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治例》~ 咳嗽
咳嗽
1. 咳嗽
風、寒、火、勞、痰、肺脹、濕、五臟咳,看痰例分六氣治為要。
發散,風:消風散、金沸草散。寒:麻黃湯、乾薑五味子湯。
下,濕:十棗湯、小胃丹、葶藶木香散。水:葶藶丸。胃實痰鬱者,下後調理。
宣,痰在膈上,或停郁胃中。重者,瓜蒂散。輕者,蘿蔔子末吐之。
瀉火,實者,解毒湯。輕者,知母、地骨、桑白皮、麥門冬、桔梗、甘草,礞石滾痰丸。上半日屬胃中有火,貝母、地骨。五更咳者,此胃中有食積,至此時流入肺中。
滋陰,午後嗽多者,屬陰虛,四物、知母、黃柏、或四物入竹瀝,或六味丸,或八味丸為要藥。
收斂,火氣浮於肺,不宜用涼藥,以五味、五倍斂而降之,或粟殼、烏梅之類。肺脹者,訶子、青黛、杏仁,久咳自汗宜用之。
瀉白,肺氣有餘宜瀉之,桑白為主,半夏、茯菟佐之,瀉其有餘,補其不足。
清金,肺燥當潤之。屬熱者,桔梗、大力、知母、雞清。聲啞者屬寒,細辛、半夏、生薑,辛以散之。
補,肺虛者,人參膏補之,阿膠為主。陰不足者,六味丸為要藥,知母茯苓湯炒。咳而瀉者、痢者、用粟殼不必疑。
熏,款花、雄黃、艾,燒煙燻入喉中,以散肺中邪氣。丹溪治久嗽風入肺者,用鵝管石、雄黃、鬱金,款花碾末和艾中,以生薑一片留舌上灸之,以煙入喉中為度。
灸,天突、肺俞、肩井、少商、然谷、肝俞、期門、行間、廉泉、扶突。
針,曲澤,治咳喘出血立已。前谷穴兼胸滿。面赤熱咳,支溝。多唾,三里。
導痰,食痰,瑞竹堂方化痰丸。熱:滾痰丸。濕:葶藶、桑白。風痰:青州白丸子。
行氣,二陳加南星、紫蘇、桔梗、枳殼之類,桑白皮。燥者,杏仁、蘇子。熱者兼荊、芩、連、知母。
涼血,熱傷血分,宜生地、地骨、知母、麥門冬、阿膠、甘草、桑白皮、桔梗、紫菀、五味、荊、芩。
劫藥,五味(半兩),甘草(二錢半),五倍(一錢),風化硝(一錢),上為末,干含化。
一方:粟殼(四兩,炒),烏梅(一兩),人參(半兩),款花(半兩),苦梗(半兩),兜苓(一兩),南星(薑製,一兩)
上為末,蜜丸彈子大,含化。汗多者用之。
白話文:
[咳嗽]
咳嗽的原因有風、寒、火、勞累、痰多、肺脹、濕氣及五臟咳嗽,應根據痰的性質來分辨六氣治療方式。
發散,風邪引起的咳嗽可用消風散、金沸草散。寒邪導致的咳嗽則可用麻黃湯、乾薑五味子湯。
下,濕氣導致的咳嗽可使用十棗湯、小胃丹、葶藶木香散。水邪引發的咳嗽可用葶藶丸。若胃實且痰鬱,則需先下後再調理。
宣,若痰在膈上或停滯在胃中,嚴重者可使用瓜蒂散,輕微者則可用蘿蔔子末來催吐。
瀉火,實證的火熱咳嗽可用解毒湯。輕微的火熱咳嗽則可用知母、地骨、桑白皮、麥門冬、桔梗、甘草,或礞石滾痰丸。上半日咳嗽多是胃中有火,可用貝母、地骨。五更咳嗽可能是胃中有食物積滯,在這個時間點流入肺中。
滋陰,下午咳嗽多者可能為陰虛,可使用四物、知母、黃柏,或四物加入竹瀝,或六味丸、八味丸作為重要藥物。
收斂,火氣在肺部,不適合使用涼藥,可用五味、五倍來收斂並降火,或粟殼、烏梅等。肺脹者可用訶子、青黛、杏仁,長期咳嗽且自汗者宜使用。
瀉白,肺氣過盛應當瀉之,以桑白為主,輔以半夏、茯菟,瀉其餘氣,補其不足。
清金,肺燥應當潤之。若是熱性,可用桔梗、大力、知母、雞清。聲音沙啞者屬寒,可用細辛、半夏、生薑來散寒。
補,肺虛者可用人參膏來補,阿膠為主要成分。陰不足者,六味丸為重要藥物,知母茯苓湯炒。咳嗽且拉肚子者,可用粟殼,無需懷疑其效果。
燻,可用款花、雄黃、艾等燒煙燻喉,以驅散肺中邪氣。
灸,可灸天突、肺俞、肩井、少商、然谷、肝俞、期門、行間、廉泉、扶突。
針,針刺曲澤,可治咳喘出血立即止。前谷穴可用於胸滿。面紅熱咳可用支溝。多唾液可用三里。
導痰,食痰可用瑞竹堂方化痰丸。熱痰可用滾痰丸。濕痰可用葶藶、桑白。風痰可用青州白丸子。
行氣,可用二陳加南星、紫蘇、桔梗、枳殼等,桑白皮。燥者可用杏仁、蘇子。熱者可兼用荊、芩、連、知母。
涼血,熱邪傷及血分,可用生地、地骨、知母、麥門冬、阿膠、甘草、桑白皮、桔梗、紫菀、五味、荊、芩。
劫藥,五味、甘草、五倍、風化硝等量混合,口含化解。
另一個配方:粟殼、烏梅、人參、款花、苦梗、兜苓、南星等量混合,蜂蜜製成彈珠大小,口含化解。汗多者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