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治例》~ 發熱 (1)
發熱 (1)
1. 發熱
有寒熱、潮熱、煩熱、往來熱、皆與傷寒中兼看。如勞役熱、溫疫熱、痰熱,傷食、腳氣發熱,皆不得與傷寒初治,誤則殺人。生斑、屍疰、勞瘵、鬼疰,皆為寒熱發熱。蓋病本不同,其標多相似,故舉諸例於下。
瀉火,氣實脈盛,身熱煩擾,宜三乙承氣湯、涼膈等藥下之。熱在中,四順、清涼飲。在下,八正之類。
涼血,夜熱多,或有汗,或鼻衄,身熱而便難,四物去芎,加黃連、生地、地骨皮之類,柴胡、生草、知母。勞熱骨蒸,血,青蒿、蛤蚧、鱉甲、小麥。
清氣,日熱多,熱在氣分,柴胡飲子、白虎湯。有暑熱。從前例。蒸熱氣,烏梅、秦艽、柴胡。
清肌,在輕手按之甚熱,重手取之不甚熱,此熱在肌表,宜清之,竹茹、竹葉、地骨皮、麥門冬之類。
清神,有神氣怫鬱而熱,宜清神散。
抑火升水,熱在上而陰水不升,虛火沸騰,宜升陽瀉火法,虛者補之。
養陰退陽,初病陽症而失於下,至變似陰而不可下,用白虎之類。
瀉黃,因脾熱也。實則調胃、瀉黃,虛則人參黃耆散。
導赤,心熱,實則瀉心湯,虛則硃砂安神丸。
瀉白,肺熱,實則涼膈散,虛則人參白虎湯。
瀉青,肝熱實,柴胡飲子。
滋陰,腎熱實則滋腎丸,本滋陰法也。無實不可瀉。
下食,有食傷太陰而熱,或停食而下之。
導痰,痰液不散,鬱結成熱,宜導開之。
消積,因積滯而蓄熱,當先消積而熱自退。
解毒,有丹毒熱腫,氣鬱結滯,並可解散,隨證用藥。此候欲發瘡毒,分六淫治。
鎮墜,柴雪、硃砂、琥珀、犀角之□□墜浮溜之火。
益精,陰虛精耗,元氣脫者,用滋陰藥。
潤燥,俱前燥法下。
逐血,有蓄血證,宜下之。
分利,小便降火急速,或有與小便單服。又,解肌生津例、虛者補中例加木通。
水沃,以水沃於外,或令坐水中,當審脈證而行之。
揭越,汗下後,元氣虛而下陷,陰陽之氣揭薄而不起,為虛熱,宜與來復丹、靈砂以揚之。
與地漿,汗下後,脈躁身熱,大渴,飲水不已者,新掘井泉,取水飲之。
消風,有鬱冒諸風為熱,宜防風通聖、川芎、石膏之類。
清金,有肺燥鬱熱,或火乘之者,宜清之,白虎加地骨。
補,元氣不足,胃氣下陷為熱,補中益氣湯。血虛者加血藥。
漬形,血虛氣弱,邪不能散。
針,導氣。熱病汗不出,商陽、合谷、陽谷、俠谿、厲兌、勞宮、腕骨泄血。熱無度不可止,陷谷出血。
從治,藥使酒煎,或溫熱為佐使。
反治,蜜煎烏頭之類。
升散,其候欲發斑疹,身熱,宜升麻湯等藥發之。
涼骨肉分勞瘵熱主治藥,氣血見前。
白話文:
[發燒]
-
對於各種發燒情況,如冷熱交錯、潮熱、煩躁熱、間歇性熱,以及勞累引起的發熱、溫熱疾病導致的發熱、痰熱、飲食過量引發的發熱、足部氣血不通導致的發熱,這些都不能和感冒初期的治療方式混淆,否則可能會危及生命。斑疹、屍疰、勞疾、鬼疰等病症也會導致寒熱交作。
-
如果是因為氣血旺盛而導致的高燒煩躁,可以使用三乙承氣湯、涼膈等藥物來降火。如果熱在身體中段,可以使用四順、清涼飲。如果熱在下半身,可以使用八正等藥物。
-
若是血液過熱,尤其是夜晚發熱、有汗、鼻血,或是大便困難,可以使用四物湯去掉川芎,加入黃連、生地、地骨皮等藥物,或是柴胡、生草、知母。對於勞累後的骨蒸熱,可以使用青蒿、蛤蚧、鱉甲、小麥。
-
