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信纂輯

《古今醫鑒》~ 卷之十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三 (3)

1. 病原論

解顱鶴節者,胎元不全也;行遲發遲者,氣血不充也;龜胸者,肺熱脹滿也;龜背者,風邪入脊也;語遲者,邪乘心也;齒遲者,腎不足也。瘧者,膈上痰結也;痢者,腹中食積也;咳嗽者,肺傷風也;喘急者,痰氣盛也;心痛者,蟲所齧也;腹痛者,食所傷也。內傷發熱,則口苦舌乾也;外感發熱,則鼻塞聲重也。

腹脹者,脾胃虛弱也;水腫者,土虧水旺也;黃疸者,脾胃濕熱也;癍疹者,陰陽毒氣也;自汗者,氣虛也。積者,有常所有形之血也;聚者,無定位無形之氣也。胃主納受也,脾主運化也,調理脾胃者,醫中之王道也;節戒飲食者,卻病之良方也。驚疳積熱者,小兒之常病也望聞問切者,醫家之大法也。

若夫療疾用藥如箭,箭中鴻心者,則又可以心悟,而不可以言傳也。孟子所謂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斯言得之矣。

白話文:

病原論

頭顱骨骼發育不良,是胎兒先天不足;行動遲緩,是氣血不足;胸部像龜殼一樣凹陷,是肺熱導致脹滿;背部像龜殼一樣隆起,是風邪入侵脊椎;說話遲緩,是邪氣侵犯心臟;出牙遲緩,是腎氣不足。瘧疾,是膈膜以上痰液阻塞;痢疾,是腹中食物積滯;咳嗽,是肺部受風寒;呼吸急促,是痰氣旺盛;心痛,是蟲子侵蝕;腹痛,是飲食損傷。內傷引起的發熱,則會口苦舌乾;外感引起的發熱,則會鼻塞聲音嘶啞。

腹部脹滿,是脾胃虛弱;水腫,是脾土虧虛,水氣旺盛;黃疸,是脾胃濕熱;疹子,是陰陽毒氣;自汗,是氣虛。積聚,是有形的瘀血;聚症,是無形的氣滯。胃負責吸收食物,脾負責運化水谷,調理脾胃是醫學的根本;節制飲食,是預防疾病的良方。驚癇、疳積、發熱,是小兒常見病;望聞問切,是醫生的重要診斷方法。

至於治療疾病用藥如同射箭,箭射中要害,這就需要用心領悟,是無法用言語表達清楚的。孟子所說「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正說明了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