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中

《明醫指掌》~ 卷五 (12)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2)

1. 吞酸證九

【歌】要識吞酸與吐酸,總因濕熱肺脾間。吐酸吐出酸如醋,若是吞酸咯吐難。

【論】夫吞酸與吐酸不同,吐酸者,吐出酸水如醋。平時津液隨上升之氣鬱滯日久,濕中生熱,故從火化,遂作酸味,如穀肉在器,濕熱則易酸。吞酸者,鬱滯日久,不能自湧而出,伏於肺胃之間,咯不得上,咽不得下。肌表得風寒則內熱愈郁,而酸味刺心;肌膚得溫暖則腠理開發,或得香熱湯丸,則津液流通,鬱熱得行,亦可暫解,蓋標寒而本熱也。故《素問》、河間言熱者,言其本也,東垣言寒者,言其標也。

學者當究其淺深之感,本末之治而用藥,庶可取十全之效也。

【脈】吞酸脈形,多弦而滑。或沉而遲,胸有寒飲;或數而洪,胸有痰熱。

吞酸

吞酸是濕熱鬱滯於肺胃之間,必糲食自養,二陳湯加吳茱萸、黃連,順其性而折之,佐以蒼朮、茯苓以行其濕熱,再加姜炒黃連。吞酸有食不化者,平胃散加神麯、麥芽、山楂、姜炒黃連。

二陳湯(方見痰證。)

平胃散(方見中濕。)

吐酸

吐酸者,津液隨上升之氣鬱之日久,濕中生熱,故從火化而作酸味,二陳湯加吳茱萸、炒黃連、山梔、蒼朮、厚朴、生薑。中脘有宿食留飲,酸味蜇心痛,或吐酸水如醋之味,蜇牙痛,曲術丸、茱連丸。

曲術丸

治中脘停食留飲,酸蜇心痛,或口吐清水。

神麯(炒,三兩),陳皮(一兩),蒼朮(米泔浸,炒,一兩五錢)

上為末,生薑汁煮神麯為丸,每服七十丸,薑湯下。

茱連丸

黃連(一兩,酒炒),黃芩(五錢,酒炒),陳皮(五錢),吳茱萸(五錢,煮,曬乾),蒼朮(七錢,米泔浸,炒)

上為末,煮神麯為丸,下七十丸。

按:是方以芩、連治熱,熱去則不吐酸。蒼朮燥濕,濕除則不生熱。陳皮理氣,氣行則濕不郁。(茱萸味辛熱,能引芩、連入肝而瀉火,此從治之義也。)

白話文:

【歌訣現代譯】要認識吞酸和吐酸的區別,它們都是因為濕熱困在肺脾之間造成的。吐酸是把酸水像醋一樣吐出來,但如果是吞酸,就難以咯出或吞下。

【理論現代譯】吞酸和吐酸是不同的症狀。吐酸就是吐出類似醋的酸水。平時體內的津液隨上升的氣鬱滯太久,濕氣中產生熱量,因此轉化成火熱,於是產生酸味,就像食物在容器裡,濕熱環境下容易發酸。吞酸的情況下,津液鬱滯太久,無法自行湧出,隱藏在肺和胃之間,難以上咯也難以下嚥。如果肌膚受到風寒,內部的熱氣會更加鬱積,酸味會刺激心臟;如果肌膚得到溫暖,或者服用香熱的湯藥,津液就會流通,鬱熱得以消散,可以暫時緩解,這就是表面看來是寒,實際上是熱的現象。因此,《素問》和河間說的熱,指的是根本,東垣說的寒,指的是表面。

學者應該深入研究其輕重程度,以及治標治本的方法,並依此選用藥物,才能達到完全療效。

【脈象現代譯】吞酸的脈象,通常是弦且滑的。或者脈象沉而遲,表示胸部有寒濕;或者脈象數而洪,表示胸部有痰熱。

吞酸

吞酸是由肺胃之間的濕熱鬱滯造成的,應食用粗糧養身。使用二陳湯加吳茱萸、黃連,順著其性質來調節,輔以蒼朮、茯苓來排除濕熱,再加姜炒黃連。對於吞酸且消化不良的人,使用平胃散加神麯、麥芽、山楂、姜炒黃連。

二陳湯和平胃散的配方請參考痰證和中濕的章節。

吐酸

吐酸是津液隨上升的氣鬱積太久,濕氣中產生熱量,因此轉化成火熱而產生酸味。使用二陳湯加吳茱萸、炒黃連、山梔、蒼朮、厚朴、生薑。如果中脘有宿食和留飲,酸味會引起心痛,或吐出像醋一樣的酸水,引起牙痛,使用曲術丸或茱連丸。

曲術丸

治療中脘停滯的食物和留飲,痠痛的心痛,或口吐清水。

神麯(炒,三兩),陳皮(一兩),蒼朮(米泔浸,炒,一兩五錢)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用生薑汁煮神麯製成丸,每次服用七十粒,用薑湯送服。