白天發熱較多,且熱在氣分,可以使用柴胡飲子、白虎湯。若伴有暑熱,則可按照前述的例子治療。
-
若是皮膚表面的熱感,可以用竹茹、竹葉、地骨皮、麥門冬等藥物。
-
若精神鬱悶而導致發熱,可以使用清神散。
-
若是上半身過熱而陰水不升,虛火沸騰,可使用升陽瀉火法,虛弱的人應補充能量。
-
初期病癥為陽性但治療不當,導致病症轉變為類似陰性的狀態,但已無法再進行下瀉,這時可以使用白虎湯。
-
若是因為脾臟過熱,實際狀況強壯的話,可以使用調胃、瀉黃的方法,若是虛弱則使用人參黃耆散。
-
若是心臟過熱,實際狀況強壯的話,可以使用瀉心湯,若是虛弱則使用硃砂安神丸。
-
若是肺部過熱,實際狀況強壯的話,可以使用涼膈散,若是虛弱則使用人參白虎湯。
-
若是肝臟過熱,可以使用柴胡飲子。
-
若是腎臟過熱,可以使用滋腎丸,這是滋陰的方法。但若是沒有實際的問題,就不該使用瀉下方法。
-
若是因為食物傷害脾胃導致的發熱,或因為食物停留不消化而導致的發熱,應先解決食物問題。
-
若是痰液無法散去,鬱結成熱,應該設法將其引導開。
-
若是因為積滯而產生的熱氣,應該先消除積滯,熱氣就會自行消退。
-
若是有丹毒熱腫,氣血鬱結,可以使用藥物分解,根據病情來選擇適當的藥物。若是有可能爆發瘡毒,可以根據六淫來治療。
-
使用柴雪、硃砂、琥珀、犀角等藥物來抑制飄忽不定的火氣。
-
若是陰虛精虧,元氣流失,可以使用滋陰藥物。
-
若是身體乾燥,可以使用前面提到的潤燥方法。
-
若是有瘀血的情況,應該使用藥物將其排除。
-
若是小便能迅速降低火氣,可以單獨服用小便,或者在解肌生津的例子中,虛弱的人可以在補中藥物中加入木通。
-
若是將水倒在身上,或者讓人坐在水中,應該根據脈象和病情來決定是否要進行。
-
若是汗下後,元氣虛弱,陰陽之氣薄弱無法恢復,出現虛熱,可以使用來復丹、靈砂來提振。
-
若是汗下後,脈搏急躁,身體發熱,口渴難忍,可以喝新挖出的井水。
-
若是由於風邪鬱結而導致的發熱,可以使用防風通聖、川芎、石膏等藥物。
-
若是肺部乾燥鬱熱,或是火氣過旺,可以使用白虎加地骨。
-
若是元氣不足,胃氣下陷導致的發熱,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若是血虛,可以加入補血的藥物。
-
若是血虛氣弱,邪氣無法散去。
-
若是熱病汗不出,可以使用商陽、合谷、陽谷、俠谿、厲兌、勞宮、腕骨等穴道來泄血。若是熱度無法控制,可以使用陷谷穴道來出血。
-
有時候需要使用藥物配合酒一起煎煮,或是使用溫熱的輔助。
-
有時候需要使用反治法,例如使用蜜煎烏頭。
-
若是想要爆發斑疹,身體發熱,可以使用升麻湯等藥物。
-
對於骨蒸勞熱,可以使用特定的藥物來清涼骨肉部分。
-
柴胡梅連散:用於治療骨蒸勞熱,服用三次可以根治。
胡黃連、柴胡、前胡、烏梅(各三錢)
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片狀,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杯童便、一顆豬膽、一條豬脊髓、半杯韭根白,一同煎煮至剩下七分,不限時間,溫暖時服用。熱度消退後,可以進一步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