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治例》~ 風 (1)
風 (1)
1. 風
中風大率主血虛。氣虛以痰治之,治痰為先。挾火與濕,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屬死血無血,在右屬痰有熱,氣虛。
復氣,初未辨內外所因,多有因七情所動,氣厥暴逆,而昏冒牙關緊急。若便作中風,用藥多致殺人。惟宜蘇合香丸灌之便醒,謂氣復則已也。中風如鋒鏑之中,非感冒傷風之比也。
捷嚏,初卒倒或中者,用皂角末,或不臥散於鼻內吹之。
汗,解表:表實無汗者。散之劫之:表裡俱實。斂表:表虛自汗者。溫之解之:表裡俱虛。《脈經》云脈浮而大者風。沉緩弱者,藥用辛溫排風湯、小續命湯,辛平消風百解散、消風散選用。脈洪實用辛涼,錢氏大青膏。
宣,氣滯者難治,宜吐之,痰氣實,能食,痰壅盛者,口眼喎斜不能言,皆用吐法。亦有虛而不可吐者。
下,此因內有便溺阻隔,故攻裡。審諦的當,方可施此法,機要三化湯、子和搜風丸、老人潤腸丸。
雙解,《要略》云:脈微而數,中風使然。表裡有風熱,防風通聖散、川芎石膏湯。風寒,小續命湯。
劫,如聖散、天麻防風之類。(見後。)
理氣,氣滯氣鬱,胸脅痞悶,肩膊麻疼之類,此七情也。宜調氣,烏藥順氣、八味順氣之類。
理血,無表裡之急,血逆,舉發不時,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兼用導痰丸子。治在經之病,六合湯、愈風湯之類。表裡現證全無,而血氣虛者,須補之。(見下。)
補氣,氣虛卒倒,參朮補之。有痰者,竹瀝、薑汁,以參為主。本於虛者,補中益氣之類加風劑。
補血,用四物,或少入薑汁,恐泥痰也,再入竹瀝。能食者,去竹瀝加荊瀝,入薑汁不若,湯藥下青州白丸子。
通關透肌骨,陽證有至寶丹,陰證用靈寶丹。昏冒者宜用之。為風入骨髓不能得出,故用龍麝牛雄之類,皆入骨透肌肉,使風邪外出也。若中血脈、中腑未可用。
家寶丹:治一切風症,左癱右瘓,手足痿痹,口眼喎斜,邪入骨髓者。其病如只在肌表者不宜用。否則引風入骨髓,如油入面,不能出。
川烏,南星,五靈脂(用薑汁製,另研),草烏(各六兩),白附子,全蠍,沒藥,辰砂(各二兩),羌活,乳香,殭蠶(各三兩),片腦(一兩半),天麻(三兩),麝香(一兩二錢半),地龍(四兩),雄黃(一兩),輕粉(一兩)
上為細末,作散調服,或蜜和如彈子大,含化。若止風麻痹走注,肢節疼痛,或喑不語,壅滯,宜天麻散。
如聖救苦散:治左癱右瘓,風濕痹,走注疼痛不止,劫劑也,非痛不用。
御米殼(一兩,去頂蜜炒),陳皮(五錢),虎骨(酥炙),乳香(研),沒藥(研),甘草(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八分,連渣熱服。病在上食後,在下食前。如煎時,須一順攪之。
白話文:
中風這種病,大多是因為身體血虛所引起。如果是因為氣虛導致的,則要用化痰的方式治療,而且治療痰最為優先。如果還夾雜著火氣和濕氣,導致半身不遂,大多也是因為痰的關係。如果病症出現在左邊,通常是因為死血、沒有活血的緣故;如果病症出現在右邊,則是因為痰熱和氣虛。
氣厥:剛發病時,還沒辦法分辨是內在還是外在原因引起的,很多時候是因為情緒波動太大,導致氣血逆亂,突然昏厥、牙關緊閉。這時如果把它當作中風來治療,用藥反而會害死人。最適合用蘇合香丸灌下去,患者就會醒過來,這表示氣順了就沒事了。中風就像被利箭射中一樣,跟感冒傷風是不一樣的。
