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鑒》~ 卷之十三 (2)
卷之十三 (2)
1. 形氣發微論
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
白話文:
形氣發微論
等到疾病已經發作了才用藥治療,等到事情已經混亂了才去治理,這就好比口渴了才開始掘井,交戰了才開始鑄造兵器,不是很晚嗎?
2. 病原論
夫小兒者,幼科也。初生者曰嬰兒,三歲者曰小兒,十歲者曰童子,兒有大小之不同,病有淺深之各異,形聲色脈之殊。望聞問切之間,若能詳究於斯,可謂神聖工巧者矣。蓋望者,鑑貌辨其色也。假如面部左腮屬肝,右腮屬肺,額屬心,鼻屬脾,頦屬腎。肝病則面青,肺病則面白,心病則面赤,脾病則面黃,腎病則面黑,是乃望而知之也。
聞者,聽聲知其症也。假如肝病則聲悲,肺病則聲促,心病則聲雄,脾病則聲慢,腎病則聲沉,此屬於臟。又大腸病則聲長,小腸病則聲短,胃病則聲速,膽病則聲清,膀胱病則聲微,此屬於腑,是乃聞而知之也。問者,問病究其原也。假如好食酸,則肝病;好食辛,則肺病;好食苦,則心病;好食甘,則脾病;好食鹹,則腎病;好食熱,則內寒:好食冷,則內熱,是乃問而知之也。切者,切脈察其病也。
假如小兒三歲以下,有病須看男左女右手,虎口三關,從第二指側看,第一節名風關,第二節名氣關,第三節名命關。辨其紋色,紫者屬熱,紅者傷寒,青者驚風,白者疳病,黑者中惡,黃者脾之困也。若見於風關為輕,氣關為重,過於命關則難治矣,至三歲以上,乃以一指按寸、關、尺三部,常以六七至為率,添則為熱,減則為寒。浮洪風盛,數則多驚,沉遲為虛,沉實為積,是乃切脈而知之也。
大抵小兒之疾,大半胎毒,而少半傷於食也,其外感風寒之症,十一而已。蓋小兒之在胎也,母飢亦飢,母飽亦飽;辛辣適口,胎氣隨熱;情欲動中,胎息輒躁;或多食煎爆,或恣味辛酸,或嗜欲無節,或喜怒不常,皆能令子受患。其為母者,胎前既不能謹節,產後又不能調護,是以惟務故息,不能防微杜漸。
或未滿百晬,而遂與鹹酸之味,或未及周歲,而輒與甘肥之物,百病由是而生焉。小兒脾胃,本自嬌嫩,易於傷積,且如乳食傷胃,則為嘔吐;乳食傷脾,則為泄瀉。吐瀉既久,則成慢驚,或為疳病。乳食停積,則生濕痰,痰則生火,痰火交作,則為急驚,或成喉痹,痰火結滯,則成癇吊,或為喘嗽。
胎熱胎寒者,稟受有病也;臍風撮口者,胎元有毒也;鵝口口瘡者,胃中有濕熱也;重舌木舌者,脾經有實火也;走馬牙疳者,氣虛濕熱也;愛吃泥土者,脾臟生疳也;胎驚夜啼者,邪熱乘心也;變蒸發熱者,胎毒將散也;丹毒者,火行於外也;蘊熱者,火積於中也;中惡者,外邪乘也;睡驚者,內火動也;喉痹者,熱毒也;眼痛者,火盛也;膿耳者,腎氣上衝也;鼻塞者,因感風邪也;頭瘡者,熱毒攻也;臍瘡者,風濕中也;尾骨痛者,陰虛痰也;諸蟲痛者,胃氣傷也;陰腫疝氣者,寒所郁也;盤腸氣痛者,冷所搏也;脫肛者,大腸虛滑也;遺尿者,膀胱冷弱也;尿濁者,濕滯脾胃也;便血者,熱傳心肺也;下淋者,膀胱鬱熱也;吐血者,榮衛氣逆也。小便不通者,有陰有陽也;大便閉結者,有虛有實也。
白話文:
小孩的疾病,是兒科的範疇。剛出生的叫做嬰兒,三歲的叫做小兒,十歲的叫做童子。小孩有大小的不同,疾病有輕重的差異,外形、聲音、顏色、脈象也各不相同。如果能仔細研究觀察、聽聲音、詢問病情、切脈,就可稱得上是醫術高超的醫生了。
所謂「望」,就是觀察外貌來辨別顏色。例如,臉部的左邊腮幫子對應肝臟,右邊腮幫子對應肺臟,額頭對應心臟,鼻子對應脾臟,下巴對應腎臟。肝臟有病,臉色會發青;肺臟有病,臉色會發白;心臟有病,臉色會發紅;脾臟有病,臉色會發黃;腎臟有病,臉色會發黑。這就是通過觀察外貌來判斷病情的方法。
所謂「聞」,就是聽聲音來判斷病症。例如,肝臟有病,聲音會悲哀;肺臟有病,聲音會急促;心臟有病,聲音會洪亮;脾臟有病,聲音會緩慢;腎臟有病,聲音會低沉,這些是屬於內臟的病變。另外,大腸有病,聲音會長;小腸有病,聲音會短;胃有病,聲音會快;膽有病,聲音會清脆;膀胱有病,聲音會微弱,這些是屬於六腑的病變。這就是通過聽聲音來判斷病情的方法。
