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戴思恭

《丹溪心法》~ 卷四 (27)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7)

1. 口齒七十八

口瘡,服涼藥不愈者,因中焦土虛,且不能食,相火衝上無制,用理中湯。人參、白朮、甘草補土之虛,乾薑散火之標。甚則加附子,或噙官桂,亦妙。一方,生白礬為末貼之,極效。或噙良久,以水漱之,再噙。一方,治口瘡甚者,用西瓜漿水,徐徐飲之。冬月無此,用西瓜皮燒灰敷之。

又方,黃連好酒煮之,呷下立愈。又方,遠志,醋研,鵝毛掃患處,出涎。

入方

細辛,黃柏(炒,一云黃連,等分)

上為末。貼之,或摻舌上,吐涎水再敷,須旋合之。

治滿口白爛

蓽茇(一兩,為末),厚柏(一兩)

上用柏,火炙為末,米醋煎數沸,後調上藥。漱涎,再用白湯漱口即愈。重者三次。

舌上生瘡,用白荷花瓣貼之。

〔附錄〕口舌生瘡,皆上焦熱壅所致,宜如聖湯,或甘桔湯加黃芩一錢。仍用柳花散摻之。

附方

黑參丸,治口舌生瘡,久不愈。

黑參,天門冬,麥門冬(去心,各炒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用一丸,綿裹噙化,咽津。

柳花散,治口舌生瘡。

玄胡索(一兩),黃柏,黃連(各半兩),密陀僧(二錢),青黛(二錢)

上為末。敷貼口內,有津即吐。

增損如聖湯

桔梗(二兩),甘草(炙,一兩半),防風(半兩),枳殼(湯浸去穰,二錢半)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煎,食後服。

甘桔湯

桔梗(二兩),甘草(一兩)

上水煎,食後溫服。

理中湯,見中寒類。

牙痛,梧桐淚為末,少加麝香擦之。牙大痛,必用胡椒、蓽茇,能散其中浮熱。間以升麻、寒水石,佐以辛涼,荊芥、薄荷、細辛之類。又方,用清涼藥,便使痛不開,必須從治,蓽茇、川芎、薄荷、荊芥、細辛、樟腦、青鹽。

治牙痛甚者。

防風,羌活,青鹽(入肉),細辛,蓽茇,川椒

上為末。擦噙。

又方

南星為末,霜梅五個,取其引涎。以荊芥、薄荷散風熱,青鹽入腎入骨。擦噙。

又方

蒲公英(燒灰),香附末,白芷,青鹽

上為末。擦噙。

治陰虛牙出鮮血,氣鬱。

用四物湯加牛膝、香附、生甘草、側柏。

蛀牙

蘆薈、白膠香,寒蛀孔中。

陽明熱而牙痛。

大黃、香附,各燒灰存性為末,入青鹽少許,不時擦牙上。

固齒

用羊脛骨燒灰存性二錢,當歸、白芷、豬牙皂角、青鹽各一錢為末,擦牙上。

刷牙藥

燒白羊骨灰一兩,升麻一兩,黃連半錢,擦用。

白話文:

[口齒護理]

口內長瘡,若服用清涼藥物未能康復,可能是因為消化系統功能虛弱,導致無法正常進食,身體內的火氣上升失去控制,這時應使用「理中湯」。人參、白朮、甘草可補充消化系統的虛弱,乾薑能散發火氣。病情嚴重時,可加入附子,或含服官桂,效果極佳。另一方法是,將生白礬磨成粉敷在患處,效果顯著。或含服一段時間後,用清水漱口,再繼續含服。

另一個治療口瘡的方法,是慢慢飲用西瓜汁。冬天若沒有西瓜,可用西瓜皮燒成灰敷於患處。

還有一種方法,用黃連浸泡在好酒中煮沸,慢慢飲下即可快速康復。另一方法是,將遠志用醋研磨,用鵝毛掃在患處,促進口水分泌。

另一個配方如下:

細辛和黃柏(或黃連)等量,磨成粉末,敷在患處,或撒在舌頭上,待口水分泌後再敷一次,需立即合上嘴巴。

對於滿嘴潰爛的狀況,

蓽茇(一兩,磨成粉末),厚柏(一兩)

先將厚柏用火烤至微焦,再磨成粉末,再與蓽茇混合,用米醋煮沸後調和,漱口後將口水吐出,再用清水漱口,重複三次。

若舌頭上長瘡,可用白荷花瓣敷在患處。

口舌長瘡多是由上身熱氣堵塞導致,建議使用「如聖湯」,或「甘桔湯」加入黃芩一錢,並使用「柳花散」敷在患處。

「黑參丸」,用於治療長期未愈的口舌生瘡。

黑參、天門冬、麥門冬(去心,各一兩,先炒熟)

將所有材料磨成粉末,加入蜂蜜搓成彈珠大小的丸狀,每次使用一丸,含服融化後吞下,再吞下唾液。

「柳花散」,用於治療口舌生瘡。

玄胡索(一兩)、黃柏、黃連(各半兩)、密陀僧(二錢)、青黛(二錢)

