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中

《明醫指掌》~ 卷五 (13)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3)

1. 咳逆證十一

【歌】陰火攻衝成咳逆,或因痰氣滯胸膈。胃中積熱與停寒,病後胃虛多吃忒。

【論】咳逆者,古名噦,今名呃,又名吃忒。胃寒者,脈遲澀,手足寒,嘔吐,無熱證。胃熱者,脈洪大,燥渴,便難。有胃中有痰,陰虛,火炎上衝而呃者,其氣從臍下逆上。丹溪云:上升之氣,至肝而出,中挾相火。經云: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有痰氣逆滯者,其氣從胸中起,中州元氣鬱也。有病後發呃者,久病胃虛也,宜細辨之。

【脈】呃逆甚危,浮緩乃宜。弦急必死,結代促微。

胃火

胃火上逆而呃,小半夏茯苓湯加山梔、黃芩吐之。利後胃熱而呃,橘皮竹茹湯。

小半夏茯苓湯

半夏(五錢,湯泡),茯苓(三錢,去皮)

上,生薑五錢,搗汁同煎,不拘時熱服。

橘皮竹茹湯

治吐利後胃虛膈熱而咳逆者。

橘皮(二錢),竹茹(一錢),人參(五分),甘草(炙,五分)

上,生薑五片,大棗二枚,煎服。

陰火

陰火上逆,從臍下逆上,夜分轉甚看,四物湯加知母、黃柏、竹茹、陳皮、茯苓。

四物湯(方見血證。)

病後呃

病後元氣不足,胃虛寒而呃,人參理中湯。痢後發呃,多不救,用六君子湯猶或可生。

人參理中湯(方見中寒。)

六君子湯(方見脾胃。)

胃寒

胃寒氣逆呃者,丁香柿蒂湯。吐利後胃虛寒,手足厥冷呃逆者,理中湯加丁香、木香、枳殼。

丁香柿蒂湯

丁香(一錢),柿蒂(一錢),陳皮(一錢),青皮(一錢),人參(五分)

上銼,一劑,水二鍾,煎八分,溫服。

理中湯(方見中寒。)

痰氣

無別證,忽然發呃,痰氣逆滯,氣從胸中起,小半夏茯苓湯加木香、枳殼,或蘿蔔湯調木香調氣散。痰礙氣逆而呃,用蜜湯探吐。

小半夏茯苓湯(方見前。)

木香調氣散

木香(三兩),檀香(三兩),白豆蔻(三兩),丁香(三兩),砂仁(四兩),甘草(炙,一兩半),藿香(一兩五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鹽湯下。

白話文:

【歌謠】咳嗽反覆不停,可能是陰火攻心,或是因為痰濕阻滯在胸膈。胃中積存熱氣或是寒氣停留,疾病後胃氣虛弱,吃得太多也會引起。

【討論】咳嗽反覆不停,古人稱為噦,現在叫作呃逆,又稱為吃忒。胃寒的人,脈象遲緩且沉澀,手腳冰冷,會出現嘔吐,沒有發熱的症狀。胃熱的人,脈象洪大,口乾舌燥,排便困難。胃中有痰濕,陰虛火旺,火氣向上沖刺導致呃逆,這種情況下,氣流從肚臍下方逆向上。丹溪說:上升的氣流,到達肝臟然後釋放,其中夾雜著相火。經典中寫道:各種逆向衝擊的現象,都和火氣有關。有痰濕阻滯的情況,氣流從胸腔開始,這是中焦原氣鬱悶的表現。疾病後出現呃逆,是因為長期疾病導致胃氣虛弱,應仔細辨別。

【脈象】呃逆非常危險,如果脈象浮緩就還好。如果脈象緊繃,則可能死亡,脈象結代、促或微也都是不好的徵兆。

胃火

胃火上逆導致的呃逆,可以使用小半夏茯苓湯加山梔、黃芩來催吐。如果在利尿後胃熱導致呃逆,可以使用橘皮竹茹湯。

小半夏茯苓湯

半夏(5錢,用水浸泡),茯苓(3錢,去皮)

上述材料,加入生薑5錢,搗碎取汁一同煎煮,不限時間,趁熱服用。

橘皮竹茹湯

治療吐利後胃虛膈熱導致的咳嗽反覆不停。

橘皮(2錢),竹茹(1錢),人參(0.5錢),甘草(炙,0.5錢)

上述材料,加入生薑5片,大棗2枚,煎煮服用。

陰火

陰火上逆,從肚臍下方逆向上,夜晚特別嚴重,可以使用四物湯加知母、黃柏、竹茹、陳皮、茯苓。

四物湯(詳見血證章節。)

疾病後呃逆

疾病後元氣不足,胃虛寒導致的呃逆,可以使用人參理中湯。痢疾後出現呃逆,多半無法救治,使用六君子湯或許還有生存的機會。

人參理中湯(詳見中寒章節。)

六君子湯(詳見脾胃章節。)

胃寒

胃寒氣逆導致的呃逆,可以使用丁香柿蒂湯。吐利後胃虛寒,手腳冰涼,呃逆,可以使用理中湯加丁香、木香、枳殼。

丁香柿蒂湯

丁香(1錢),柿蒂(1錢),陳皮(1錢),青皮(1錢),人參(0.5錢)

上述材料研磨,一劑,用水兩杯,煎至剩八分,溫熱服用。

理中湯(詳見中寒章節。)

痰濕

沒有其他症狀,突然出現呃逆,可能是痰濕阻滯,氣流從胸腔開始,可以使用小半夏茯苓湯加木香、枳殼,或是蘿蔔湯調合木香調氣散。痰濕阻礙氣流導致呃逆,可以使用蜂蜜湯催吐。

小半夏茯苓湯(詳見前面。)

木香調氣散

木香(3兩),檀香(3兩),白豆蔻(3兩),丁香(3兩),砂仁(4兩),甘草(炙,1.5兩),藿香(1兩5錢)

上述材料研磨成粉,每次服用1錢,用鹽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