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鑒》~ 卷之六 (13)
卷之六 (13)
1. 五疸
脈
五疸實熱,脈必洪數,其或微澀,證屬虛弱。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必發黃也。
病
夫疸者,黃病也,其證有五:曰黃汗,曰黃疸,曰酒疸,曰谷疸,曰女勞疸。須有五者之分,而病原不過濕與熱鬱蒸於脾,使面目肢體發黃,如梔子水染也。
治
治法但利小便為先,溺白,黃自退矣。若食積黃者,量其虛實下之。
一、外有傷寒病,陽明內實,當下而不得下,當汗而不得汗,當利而不得利,故使濕熱怫鬱內甚,皆能令人發黃病也,先哲制茵陳五苓散、茵陳湯、茯苓滲濕湯之類以治之。
一、又有時氣、傷寒、傷風、伏暑解散未盡,亦令人發黃。如有其狀,口淡怔忡,耳鳴腳弱,微寒微熱,小便白濁,此為虛證,不可妄用涼藥,愈傷氣血。
一、疸病面黑黃色,而作渴腹脹者,難治。
方
腎疸湯,〔批〕(按此方治腎疸,用風藥以勝濕也),治腎疸,目黃,甚至渾身黃,小便赤澀。
羌活,防風,藁本,獨活,柴胡(各五分),白朮(五分),白茯苓(二分),澤瀉(三分),豬苓(四分),蒼朮(一錢),黃柏(二分),人參(三分),葛根(五分),神麯(六分),升麻(五分),甘草(三分)
上銼,作二劑,水煎,稍熱食前服。
茯苓滲濕湯,治濕熱發黃,汗黃尿赤。
豬苓,澤瀉,蒼朮,茯苓,陳皮,枳實,黃連(炒),黃芩,梔子,防己,茵陳,木通
如不思飲食,加砂仁、神麯炒、麥芽炒各等分。
上銼,生薑煎服。
加減胃苓湯,〔批〕(按此方治黃疸滲濕利水之劑),治黃胖,飲食無味,四肢無力,行步倦怠,脈澀而濡。
蒼朮(米泔制,一錢半),陳皮(去白,一錢),厚朴(姜炒,八分),甘草(炙,三分),豬苓(八分),澤瀉(一錢),白朮(去蘆,一錢),赤茯苓(去皮,一錢),神麯(炒,八分),山楂(去核,七分),砂仁(炒,七分),香附(薑汁炒,六分),檳榔(八分),木瓜(一錢),大腹皮(六分),藿香,半夏,蘿蔔子,三稜,莪朮,青皮(各七分)
上銼一劑,水煎服。
牛黃散子,〔批〕(按此方治五疸實熱之劑),治酒疸、食黃,及水氣蠱證。酒疸,飲酒太過;食黃,宿食積久,以此面目甚黃,遍身浮腫;蠱證,肚大如盆。
黑牽牛(春八分,夏九分,秋七分,冬一錢),大黃(春八分,夏九分,秋七分,冬一錢),檳榔(春八分,夏九分,秋七分,冬四分),甘草(春八分,夏九分,秋七分,冬四分)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五更時面朝東南,用井花水調服,疾隨下;而不動,面朝太陽,吸氣三口,疾速下,蠱症全消,酒疸、宿食俱愈。忌生冷發物。後服烏藥順氣散一二帖,再服十全大補湯數帖。
白話文:
五疸
脈象
五種黃疸病如果屬於實熱證,脈象必定是洪大而跳動快速。如果脈象稍微細小而澀滯,就表示是虛弱的證候。如果脈象沉伏,而且口渴想喝水,小便又不順暢,這一定是會發黃疸的。
病因
所謂的「疸」,就是黃色的病。這種病有五種:黃汗、黃疸、酒疸、谷疸、女勞疸。雖然有這五種名稱,但病因都脫離不了濕氣和熱氣鬱積在脾臟,使得面部、眼睛和身體發黃,就像被梔子水染過一樣。