將所有材料磨成粉末,敷在口腔內,如有口水產生即吐出。

牙痛時,可將梧桐淚磨成粉,加入少量麝香摩擦患處。牙齒劇烈疼痛時,應使用胡椒和蓽茇,它們能散去身體中的浮熱。同時配合升麻、寒水石,輔以辛涼之物如荊芥、薄荷、細辛等。另一方法,使用清涼藥物,但若牙痛不減,必須對症下藥,例如蓽茇、川芎、薄荷、荊芥、細辛、樟腦、青鹽等。

對於嚴重的牙痛,

防風、羌活、青鹽(放入肉中)、細辛、蓽茇、川椒

將所有材料磨成粉末,含服。

另一方法,

南星磨成粉末,霜梅五個,用荊芥、薄荷散風熱,青鹽能深入腎臟和骨骼。含服。

另一方法,

蒲公英(燒成灰)、香附末、白芷、青鹽

將所有材料磨成粉末,含服。

對於陰虛導致牙齦出血及氣鬱,

使用「四物湯」加入牛膝、香附、生甘草、側柏。

對於蛀牙,

蘆薈、白膠香,塞入蛀洞中。

對於太陽經絡熱氣導致的牙痛,

大黃、香附,各燒成灰後保留活性成分,磨成粉末,加入少量青鹽,隨時塗抹在牙齒上。

為了鞏固牙齒,

使用羊脛骨燒成灰保留活性成分二錢,當歸、白芷、豬牙皁角、青鹽各一錢磨成粉末,塗抹在牙齒上。

刷牙藥物,

燒白羊骨灰一兩,升麻一兩,黃連半錢,用於擦拭牙齒。

2. 破滯氣七十九

附氣刺痛,附諸氣

破滯氣,須用枳殼,高者用之。夫枳殼者,損胸中至高之氣,二三服而已。又云:滯氣用青皮,勿多用,多則瀉真氣。如實熱在內,相火上衝,有如氣滯,宜知母、黃柏、黃連、黃芩。如陰虛氣滯者,宜四物加玄參、黃柏以補血。

氣刺痛,用枳殼,看何部分,以引經藥導使之行,則可。若稟受素壯而氣刺痛,宜枳殼、烏藥;若肥白氣虛之人氣刺痛者,宜參、術加木香;若因事氣鬱不舒暢而氣刺痛,當用木香。

〔附錄〕充按:丹溪無治氣條,後人增入。姑存以便閱者。

人以氣為主,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則穹壤判。陰陽之所以升降者,氣也。血脈之所以流行者,亦氣也。榮衛之所以運轉者,此氣也。五臟六腑之所以相養相生者,亦此氣也。盛則盈,衰則虛,順則平,逆則病。氣也者,獨非人身之根本乎?人有七情,病生七氣,七氣者,寒、熱、怒、恚、喜、憂、愁,或以為喜、怒、憂、思、悲、驚、恐,皆通也。然則均調是氣,將何先焉?曰:氣結則生痰,痰盛則氣愈結,故調氣必先豁痰,如七氣湯。

以半夏為主而官桂佐之,蓋良法也。況夫冷則生氣。調氣須用豁痰,亦不可無溫中之劑,其間用桂,又所以溫其中也。不然,七情相干,痰涎凝結,如絮如膜,甚如梅核,窒礙於咽喉之間,咯不去,咽不下,或中艱食,或上氣喘急,曰氣隔,曰氣滯,曰氣秘,曰氣中,以至五積六聚,疝癖癥瘕,心腹塊痛,發則欲絕,殆無往而不至矣。

怒則氣上,喜則氣緩,驚則氣亂,恐則氣下,勞則氣耗,悲則氣消,思則氣結,此七者皆能致疾,寒氣鬱於中作痛者,以七氣湯、鹽煎散、東垣升陽順氣湯。逆者抑之,以木香流氣飲、降氣湯。有熱者須加涼劑抑之,所謂從陰引陽也。

附方

《和劑》,七氣湯,七氣所傷,痰涎結聚,心腹刺痛,不能飲食。

半夏(五兩),人參,桂(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每服三錢,水煎,姜五片,棗一枚。

《三因》,七氣湯,治如前。

半夏(五兩),茯苓(四兩),厚朴(三兩),紫蘇(二兩)

上銼以水煎,姜七片,棗二個。

《指迷》,七氣湯,治七情相干,陰陽不得升降,氣道壅滯,攻衝作疼。

青皮,陳皮,桔梗,莪朮,桂,藿香,益智(各一兩),香附(一兩半),甘草(炙,七錢半),半夏(七錢半)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姜三片,棗一個。

