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治例》~ 瘧(又名痁)

回本書目錄

瘧(又名痁)

1. 瘧(又名痁)

有風暑、山嵐瘧氣、食、老瘧、瘧母、寒濕、痹、五臟瘧、六腑瘧。

發散,有汗要無汗,正氣為主帶散之,小柴胡加桂、白虎加桂。頭痛脈浮,惡風有汗,機要桂枝羌活湯。

和解,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帶補之,桂枝加黃耆、知母石膏湯、人參柴胡飲子,六和湯方:

人參,知母,草果,貝母,白芷,檳榔(各一錢),烏梅,柴胡(各一錢,用酒拌),常山(二錢)

白話文:

瘧疾的類型很多,包括風暑、山嵐瘧氣、食瘧、老瘧、瘧母、寒濕、痹、五臟瘧、六腑瘧。治療瘧疾時要根據患者的體質和症狀進行辨證論治。如果是發散類的瘧疾,患者會有發汗的症狀,需要以散寒解表為主,配合一些辛溫解表的藥物,例如小柴胡加桂、白虎加桂等。如果患者頭痛脈浮、惡風有汗,可以服用桂枝羌活湯。如果是和解類的瘧疾,患者沒有發汗,需要以解毒和解為主,配合一些滋陰補氣的藥物,例如桂枝加黃耆、知母石膏湯、人參柴胡飲子等。六和湯則是用於治療瘧疾的常用方劑,其組成包括人參、知母、草果、貝母、白芷、檳榔、烏梅、柴胡、常山等。

,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名牡瘧,宜柴胡薑桂湯,此溫經也。

,熱多寒少,目痛多汗,脈大,以柴胡微利為度。餘邪未盡,白芷、石膏、知母三物湯以盡其邪。

調經,風暑深入陰分而夜發者,乃血受病,宜桂枝、桃仁、當歸、柴胡、黃芩等藥。

闢瘴氣,草豆蔻、厚朴、草果、檳榔、半夏、常山。

白話文:

溫瘧,體寒多熱少,或只有寒不熱,叫做牡瘧,應該服用柴胡薑桂湯,這是溫經的方法。下瘧,熱多寒少,眼睛疼痛,出汗多,脈象洪大,可以用柴胡微利的方法治療。餘邪未盡,可以用白芷、石膏、知母三物湯將邪氣全部驅除。調經,風暑深入陰分,夜間發作,這是血受病邪,可以用桂枝、桃仁、當歸、柴胡、黃芩等藥治療。闢瘴氣,可以用草豆蔻、厚朴、草果、檳榔、半夏、常山等藥。

溫脾,內傷生冷,於平胃中加參,守田、茯苓、草果、藿香、薑、烏梅輩,飛龍奪命丹亦可用。

消癖,咳瘧多成癖,在左脅之下名瘧母,嚴氏鱉甲飲子、金匱鱉甲煎丸。

消食,三因紅丸子。

,因外感病屬上焦胸膈,多結聚痰涎,故宜吐,子和恆山散、藜蘆散、雄黃散。

白話文:

溫脾,內傷生冷,於平胃中加參、守田、茯苓、草果、藿香、薑、烏梅等,飛龍奪命丹也可以使用。

消癖,咳嗽瘧疾經常形成癖症,在左脅之下稱為瘧母,嚴氏鱉甲飲子、金匱鱉甲煎丸可用。

消食,三因紅丸子可用。

宣,因外感病症屬於上焦胸膈,多結聚痰涎,所以宜吐,子和恆山散、藜蘆散、雄黃散可用。

,辰砂丹、一剪金,皆要藥也。

硃砂(一兩半,留五錢為衣),信,雄黃(各五錢)

上為末,入白麵六錢,水丸綠豆大,每一丸於五更時水下。

,汗多,寒熱不止,懶言語,食少,小柴胡加桂、白朮、陳皮、當歸、草果皮、芍藥、黃耆、知母、貝母。不止者兼服後藥。

三日一發,或一月兩月發者,秘方清脾丸:白朮(一兩半),人參,檳榔,草果,黃芩,守田(制。各一兩),青皮(一兩),蓬朮(醋炒),厚朴(各半兩),甘草,薑黃(各三錢)

白話文:

在中醫古籍中,提到的一些藥物和方劑如下:

  1. 截、辰砂丹、一剪金,這些都是需要的藥材。
  • 硃砂(取一兩半,保留五錢作為包衣),信,雄黃(各取五錢)。
  • 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加入六錢的白麵,用水調和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晚五更時用清水吞服。
  1. 適用於補益的情況:
  • 如果有大量出汗、持續寒熱不退、無力說話、飲食減少的症狀,可以使用以下方劑:
  • 小柴胡湯加上桂枝、白朮、陳皮、當歸、草果皮、芍藥、黃耆、知母、貝母。如果情況沒有改善,可以連同以下方劑一起服用。
  • 若病徵每隔三天發作一次,或者一個月到兩個月發作一次,可以使用祕方清脾丸:
  • 白朮(取一兩半),人參,檳榔,草果,黃芩,守田(需要經過制備),青皮(取一兩),蓬朮(醋炒),厚朴(各取半兩),甘草,薑黃(各取三錢)。

上為末,飯丸如梧桐子大,每五六十丸食遠白湯下,日進二服。

移精變氣,或驚之擊之,藏隱,照水飲符,觀盡奕棋,皆可止之,邪傳裡則不能止。

,合谷、曲池、公孫。

,不問男女,於大椎中第一節盡處,先針,後灸三七壯,立效,或灸第三節亦可。

白話文:

藥丸大小如梧桐子般,每次服用五十到六十顆,用溫熱的白湯送服,每天服用兩次。

如果出現移精變氣、驚恐、藏匿、照水飲符、觀棋等症状,可以服用此藥丸,但若邪氣已入侵內部則無法阻止。

針灸療法可選用合谷、曲池、公孫穴。

灸法適用於男女,在第一節大椎穴頂端,先針灸,後以三七壯灸,效果顯著,也可以灸第三節大椎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