所謂「問」,就是詢問病情來追溯病因。例如,喜歡吃酸的,是肝臟有病;喜歡吃辣的,是肺臟有病;喜歡吃苦的,是心臟有病;喜歡吃甜的,是脾臟有病;喜歡吃鹹的,是腎臟有病;喜歡吃熱的,是體內有寒氣;喜歡吃冷的,是體內有熱氣。這就是通過詢問病情來判斷病因的方法。
所謂「切」,就是切脈來觀察病情。三歲以下的小孩,看病要看男孩的左手、女孩的右手,從虎口到第二指的側面,分三節,第一節叫風關,第二節叫氣關,第三節叫命關。觀察紋路的顏色,紫色代表有熱,紅色代表傷寒,青色代表驚風,白色代表疳病,黑色代表中邪,黃色代表脾臟虛弱。如果病症出現在風關,病情較輕;出現在氣關,病情較重;如果病症超過了命關,就很難治療了。三歲以上的小孩,就用一根手指按壓寸、關、尺三個部位的脈搏,通常脈搏跳動六、七次為正常,跳動次數增加代表體內有熱,跳動次數減少代表體內有寒。脈象浮大而有力,代表風邪盛;脈象跳動快,代表容易受驚嚇;脈象沉緩而無力,代表體虛;脈象沉實有力,代表有積食。這就是通過切脈來判斷病情的方法。
總的來說,小孩的疾病,大多是胎毒造成的,少部分是飲食不當引起的,外感風寒的症狀只佔少數。因為小孩在母親肚子裡的時候,母親餓他也餓,母親飽他也飽;母親吃辛辣的東西,胎氣也會跟著熱;母親有情慾波動,胎兒的呼吸也會跟著躁動。或者母親吃太多煎炸的東西,或者偏愛辛酸的食物,或者嗜好無度,或者喜怒無常,這些都會讓胎兒生病。母親在懷孕時不能謹慎節制,生產後又不能好好調養,只求自己舒服,不能防微杜漸。
有些小孩還沒滿一百天,就給他吃鹹酸的東西;還沒滿一歲,就給他吃肥甘厚膩的食物,各種疾病就這樣產生了。小孩的脾胃本來就嬌嫩,容易積食。例如,乳食傷了胃,就會嘔吐;乳食傷了脾,就會腹瀉。嘔吐腹瀉久了,就會變成慢驚,或者得疳病。乳食停滯積聚,就會產生濕痰,痰會生火,痰火一起發作,就會變成急驚,或者喉嚨腫痛,痰火結滯,就會變成癲癇或抽搐,或者喘咳。
胎熱或胎寒,是天生稟賦帶來的疾病;臍風撮口,是胎元有毒;鵝口瘡,是胃裡有濕熱;重舌木舌,是脾經有實火;走馬牙疳,是氣虛有濕熱;愛吃泥土,是脾臟生了疳病;胎驚夜啼,是邪熱侵犯心臟;變蒸發熱,是胎毒要散發;丹毒,是火熱外發;蘊熱,是火熱積聚在體內;中邪,是外邪入侵;睡覺驚醒,是體內火氣妄動;喉痹,是熱毒導致;眼睛痛,是火氣旺盛;耳朵流膿,是腎氣上衝;鼻塞,是因為感受風邪;頭上生瘡,是熱毒攻襲;臍部生瘡,是風濕侵入;尾骨痛,是陰虛有痰;各種蟲痛,是胃氣受損;陰部腫脹、疝氣,是寒氣鬱積;盤腸氣痛,是寒氣侵襲;脫肛,是大腸虛弱滑脫;遺尿,是膀胱虛冷無力;尿液混濁,是濕氣滯留在脾胃;便血,是熱傳入心肺;下淋,是膀胱有鬱熱;吐血,是體內氣血逆亂;小便不通,有陰虛和陽虛的可能;大便閉結,有虛證和實證的可能。
囟門遲閉,頸椎彎曲,是胎元不足;走路慢,長牙慢,是氣血不足;雞胸,是肺熱脹滿;駝背,是風邪侵入脊椎;說話慢,是邪氣侵犯心臟;長牙慢,是腎氣不足。瘧疾,是膈上有痰結聚;痢疾,是肚子裡有積食;咳嗽,是肺受風邪;喘促,是痰氣旺盛;心痛,是被蟲咬;腹痛,是飲食不當所致。內傷發熱,會口苦舌乾;外感發熱,會鼻塞聲音嘶啞。
肚子脹,是脾胃虛弱;水腫,是脾土虧虛,水氣旺盛;黃疸,是脾胃濕熱;出疹子,是體內有陰陽毒氣;自汗,是體虛。積,是常有的、有形的血瘀;聚,是無定處、無形的氣滯。胃主要負責納入食物,脾主要負責運化食物,調理脾胃,是醫學的根本道理;節制飲食,是治療疾病的良方。驚嚇、疳病、積食、發熱,是小孩常見的疾病;觀察、聽聲音、詢問、切脈,是醫家診斷疾病的根本方法。
治療疾病用藥就像射箭,能夠射中靶心的人,需要用心領悟,不能用言語傳授。孟子說的,木匠、車匠能給人規矩,卻不能讓人變得巧妙,這句話說得很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