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治例》~ 風 (1)

回本書目錄

風 (1)

1.

中風大率主血虛。氣虛以痰治之,治痰為先。挾火與濕,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屬死血無血,在右屬痰有熱,氣虛。

復氣,初未辨內外所因,多有因七情所動,氣厥暴逆,而昏冒牙關緊急。若便作中風,用藥多致殺人。惟宜蘇合香丸灌之便醒,謂氣復則已也。中風如鋒鏑之中,非感冒傷風之比也。

捷嚏,初卒倒或中者,用皂角末,或不臥散於鼻內吹之。

,解表:表實無汗者。散之劫之:表裡俱實。斂表:表虛自汗者。溫之解之:表裡俱虛。《脈經》云脈浮而大者風。沉緩弱者,藥用辛溫排風湯、小續命湯,辛平消風百解散、消風散選用。脈洪實用辛涼,錢氏大青膏。

白話文:

中風大多是血虛引起的。氣虛可以用化痰的方法治療,化痰是首要的。中風伴隨火熱和濕氣,導致半身不遂,大多是因為痰濕。左側中風屬死血無血,右側中風屬痰熱氣虛。

恢復意識時,一開始不要急著判斷內外原因,很多時候是七情所傷,氣厥暴逆,導致昏迷緊閉牙關。如果直接當成中風用藥,很容易造成死亡。應該用蘇合香丸灌服,患者很快就會醒過來,這就代表氣血恢復了。中風就像鋒利的箭矢一樣,不可與一般的感冒風寒相提並論。

突然昏倒或中風的人,可以用皂角末或不臥散吹入鼻中。

發汗治療:表實無汗者,應該散寒解表;表裡俱實者,應該散表攻裡;表虛自汗者,應該斂汗固表;表裡俱虛者,應該溫補解表。《脈經》說脈象浮大者是風邪。脈象沉緩虛弱者,應該服用辛溫的排風湯、小續命湯,或者辛平的消風百解散、消風散。脈象洪實者,應該服用辛涼的藥物,比如錢氏大青膏。

,氣滯者難治,宜吐之,痰氣實,能食,痰壅盛者,口眼喎斜不能言,皆用吐法。亦有虛而不可吐者。

,此因內有便溺阻隔,故攻裡。審諦的當,方可施此法,機要三化湯、子和搜風丸、老人潤腸丸。

雙解,《要略》云:脈微而數,中風使然。表裡有風熱,防風通聖散、川芎石膏湯。風寒,小續命湯。

,如聖散、天麻防風之類。(見後。)

白話文:

宣,氣體停滯難以治療,應該用吐法。痰氣實證,能吃東西,痰阻塞嚴重導致口眼歪斜不能說話的,都要用吐法。但也有虛弱不能吐的。

下,這是因為內有糞便或尿液阻礙,所以要攻裡。要審慎判斷,才能使用此法,關鍵方劑是三化湯、子和搜風丸、老人潤腸丸。

雙解,《要略》說:脈搏微弱而頻數,是中風引起的。表裡有風熱,用防風通聖散、川芎石膏湯。風寒,用小續命湯。

劫,如聖散、天麻防風之類。(詳見後文。)

理氣,氣滯氣鬱,胸脅痞悶,肩膊麻疼之類,此七情也。宜調氣,烏藥順氣、八味順氣之類。

理血,無表裡之急,血逆,舉發不時,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兼用導痰丸子。治在經之病,六合湯、愈風湯之類。表裡現證全無,而血氣虛者,須補之。(見下。)

補氣,氣虛卒倒,參朮補之。有痰者,竹瀝、薑汁,以參為主。本於虛者,補中益氣之類加風劑。

白話文:

氣機不暢,導致胸悶、脅肋脹痛、肩膊麻木酸痛等症狀,這多是情緒所致。應以調理氣機為主,可用烏藥順氣、八味順氣等方劑。

血液運行失常,沒有表裡症狀,但出現血逆、頭髮脫落等情況,可服用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並配合導痰丸。若病症源於經絡,則可使用六合湯、愈風湯等方劑。若無表裡症狀,但血氣虛弱,則需補益氣血。

氣虛導致昏厥、體虛乏力,可用人參、白朮等藥物補氣。若伴有痰濕,可加入竹瀝、薑汁,以人參為主藥。若是本虛導致的氣虛,則可選用補中益氣湯等方劑,並加入風劑。

補血,用四物,或少入薑汁,恐泥痰也,再入竹瀝。能食者,去竹瀝加荊瀝,入薑汁不若,湯藥下青州白丸子。

通關透肌骨,陽證有至寶丹,陰證用靈寶丹。昏冒者宜用之。為風入骨髓不能得出,故用龍麝牛雄之類,皆入骨透肌肉,使風邪外出也。若中血脈、中腑未可用。

家寶丹:治一切風症,左癱右瘓,手足痿痹,口眼喎斜,邪入骨髓者。其病如只在肌表者不宜用。否則引風入骨髓,如油入面,不能出。

白話文:

補血,可以使用四物湯,如果擔心有痰,可以加少許薑汁,再加入竹瀝。如果病人能吃,就去除竹瀝,改用荊瀝,加薑汁的效果就不如以前,喝完湯藥後可以服用青州白丸子。

通關透肌骨,陽證可以使用至寶丹,陰證則用靈寶丹。昏迷的人適合服用。這是因為風邪侵入骨髓,無法排出,所以使用龍麝、牛黃等藥物,這些藥物都能進入骨頭,穿透肌肉,讓風邪排出。但如果風邪侵犯血脈、內臟,就不能使用。

