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纂輯

《古今醫鑒》~ 卷之十三 (1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三 (16)

1. 癖疾

黑龍妙化膏(劉少保公傳),貼癖塊,血積,氣積,疳積,食積等疾。

川烏(一兩),草烏(一兩),當歸(一兩),白芷(一兩),赤芍(一兩),生地(一兩),熟地(一兩),兩頭尖(一兩),官桂(一兩),三稜(一兩),莪朮(一兩),穿山甲(一兩),木鱉子(去殼,淨仁,一兩),巴豆(去殼,一百個),蓖麻仁(一百個)

上銼碎,用香油二斤,浸三日,文武火,熬至焦黑,濾去渣,將油再熬至半炷香,下黃丹,炒黑色,一斤,研同熬,以柳條攪,不住手,滴水成珠,不散為度,取出入後藥。

乳香(一兩),沒藥(一兩),木香(一兩),麝香(二兩),五靈芝(一兩)

上為細末,入內攪勻,瓷器盛之,量疾大小,用五倍子染過狗皮,攤貼半月,一易製藥,勿犯婦人手及雞犬見之。忌食半魚等肉發物,二、三個月,大效。

化癖膏(範任庵傳)

真香油(一斤),好黃丹(半斤),川烏(五錢),甘遂(五錢),當歸(五錢),甘草(五錢),蜣螂(二十個),穿山甲(五錢),木鱉子(五錢,仁)

上先將油入鍋內,用前七味熬焦,去渣,入黃丹熬成珠,離了火,入後藥。

蘆薈(五錢),阿魏(五錢),硇砂(五錢),硼砂(五錢),皮硝(五錢),麝香(五錢),水紅花(七錢)

此七味為細末,入內隨用,每一個,重三錢,頭貼時,先用皮硝水洗患處,極淨,然後貼上。三日覺肚皮癢;七日覺疾甚痛,即其驗也。忌生冷油膩等物。

傷水張南川消癖膏

香油(一斤),桃(一兩),榆(二兩),椿(一兩),槐(一兩),柳(一兩),柏枝(一兩),楮(一兩),豬宗(四兩),血餘(一兩),水紅花穗(一斤)

以上俱入油內熬焦,去渣,又入後藥。

黃連(一兩),黃芩(一兩),黃柏(一兩),梔子(一兩),大黃(一兩),連翹(一兩),川烏(一兩),兩頭尖(一兩),川芎(一兩),防風(一兩),荊芥(一兩),木鱉子(一兩),薄荷(一兩),蒼朮(一兩),苦參(一兩),穿山甲(一兩),當歸(尾,一兩),蓖麻仁(一兩)

入油內熬焦撈出,稱前油,如油一兩,入黃丹五錢,熬至滴水成珠,離火待溫,入後細藥。

阿魏(一錢),血竭(一錢),蘆薈(一錢),硼砂(一錢),硇砂(一錢),乳香(一錢),沒藥(一錢),胡黃連(一錢),兒茶(一錢),輕粉(一錢),雄黃(一錢),天竺黃(一錢),蜈蚣(三條,為末),朝腦(一個),麝香(三分)

臨攤貼藥入麝,貼患處,神效。

挑筋灸癖法

令患人低坐彎腰,醫以右手大指、中指橫掐住兩胯骨尖上,相平橫過,中間脊骨掐處是穴,將牙花記住,用手按脊下二寸許,則上記牙花必跳動,是真穴;不動,不是穴。於動處,用藥制過紙擦之,使皮肉麻木,用艾灸一炷,將大布針穿絲線一條,將針放斜,橫刺入皮,如艾炷大穿到線,慢慢勒破皮,然後再用針,斜入橫挑,過線勒斷,白筋四、五條,出鮮血易治,出紫血難愈。

白話文:

癖疾

黑龍妙化膏(劉少保公傳):用於治療癖塊、血積、氣積、疳積、食積等疾病。

配方:川烏、草烏、當歸、白芷、赤芍、生地、熟地、兩頭尖、官桂、三稜、莪朮、穿山甲、木鱉子(去殼取仁)、巴豆(去殼取一百粒)、蓖麻仁(一百粒),各一兩。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碎,用香油二斤浸泡三日,用文武火熬至焦黑,過濾去渣,再熬至半炷香時間,加入炒至黑色的黃丹一斤,與藥油一起研磨,用柳條不斷攪拌,直到滴水成珠、不散開為止。然後加入乳香、沒藥、木香各一兩,麝香二兩,五靈芝一兩(研成細末),攪拌均勻,盛放在瓷器中。根據病灶大小,用五倍子染過的狗皮攤貼,半月更換一次藥物。

注意事項:避免婦女接觸及雞犬靠近。忌食魚類等發物。療程二到三個月,效果顯著。

化癖膏(範任庵傳):

配方:真香油一斤,好黃丹半斤,川烏、甘遂、當歸、甘草各五錢,蜣螂二十個,穿山甲、木鱉子(取仁)各五錢。

製法:先將香油和前七味藥材一起熬至焦黑,去渣,加入黃丹熬成珠狀,離火後再加入蘆薈、阿魏、硇砂、硼砂、皮硝、麝香各五錢,水紅花七錢(研成細末)。每次取三錢藥膏使用。貼敷前,先用皮硝水清洗患處。

注意事項:貼敷三日後,腹部會發癢;七日後,患處會劇烈疼痛,此為藥效顯現。忌食生冷油膩食物。

傷水張南川消癖膏

配方:香油一斤,桃、榆、椿、槐、柳、柏枝、楮各一兩,豬宗四兩,血餘一兩,水紅花穗一斤。將以上藥材放入香油中熬至焦黑,過濾去渣,再加入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大黃、連翹、川烏、兩頭尖、川芎、防風、荊芥、木鱉子、薄荷、蒼朮、苦參、穿山甲、當歸尾、蓖麻仁各一兩,熬至焦黑撈出,稱作“前油”。取前油一兩,加入黃丹五錢,熬至滴水成珠,離火待溫,加入阿魏、血竭、蘆薈、硼砂、硇砂、乳香、沒藥、胡黃連、兒茶、輕粉、雄黃、天竺黃各一錢,蜈蚣三條(研成末),朝腦一個,麝香三分。

製法:臨貼敷時再加入麝香。

挑筋灸癖法

讓患者低坐彎腰,醫生用右手大拇指和中指橫掐住患者兩胯骨尖上方,中間脊骨被掐住的地方就是穴位。用手按壓脊柱下方約二寸處,如果剛才記住的穴位處有跳動感,則表示找到正確穴位;如果沒有跳動,則表示穴位錯誤。在正確穴位處,用藥物浸過的紙擦拭,使皮膚麻木,然後用艾灸灸一炷香時間。用粗大的縫衣針穿過絲線,將針斜刺入皮膚,深度與艾炷相當,然後慢慢地勒破皮膚,再用針斜向橫挑,割斷白筋四五條,流出鮮血則易治癒,流出紫血則難以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