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治例》~ 瘧(又名痁)

回本書目錄

瘧(又名痁)

1. 瘧(又名痁)

有風暑、山嵐瘧氣、食、老瘧、瘧母、寒濕、痹、五臟瘧、六腑瘧。

發散,有汗要無汗,正氣為主帶散之,小柴胡加桂、白虎加桂。頭痛脈浮,惡風有汗,機要桂枝羌活湯。

和解,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帶補之,桂枝加黃耆、知母石膏湯、人參柴胡飲子,六和湯方:

人參,知母,草果,貝母,白芷,檳榔(各一錢),烏梅,柴胡(各一錢,用酒拌),常山(二錢)

,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名牡瘧,宜柴胡薑桂湯,此溫經也。

,熱多寒少,目痛多汗,脈大,以柴胡微利為度。餘邪未盡,白芷、石膏、知母三物湯以盡其邪。

調經,風暑深入陰分而夜發者,乃血受病,宜桂枝、桃仁、當歸、柴胡、黃芩等藥。

闢瘴氣,草豆蔻、厚朴、草果、檳榔、半夏、常山。

溫脾,內傷生冷,於平胃中加參,守田、茯苓、草果、藿香、薑、烏梅輩,飛龍奪命丹亦可用。

消癖,咳瘧多成癖,在左脅之下名瘧母,嚴氏鱉甲飲子、金匱鱉甲煎丸。

消食,三因紅丸子。

,因外感病屬上焦胸膈,多結聚痰涎,故宜吐,子和恆山散、藜蘆散、雄黃散。

,辰砂丹、一剪金,皆要藥也。

硃砂(一兩半,留五錢為衣),信,雄黃(各五錢)

上為末,入白麵六錢,水丸綠豆大,每一丸於五更時水下。

,汗多,寒熱不止,懶言語,食少,小柴胡加桂、白朮、陳皮、當歸、草果皮、芍藥、黃耆、知母、貝母。不止者兼服後藥。

三日一發,或一月兩月發者,秘方清脾丸:白朮(一兩半),人參,檳榔,草果,黃芩,守田(制。各一兩),青皮(一兩),蓬朮(醋炒),厚朴(各半兩),甘草,薑黃(各三錢)

上為末,飯丸如梧桐子大,每五六十丸食遠白湯下,日進二服。

移精變氣,或驚之擊之,藏隱,照水飲符,觀盡奕棋,皆可止之,邪傳裡則不能止。

,合谷、曲池、公孫。

,不問男女,於大椎中第一節盡處,先針,後灸三七壯,立效,或灸第三節亦可。

白話文:

[瘧疾(又名痁)]

  • 發散療法:治療時會考慮是否出汗,以調整正氣為主導,使用小柴胡湯加桂枝、白虎湯加桂枝。若頭痛、怕風且出汗,適用桂枝羌活湯。

  • 和解療法:若不出汗,則需促使其出汗,主要目的為驅邪,輔以滋補,可使用桂枝加黃耆、知母石膏湯、人參柴胡飲子,六和湯的配方如下:

人參、知母、草果、貝母、白芷、檳榔(各一錢),烏梅、柴胡(各一錢,用酒拌),常山(二錢)

  • 溫療法:若寒氣多於熱氣,或只有寒氣無熱氣,被稱為牡瘧,適合使用柴胡薑桂湯,這是溫經的療法。

  • 下療法:若熱氣多於寒氣,眼睛疼痛且多汗,脈搏大,以柴胡微利為原則。如果還有殘餘的邪氣,可以使用白芷、石膏、知母三物湯來徹底清除。

  • 調經療法:若風暑深入陰分,晚上發作,是血液受病,宜使用桂枝、桃仁、當歸、柴胡、黃芩等藥物。

  • 防治瘴氣:草豆蔻、厚朴、草果、檳榔、半夏、常山。

  • 溫脾療法:若內傷生冷,可在平胃中加入人參,以及守田、茯苓、草果、藿香、薑、烏梅等藥材,飛龍奪命丹也可使用。

  • 消癖療法:咳嗽瘧疾多形成癖,位於左脅下的稱為瘧母,嚴氏鱉甲飲子、金匱鱉甲煎丸。

  • 消食療法:三因紅丸子。

  • 宣療法:外感疾病屬上焦胸膈,多有痰涎聚集,因此應使用吐法,如子和恆山散、藜蘆散、雄黃散。

  • 截療法:辰砂丹、一剪金,都是重要的藥物。

硃砂(一兩半,留五錢為衣),信石,雄黃(各五錢)

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六錢白麵,製成綠豆大小的水丸,每次服用一丸,於五更時用水送服。

  • 補療法:若汗多,寒熱不停,說話乏力,食慾不振,小柴胡湯加桂枝、白朮、陳皮、當歸、草果皮、芍藥、黃耆、知母、貝母。若仍無法控制,可配合後面的藥物使用。

  • 移精變氣療法:或受到驚嚇,或受到打擊,或藏匿,或看水飲符,或觀看棋盤,都可能阻止病情,但如果邪氣已進入體內,則無法阻止。

  • 鍼療法:合谷、曲池、公孫。

  • 灸療法:無論男女,於大椎中第一節盡處,先鍼刺,後灸三七壯,立即見效,或灸第三節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