、敗毒散之類的藥方,或是多服用紫草飲,也能夠幫助排便。如果小便赤黃不順暢,要利小便,可以用四苓散、導赤散之類的藥方,這樣熱氣就能夠從小便排出。

發熱不能馬上壓制,要輕微地疏解。如果沒有發熱,疹子就發不出來。因為發熱剛開始、還沒看到紅點之前,如果不用微微發汗的方式,表面的熱就無法解除,這是因為痘瘡還沒發出來,表面的熱氣鬱積。如果不用微微通便的方式,裡面的熱也無法解除,這是因為在紅點還沒出現時,裡面的熱氣鬱積。如果疹子正在發出來但還沒收乾的時候,胡亂發汗,就會變成斑爛;胡亂通便,就會變成陷伏。

痘瘡一旦發作,是從心、肝、脾、肺四個臟腑發出來的,如果腎臟沒有受到影響,那就是好的現象。如果剛發作就出現腰痛,看到疹子是紫黑色的,那大多會死亡,是因為毒氣滯留在腎臟,無法排出。以前的人認為,瘡疹是跟著五臟的,如果出現了哪一個臟腑的症狀而沒有發出來,那五臟的症狀都會出現。

一旦發出來,就會歸於一個臟腑,受毒素多的人就會顯現出來。因此,從肝臟發出來的,會是水泡,顏色青色而且小;從肺臟發出來的,會是膿泡,顏色白色而且大;從心臟發出來的,會是斑點狀,是紅色的血泡;從脾臟發出來的,會是疹子,是黃色的小斑點;只有歸屬於腎臟的,會變成黑色,青紫色而且凹陷。所以瘡疹屬於陽性,本來就沒有腎臟的症狀,腎臟在下面不會受到穢濁之氣的影響,陽屬火,陰屬水,如果火被水所克制,那氣不就衰弱了嗎?一般來說,治療痘瘡的方法,大多注重在脾、肺兩條經絡,因為脾主管肌肉,而肺主管皮膚毛髮,所以才會全身長滿斑點。

痘疹這種病,應該要讓它發出來,不應該讓它鬱積;應該要紅潤飽滿、隆起,不應該紫黑凹陷。疹子出來之後,醫生應該觀察顏色、詳細判斷症狀,來辨別表裡虛實,然後用藥。如果出現嘔吐、腹瀉、吃不下東西,就是裡虛;疹子灰白色、凹陷、多汗,就是表虛;疹子紅潤飽滿隆起,就是表實。還有,各種疼痛屬於實證,各種搔癢屬於虛證。外面好轉裡面痛是內實外虛,外面痛裡面好是內虛外實。內實卻用補藥,會導致毒氣結聚;表實卻又使用發散的藥物,會導致潰爛無法結痂。

如果是表虛,疹子容易發出來但是難以收乾;如果是表實,疹子難以發出來但是容易收乾。裡實則發得快而且輕微,裡虛則發得慢而且嚴重。表實裡虛,則發得慢而且收得遲。在調養身體方面,千萬不能胡亂使用硝石、大黃、巴豆等大寒大熱的藥物。解表藥不能太過寒涼,調養藥不能太過燥熱,小孩子承受不了過熱或過冷的藥性,稍微偏差就會生病。

所以,如果用熱藥來幫助熱,就像是火上加油,會使熱勢太過旺盛,導致營衛之氣阻塞,輕則造成咽喉、眼睛的疾病,吐血、流鼻血、長癰瘡,嚴重則熱極生風,斑疹無法順利發出。如果用寒冷的藥來加重寒冷,就像是用水來滋潤水,會使脾胃虛寒,氣血凝滯,輕則造成嘔吐、腹瀉、腹脹,嚴重則會陷伏倒靨。另外,要注意避風寒,嚴禁房事,禁止外人及孕婦接觸,清除穢氣,調節乳食,不要吃過飽或過飢,忌吃冷熱食物,不要傷害脾胃。總體的原則是活血調氣、安撫表面、調和中焦、輕微清熱解毒,使用溫涼的藥物,兩者兼顧。

還有一種說法是,從頭到尾都應該以保元湯加減為主來治療。治療這種疾病的醫生,應該觀察季節的寒熱,判斷小孩的虛實,辨別痘疹的好壞,參考各種不同的方法,才能避免固執己見的弊端。所以說:虛的要補,實的要瀉,冷的要溫,熱的要清,這才是隨機應變的道理。如果像膠柱鼓瑟一樣死板,又怎麼能達到圓融通達、靈活應變的境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