茱連丸

黃連(一兩,酒炒),黃芩(五錢,酒炒),陳皮(五錢),吳茱萸(五錢,煮,曬乾),蒼朮(七錢,米泔浸,炒)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用神麯煮製成丸,每次服用七十粒。

按:這個配方中,黃芩和黃連用來治療熱,熱消失就不會吐酸。蒼朮用來燥濕,濕氣去除就不會產生熱。陳皮用來理氣,氣流暢就不會鬱結。(吳茱萸味道辛辣,能帶領黃芩和黃連進入肝臟,從而清火,這是從治的原則。)

2. 嘈雜證十

【歌】痰因火動令人嘈,濕痰氣鬱總同條。肥人自是濕痰故,伐火芩連梔子調。

【論】丹溪云:嘈雜者,俗謂之心嘈是也。有痰因火動者,必痰多,脈滑而數,宜治痰為先,治火次之。有食鬱作熱者,脈數而大,當治其火,而開導次之。有因濕痰者,脈沉而滑,宜豁痰。有因氣鬱者,脈沉而澀,宜開鬱理氣,蓋沉則為郁,滑主痰而澀主氣也。醫能審脈驗證,真知是火、是氣、是郁,斯為活法矣。

痰因火動者,治痰為先,二陳湯加姜炒黃芩、黃連、山梔子為君,南星、半夏為佐,桔梗、青黛為使。

二陳湯(方見痰證。)

氣鬱

氣鬱者,越鞠丸,或二陳湯加枳殼、桔梗、香附、烏藥、姜炒黃連、蒼朮,有痰加貝母。

越鞠丸(方見郁證。)

火嘈者,二陳湯加黃芩、黃連、山梔子,或三補丸。有火鬱,二陳湯加山梔子、香附、撫芎、蒼朮。

三補丸

黃芩(四兩),黃連(四兩),黃柏(四兩)

上為細末,水丸,每服七十丸,白湯送下。

食鬱熱

食鬱有熱先治火,芩連枳朮丸加神麯、麥芽、山楂、陳皮、半夏。或食鬱不消,胸滿嘈雜,大安丸。

芩連枳朮丸

即枳朮丸加芩、連。(方見脾胃。)

大安丸

即保和丸加白朮。(方見傷食。)

白話文:

【歌訣現代譯】 當火氣引動生痰,讓人感到內心煩亂,這情形,無論是因濕氣生痰或是氣鬱都可歸於同一類。體型肥胖的人,通常是由於濕氣生痰所致,治療時應先清火,再用黃芩、黃連及梔子來調理。

【討論現代譯】 丹溪先生說:所謂的嘈雜,就是一般所說的心中煩亂。如果是因為火氣引動生痰導致的,患者會有大量痰液,脈象滑且快,治療時應先處理痰液問題,其次纔是處理火氣。若是飲食過量鬱結生熱的情況,脈象會又快又大,應該先處理火氣,再進行開導。若是因為濕氣生痰,脈象會又沈又滑,應該要化痰。若是因氣鬱,脈象會又沈又滯,應該要開解鬱結,疏理氣機,因為脈象沈代表鬱結,滑表示有痰,滯則代表氣機不順。醫生若能通過脈象判斷病情,真正瞭解病因是火氣、氣鬱還是鬱結,就能靈活運用治療方法了。

如果是火氣引動生痰,治療時應先處理痰液問題,可以使用二陳湯加上炒黃的薑、黃芩、黃連、山梔子作為主要成分,再輔以南星、半夏,最後用桔梗、青黛作為輔助。

二陳湯的配方詳見痰證部分。

氣鬱

對於氣鬱的患者,可以使用越鞠丸,或者二陳湯加上枳殼、桔梗、香附、烏藥、炒薑黃連、蒼朮,如果還有痰的問題,則加入貝母。

越鞠丸的配方詳見鬱證部分。

對於由火氣引起的嘈雜感,可以使用二陳湯加上黃芩、黃連、山梔子,或者使用三補丸。如果火氣鬱結,則在二陳湯中加入山梔子、香附、撫芎、蒼朮。

三補丸的配方如下:

黃芩(四兩)、黃連(四兩)、黃柏(四兩)

以上成分磨成細粉,製成水丸,每次服用七十粒,用溫水吞服。

食鬱熱

對於因飲食過量鬱結生熱的患者,應先處理火氣,可以用芩連枳朮丸加上神麯、麥芽、山楂、陳皮、半夏。或者,如果飲食過量未能消化,胸悶嘈雜,可以使用大安丸。

芩連枳朮丸

就是枳朮丸加上芩、連。(詳見脾胃部分)

大安丸

就是保和丸加上白朮。(詳見傷食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