治療
治療的方法應該先以利尿為優先,小便變清澈後,黃色自然會消退。如果是因為飲食積滯造成的黃疸,就要根據病人虛實的情況來使用瀉下的藥物。
-
外感風寒,導致陽明經內裡積熱,本來應該用瀉下的藥物,卻不能用;本來應該用發汗的藥物,卻不能用;本來應該用利尿的藥物,卻不能用。這樣會使得濕熱鬱積在體內,加重病情,導致黃疸。古代的醫家因此創製了茵陳五苓散、茵陳湯、茯苓滲濕湯等方劑來治療。
-
有時候,時氣病、傷寒、傷風、暑氣沒有完全消除,也會導致黃疸。如果出現這些情況,同時有口淡無味、心悸、耳鳴、腳軟無力、稍微怕冷、稍微發熱、小便混濁等症狀,就表示是虛證,不可以隨便使用寒涼的藥物,以免更傷氣血。
-
如果黃疸患者面色發黑黃,而且感到口渴、腹脹,這種情況就很難治療。
藥方
腎疸湯(此方用來治療腎疸,用祛風的藥來克服濕氣),主治腎疸,眼睛發黃,甚至全身發黃,小便赤澀。
- 羌活、防風、藁本、獨活、柴胡各5分
- 白朮5分
- 白茯苓2分
- 澤瀉3分
- 豬苓4分
- 蒼朮1錢
- 黃柏2分
- 人參3分
- 葛根5分
- 神麯6分
- 升麻5分
- 甘草3分
以上藥材切碎,分為兩份,用水煎煮,稍熱時在飯前服用。
茯苓滲濕湯,主治濕熱引起的黃疸,伴隨汗液發黃、小便赤紅。
- 豬苓、澤瀉、蒼朮、茯苓、陳皮、枳實、黃連(炒)、黃芩、梔子、防己、茵陳、木通
如果食慾不振,可以加入砂仁、炒神麯、炒麥芽,各等量。 以上藥材切碎,加生薑煎煮服用。
加減胃苓湯(此方是用來治療黃疸,具有滲濕利水作用),主治黃胖,飲食沒有味道,四肢無力,走路疲倦,脈象細澀而濡軟。
- 蒼朮(米泔水製,1錢半)
- 陳皮(去白,1錢)
- 厚朴(薑炒,8分)
- 甘草(炙,3分)
- 豬苓(8分)
- 澤瀉(1錢)
- 白朮(去蘆,1錢)
- 赤茯苓(去皮,1錢)
- 神麯(炒,8分)
- 山楂(去核,7分)
- 砂仁(炒,7分)
- 香附(薑汁炒,6分)
- 檳榔(8分)
- 木瓜(1錢)
- 大腹皮(6分)
- 藿香、半夏、蘿蔔子、三稜、莪朮、青皮(各7分)
以上藥材切碎,用水煎煮服用。
牛黃散子(此方用來治療五種黃疸中屬於實熱的證候),主治酒疸、食黃,以及水氣引起的腹部腫脹。酒疸是因為飲酒過量;食黃是因為食物積滯過久。這些情況會導致面目非常黃,全身浮腫;而腹脹則會導致肚子像盆子一樣大。
- 黑牽牛(春天8分,夏天9分,秋天7分,冬天1錢)
- 大黃(春天8分,夏天9分,秋天7分,冬天1錢)
- 檳榔(春天8分,夏天9分,秋天7分,冬天4分)
- 甘草(春天8分,夏天9分,秋天7分,冬天4分)
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5錢,在清晨五更時面向東南方,用井水調服,病邪會隨之排出。如果沒有動靜,就面向太陽,吸氣三口,病邪就會迅速排出。腹部腫脹的症狀會完全消失,酒疸和食物積滯也會痊癒。服用此藥後,忌吃生冷和容易引起疾病的食物。之後再服用烏藥順氣散一兩帖,接著再服用十全大補湯數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