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治例》~ 瀉痢

回本書目錄

瀉痢

1. 瀉痢

氣虛兼寒熱,食積、風邪、驚邪、熱濕,陽氣下陷,痰積。當分治,瀉輕痢重。

升散,胃風湯、防風芍藥湯、神朮散、蒼朮防風湯、敗毒散皆可汗之。

攻裡,濕熱用導水丸,兼郁承氣湯、和中丸。積滯用聖餅子、脾積丸。冷積局方蘇感丸。下後用藥調理。痢初得者,必用下,通因通用。濕熱甚者,宣明玄青膏。

和氣,後重窘迫用木香檳榔。白屬氣,赤白者氣血受病,赤黑相兼屬濕熱,青綠雜風與火濕。

涼血,下血者當涼血,歸、苄。赤屬血,《保命集》四物加槐花、黃連、米殼。

,脈沉弱而腹痛,用姜附加對五苓、理中丸、機要漿水散。色青者,寒兼風。

升提,陽氣下陷,升陽益胃加桔梗,醋沃南星。用一葉梅外貼極效,起泡便止。

收斂,實腸散、桃花湯、養臟湯、嚴氏烏梅丸、元戎烏梅散,如米殼、榴皮、龍骨之類。

勝濕,平胃散、,曲芎丸之類。老人奉養太過,飲食傷脾,為脾泄,機要白朮芍藥湯、茯苓湯。濕勝,仙術炒用。

滲泄,陰陽不分,淡以滲之,五苓、豬苓之類。或單用薏苡實炒為末服之。

,初不可便補。氣虛者補中益氣。血虛神弱,人參、白朮、當歸、川芎、炒芍藥、茯苓,少加黃連之類。錢氏白朮散、十全大補湯。

,瀉痢,脈沉伏細弱下陷者,用來復丹、靈砂丹以劫之。

清暑,中暑暍而脈虛者,香薷散、桂苓甘露、清暑益氣湯。

,陷下則灸之。脾俞、關元、腎俞、復溜、腹哀、長強、太谿、大腸俞、三里、氣舍、中脘。

解熱,外熱者先退熱,柴、芩、連。內熱者香連丸、芍藥柏皮丸、黃連阿膠丸。噤口者解毒。

分利,胃苓湯,與淡滲同五苓。或獨用芣香散。

外貼,以一葉梅於印堂貼之。

,有痰飲在膈上,氣不能降,以致大腸不能收斂而瀉利。痰在肺中,宣大腸之不固也,宜吐之。

盒臍,噤口痢用田螺於臍中盒之,以引下其熱,黃連多加參朮,終日呷之,如吐再進。

補腎,腎泄久不止,脈沉細無力,二神丸、本事五味子散、金鎖正元丹。

和脾氣,脾氣不和,濁氣下干,不能愈者,問病人思食何物,與食之,脾氣和而愈矣。

消積,因積作者脾積丸,方見後。

青皮,陳皮,三稜(炒),蓬朮(煨。各二錢),莎實(二兩,炒),肉果,山豆(炒),山楂丁香,砂仁,檳榔,薑黃,厚朴(炒。各二錢),黃連(三錢),木香(一錢半),檀香(二錢),澄茄(一錢),白豆蔻(一錢),麥櫱(炒,二錢)

上為末,蠟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溫水下。

白話文:

[腹瀉],疾病由氣虛又夾帶寒熱造成,可能因食物積滯、風邪入侵、驚嚇、熱濕等導致,也可能因陽氣下墜及痰積所致。應依不同狀況分別治療,腹瀉輕微者可用較輕的治療方式,嚴重者需用較強的治療手段。

發汗,可用胃風湯、防風芍藥湯、神朮散、蒼朮防風湯、敗毒散等促進汗液排出。

攻裡,濕熱型可用導水丸,若同時有鬱結可用鬱承氣湯、和中丸;若有食物積滯,可用聖餅子、脾積丸;若是冷性積滯可用局方蘇感丸。排便後需服用調理的藥物。剛開始腹瀉時,通常需要使用瀉下法,以通暢為原則。濕熱嚴重者,可用宣明玄青膏。

調和氣機,若有排便後仍有急迫感,可用木香檳榔。白色便便代表氣虛,赤白相間表示氣血都受影響,赤黑色伴隨濕熱,青綠色代表風邪與濕熱。

涼血,出血的患者需使用涼血藥物,如歸、苄。紅色便便代表出血,《保命集》中提到四物湯加上槐花、黃連、米殼可治療。

溫暖,若脈搏沉弱且腹部疼痛,可用姜附合五苓、理中丸、機要漿水散。若便便顏色呈青色,代表寒氣與風邪。

提升陽氣,陽氣下墜時,可用升陽益胃湯加上桔梗,並以醋浸泡南星。使用一葉梅外敷效果極佳,若出現水泡即可停止。

收斂,可用實腸散、桃花湯、養臟湯、嚴氏烏梅丸、元戎烏梅散,如米殼、石榴皮、龍骨等。

去濕,可用平胃散、曲芎丸等。老年人若因飲食過度傷害脾臟,導致脾虛,可用機要白朮芍藥湯、茯苓湯。濕氣過盛時,仙術需炒製使用。

利尿,若陰陽失衡,可用淡滲法,如五苓、豬苓等。也可單用薏苡仁炒製後磨成粉末服用。

補充,初期不宜立即補充。氣虛者可使用補中益氣湯。血虛且精神疲弱者,可用人參、白朮、當歸、川芎、炒芍藥、茯苓,並少量添加黃連。錢氏白朮散、十全大補湯。

強制,若腹瀉且脈搏沉弱,可用來復丹、靈砂丹等強制治療。

清暑,若中暑且脈搏虛弱,可用香薷散、桂苓甘露、清暑益氣湯。

針灸,若陽氣下墜,可用針灸治療。常用穴位包括脾俞、關元、腎俞、復溜、腹哀、長強、太谿、大腸俞、三里、氣舍、中脘。

解熱,外在熱度高時,先降低體溫,可用柴胡、黃芩、黃連。內熱者可用香連丸、芍藥柏皮丸、黃連阿膠丸。若口噤不開,需解毒。

利尿,可用胃苓湯,與淡滲法相同,如五苓。也可單用芣香散。

外敷,將一葉梅敷於額頭。

催吐,若有痰飲在膈膜上方,氣無法下降,導致大腸無法收縮而腹瀉。肺中有痰,使大腸功能失調,宜使用催吐法。

臍療,口噤不開的腹瀉患者,可用田螺放在肚臍上,以引出熱氣。大量使用黃連加上人參、白朮,整天服用,若嘔吐再次服用。

補腎,腎虛導致長期腹瀉不止,脈搏沉細無力,可用二神丸、本事五味子散、金鎖正元丹。

調和脾氣,脾氣不和,濁氣下沉,不易痊癒。詢問患者想吃什麼食物,提供他想吃的,脾氣調和後就能痊癒。

消除積滯,因積滯導致的腹瀉,可用脾積丸,後面有具體配方。

青皮、陳皮、三稜(炒)、蓬朮(煨)、莎實(炒)、肉果、山豆(炒)、山楂、丁香、砂仁、檳榔、薑黃、厚朴(炒)、黃連、木香、檀香、澄茄、白豆蔻、麥櫱(炒)等藥材磨成粉末,加入蜜蠟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三十粒,溫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