家寶丹:治療各種風症,包括左半身癱瘓、右半身癱瘓、手腳麻痺、口眼歪斜,以及風邪侵入骨髓的疾病。如果病症只在肌肉表面,就不適合使用,否則會把風邪引進骨髓,就像油滴在面粉上一樣,無法去除。

川烏,南星,五靈脂(用薑汁製,另研),草烏(各六兩),白附子,全蠍,沒藥,辰砂(各二兩),羌活,乳香,殭蠶(各三兩),片腦(一兩半),天麻(三兩),麝香(一兩二錢半),地龍(四兩),雄黃(一兩),輕粉(一兩)

上為細末,作散調服,或蜜和如彈子大,含化。若止風麻痹走注,肢節疼痛,或喑不語,壅滯,宜天麻散。

白話文:

川烏、南星(用薑汁製,另研磨)、草烏(各六兩)、白附子、全蠍、沒藥、辰砂(各二兩)、羌活、乳香、僵蠶(各三兩)、片腦(一兩半)、天麻(三兩)、麝香(一兩二錢半)、地龍(四兩)、雄黃(一兩)、輕粉(一兩)。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做成散劑服用,也可以用蜂蜜調和成彈子大小,含服化開。如果要治療風痺麻木、肢體疼痛、或失聲不語、經絡阻塞等症狀,可以用天麻散。

如聖救苦散:治左癱右瘓,風濕痹,走注疼痛不止,劫劑也,非痛不用。

御米殼(一兩,去頂蜜炒),陳皮(五錢),虎骨(酥炙),乳香(研),沒藥(研),甘草(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八分,連渣熱服。病在上食後,在下食前。如煎時,須一順攪之。

防風天麻散:

防風,天麻,川芎,白芷,草烏,白附子,荊芥穗,當歸,羌活(各半兩),甘草,滑石(二兩)

白話文:

「如聖救苦散」主治左邊癱瘓、右邊癱瘓、風濕痺痛、疼痛難忍,屬於緊急救治的藥方,只有疼痛時才需要使用。將御米殼(去頂端蜜,炒一兩)、陳皮(五錢)、虎骨(酥炙)、乳香(研磨)、沒藥(研磨)、甘草(各二錢半)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盞半水煎煮八分,連渣熱服。如果病症在上半身,則飯後服用,如果病症在下半身,則飯前服用。煎藥時,必須順著一個方向攪拌。

「防風天麻散」則包含防風、天麻、川芎、白芷、草烏、白附子、荊芥穗、當歸、羌活(各半兩)、甘草、滑石(二兩)。

上為末,酒化蜜少許,調半錢加至一錢服。

導痰通經,竹瀝湯、青州白丸子、三生飲皆治卒中昏冒,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痰涎潮上壅塞,手足頑麻者。抱龍丸亦妙,省風湯、荊瀝湯。在關節手足指痛者,宜神佑等丸下之。

清熱,風本生於熱,火盛水衰,不能制之,陰虛陽實,氣怫鬱也,神芎丸、宣明仙術芎散、通聖散之類。亦有兼濕兼氣不同。如兼血熱者,用防風通聖去麻黃、硝、黃,加生地、生苄、黃連。

白話文:

取末藥,加入少量酒化成的蜂蜜,調製成半錢到一錢的藥量服用。

導痰通經,竹瀝湯、青州白丸子、三生飲都能治療中風昏迷、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痰涎上涌阻塞、手腳麻木的人。抱龍丸也很有效,還有省風湯、荊瀝湯。如果關節、手腳、手指疼痛,應該服用神佑丸等藥物。

清熱,風本源於熱,火旺水衰,不能制衡,陰虛陽實,氣鬱結不通。神芎丸、宣明仙術芎散、通聖散等藥物都能清熱。其中也有些藥物兼具清熱、化濕、行氣等功效。比如兼有血熱的人,可以用防風通聖去麻黃、硝石、硫磺,加入生地、生甘草、黃連。

,風池、百會、曲池、翳風、風市、環跳、肩髃等穴皆可灸之,以鑿竅疏風。

針以導氣

,如風客經絡,肢體疼痛,不能運動者,用諸去風藥煎水,如法熏之。

敷貼,有風客肢體,如痹疼痛,用薑汁、芥子、白芷、南星為末敷上。口眼喎斜,有用巴豆。

如聖散:

仙術(四兩),川芎,防風,白芷(各二兩),細辛(一兩),川芎(半兩),草烏(一兩),天麻(半兩),雄黃(半兩),上為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

各經主治藥,肝(川芎),心(細辛),脾(升麻),肺(防風),腎(獨活),胃(升麻),大

白話文:

灸療法可以針對風池、百會、曲池、翳風、風市、環跳、肩髃等穴位進行,藉此疏通經絡、驅散風邪。針灸則能引導氣血運行。熏蒸療法適用於風邪侵襲經絡,導致肢體疼痛、活動受限的情況,可用去風藥煎水熏蒸患處。敷貼療法則可用薑汁、芥子、白芷、南星等藥物研末敷於患處,例如風邪導致肢體痹痛,或口眼歪斜等症狀。聖散方劑則由仙術、川芎、防風、白芷、細辛、草烏、天麻、雄黃等藥材組成,具有驅散風寒、活血化瘀的功效。各經絡主治藥物分別為:肝經用川芎,心經用細辛,脾經用升麻,肺經用防風,腎經用獨活,胃經用升麻,大......

腸(白芷),小腸(藁本),三焦(黃耆),膀胱(羌活),心包絡(川芎)

白話文:

腸(白芷) - 胃腸道的白芷 小腸(藁本) - 小腸的藁本 三焦(黃耆) - 三焦的黃耆 膀胱(羌活) - 膀胱的羌活 心包絡(川芎) - 心包的川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