加減七氣湯

莪朮(炮),三稜(炮),青皮,陳皮,香附,藿香,益智,甘草(炙),桔梗,官桂,木香檳榔,枳殼(炒),白果,蘿蔔子(炒),紫蘇

上以水煎,姜三片。

流氣飲子,治男婦五臟不和,三焦氣壅,心胸悶痞,咽塞不通,腹脅膨脹,腳氣腫痛,肩揹走注疼痛,嘔吐不食,氣喘,咳嗽痰盛,面目浮腫及四肢,大便秘澀,小便不通。

白話文:

破除氣滯(總論)

對於氣滯,需要使用枳殼這種藥材,而且最好使用較高大的枳殼。枳殼的作用是耗損胸腔內過盛的氣,服用兩三次就會有效。另外,氣滯也可以用青皮來治療,但用量不宜過多,否則會損傷真氣。如果體內有實熱,導致相火上衝,也可能出現類似氣滯的症狀,這時應該使用知母、黃柏、黃連、黃芩等藥材來清熱。如果是因為陰虛導致氣滯,則應該使用四物湯,並加入玄參、黃柏來補血。

氣刺痛

如果出現氣刺痛,可以使用枳殼,並根據疼痛的部位,搭配具有引導作用的藥材,使氣流通順,就能緩解疼痛。如果本身體質強壯,卻出現氣刺痛,可以使用枳殼和烏藥。如果體型肥胖、體質虛弱的人出現氣刺痛,應該使用人參、白朮,並加入木香。如果是因為情緒不佳導致氣鬱,而引起氣刺痛,則應該使用木香來疏理氣機。

(附錄)

這部分內容是後人加入的,原文中沒有提到氣的相關治療,這裡保留下來,方便讀者參考。

人以氣為本,一旦氣息停止運轉,身體的機能就會停止;如果氣的運轉不能持續,天地之間就會崩塌。陰陽的升降、血脈的運行、營衛的運轉、五臟六腑的相互滋養都靠氣。氣盛則身體充盈,氣衰則身體虛弱;氣順則身體健康,氣逆則會生病。所以說,氣是人體最根本的要素。

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而七情會導致七種氣的變化(寒、熱、怒、恚、喜、憂、愁,或認為是喜、怒、憂、思、悲、驚、恐,其實意思相近)。如何平衡這些氣呢?關鍵是調整氣機。氣結就會產生痰,痰多了又會使氣更加鬱結,所以調氣必須先化痰,例如可以用七氣湯。

七氣湯以半夏為主藥,桂枝作為輔助藥,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因為寒冷會產生氣的凝滯,所以調氣需要化痰,但也不能缺少溫中的藥材,因此使用桂枝來溫暖中焦。如果不用溫中藥,七情就會互相影響,導致痰涎凝聚,像棉絮或薄膜一樣,甚至像梅核一樣堵塞在咽喉之間,難以咳出、吞嚥,導致進食困難、氣喘急促,這就是所謂的「氣隔」、「氣滯」、「氣秘」、「氣中」,甚至會發展成五積六聚、疝氣、腫塊等疾病,導致心腹劇痛,發作時痛苦至極。

怒則氣上衝,喜則氣緩慢,驚則氣紊亂,恐則氣下沉,勞累則氣耗損,悲傷則氣消散,思慮則氣鬱結。這七種情緒都會導致疾病。寒氣鬱積在體內導致疼痛,可以使用七氣湯、鹽煎散、東垣升陽順氣湯。對於氣機上逆,可以使用木香流氣飲、降氣湯來平息。如果體內有熱,需要加入清涼的藥物來抑制,這就是所謂的「從陰引陽」。

附錄藥方

  • 《和劑局方》七氣湯:適用於七情所傷,痰涎凝聚,心腹刺痛,無法進食的情況。藥材包括:半夏(五兩)、人參、桂枝(各一兩)、炙甘草(半兩)。每服三錢,用水煎服,加生薑五片、紅棗一枚。
  • 《三因方》七氣湯:適用於與前述相同的症狀。藥材包括:半夏(五兩)、茯苓(四兩)、厚朴(三兩)、紫蘇(二兩)。以上藥材切碎,用水煎服,加生薑七片、紅棗兩顆。
  • 《指迷方》七氣湯:適用於七情互相影響,陰陽失調,氣機阻塞,攻衝作痛。藥材包括:青皮、陳皮、桔梗、莪朮、桂枝、藿香、益智(各一兩)、香附(一兩半)、炙甘草(七錢半)、半夏(七錢半)。以上藥材切碎,每服三錢,用水煎服,加生薑三片、紅棗一顆。
  • 加減七氣湯:藥材包括:莪朮(炮製)、三稜(炮製)、青皮、陳皮、香附、藿香、益智、炙甘草、桔梗、官桂、木香、檳榔、枳殼(炒製)、白果、蘿蔔子(炒製)、紫蘇。用水煎服,加生薑三片。
  • 流氣飲子:適用於男女五臟不調,三焦氣機阻塞,導致心胸悶塞,咽喉阻塞,腹脅脹滿,腳氣腫痛,肩背走竄疼痛,嘔吐不食,氣喘咳嗽,痰多,面目四肢浮腫,大便乾澀,小便不暢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