打噴嚏:剛開始突然倒下或昏倒的人,可以用皂角末,或者用不臥散吹進鼻孔裡。
發汗:解表:如果是表證實證,沒有汗,可以用發汗的方式。散發和耗散:表證和裡證都是實證,要用發散和耗散的方式。收斂:如果是表虛自汗,就要用收斂的方式。溫熱和發散:表證和裡證都是虛證,就用溫熱和發散的方式。《脈經》說,脈象浮大代表是風邪。脈象沉、緩、弱,藥物可以使用辛溫的排風湯、小續命湯,辛平的消風百解散、消風散來選擇使用。脈象洪實的,就用辛涼的藥物,像是錢氏大青膏。
宣散:氣滯引起的病很難治療,適合用催吐的方式,如果是因為痰氣阻塞且實證,能吃東西,痰液很多,導致口眼歪斜不能說話,都要用催吐的方式治療。但也有些人是體虛,不適合催吐。
攻下:這是因為體內有大小便阻塞不通暢,所以用攻下的方式來治療。一定要詳細仔細的判斷病情,才能使用這個方法,可以選擇機要三化湯、子和搜風丸、老人潤腸丸。
雙解:《要略》說:脈象細微又快,是中風造成的。表裡都有風熱,可以用防風通聖散、川芎石膏湯。如果是風寒,則用小續命湯。
耗散:像是如聖散、天麻防風之類的藥方。(詳細內容見後文)
理氣:像是氣滯氣鬱、胸脅脹悶、肩膀麻痛等,這些都是情緒引起的,適合用調氣的方式,像是烏藥順氣、八味順氣之類的藥方。
理血:如果沒有表證和裡證的急迫狀況,只是血氣逆亂,發作時間不固定,可以用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同時搭配導痰丸子。如果病在經絡,可以用六合湯、愈風湯之類的藥方。如果表裡都沒有症狀,只是血氣虛弱,就必須用補的方式治療。(詳細內容見後文)
補氣:氣虛導致突然昏倒,可以用人參和白朮來補氣。如果有痰,可以用竹瀝和薑汁,以人參為主。如果是因為體虛造成的,可以用補中益氣之類的藥方,再加入一些祛風的藥。
補血:可以用四物湯,或是稍微加入一些薑汁,以免痰變得黏稠,再加入竹瀝。如果食慾好,可以去掉竹瀝,加入荊瀝,薑汁的效果不如荊瀝,用湯藥送服青州白丸子。
通關透肌骨:陽證可以使用至寶丹,陰證則用靈寶丹。昏迷不醒的適合用這兩種藥。因為風邪進入骨髓無法排出,所以用麝香、牛黃等藥物,這些藥物可以進入骨頭和肌肉,讓風邪排出。但如果是中血脈或中腑臟,就不能用。
家寶丹:可以治療各種風病,像是左癱右瘓、手腳麻木無力、口眼歪斜、風邪侵入骨髓等。但如果病只是在皮膚表面,就不能用,否則會引風邪進入骨髓,像油滲入麵粉一樣,無法排出。
川烏、南星、五靈脂(用薑汁處理後另外研磨)、草烏(各六兩)、白附子、全蠍、沒藥、辰砂(各二兩)、羌活、乳香、殭蠶(各三兩)、片腦(一兩半)、天麻(三兩)、麝香(一兩二錢半)、地龍(四兩)、雄黃(一兩)、輕粉(一兩)
將以上藥物磨成細末,做成散劑服用,或是用蜂蜜調和成彈丸大小,含在口中慢慢化開。如果只是風麻痹、遊走性疼痛、肢體關節疼痛,或是失語、阻塞不通暢,可以使用天麻散。
如聖救苦散:可以治療左癱右瘓、風濕痹痛、遊走性疼痛不止,是急救的藥方,沒有疼痛不要使用。
御米殼(一兩,去掉頂部用蜂蜜炒過)、陳皮(五錢)、虎骨(用酥油炙烤過)、乳香(研磨)、沒藥(研磨)、甘草(各二錢半)
將以上藥物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碗半煎成八分,連藥渣一起趁熱服用。如果病在上面,就飯後服用;如果病在下面,就飯前服用。煎藥時,一定要順著同一個方向攪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