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指掌》~ 卷四 (17)
卷四 (17)
1. 鼓脹七
每服七錢,生薑三片,煎服,不拘時。
虛
腹脹若朝寬暮急者,屬血虛,四物湯(方見血證)。加厚朴、柴胡、山梔、丹皮。暮寬朝急者,屬氣虛,四君子去甘草,加陳皮、厚朴、半夏、腹皮。朝暮俱急者,氣血兩虛也,四君子湯(方見氣虛。)加芎、歸、白芍、陳皮、厚朴。
白話文:
每次服用七錢藥材,加生薑三片煎煮服用,時間不限。
如果肚子脹的情況是早上輕晚上重,屬於血虛,可用四物湯(方劑見血證部分),再加入厚朴、柴胡、山梔子、丹皮。如果肚子脹的情況是晚上輕早上重,屬於氣虛,可用四君子湯去甘草,再加入陳皮、厚朴、半夏、厚皮。如果肚子脹的情況是早晚都重,則是氣血兩虛,可用四君子湯(方劑見氣虛部分),再加入川芎、當歸、白芍、陳皮、厚朴。
2. 積聚癥瘕八
(新增痞塊一條)
【歌】五積須知積有年,有形有質有根源。其如六聚無常處,聚散無時故易痊。假物而成名曰瘕,積癥成塊不移遷。
【論】夫五積者,五臟之積也。肝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如龜鱉狀,久不愈,發咳逆嘔,其脈弦而細。心曰伏梁,起於臍,上至心,大如臂,久不已,病煩心,身體脛股皆腫,環臍而痛,其脈沉而芤。脾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病四肢不收,黃疸,飲食不為肌膚,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其脈浮大而長。肺曰息賁,在右脅下,大如覆杯,久不愈,病洒洒寒熱,嘔逆咳喘,發肺癰,其脈浮而毛。
腎曰奔豚,發於小腹,上至心,如豚奔走之狀,上下無時,久不愈,病喘逆骨痿少氣,其脈沉而滑。六聚者,六腑之所成也,蓋聚無常形,聚散不時,非若積之有定處也。癥者,徵也,因物而成質,有塊可徵,不能移易也。瘕者,假也,假物而成形,推移能動也。古方治積聚癥瘕多用耗氣峻削之劑,又佐以辛香熱藥,若輕淺者,因以消化,根深蒂固,日久氣虛者,寧不損正氣者乎?正氣既傷,其積轉甚。故潔古有養正積自除之論,譬如滿座皆君子,其中有小人,自不容而出,斯言信矣。
然當審其淺、深、輕、重之機,久、近、虛、實之勢,可消、可補,必量其人之虛弱、強盛而施之可也。
【脈】五積屬陰,沉伏附骨,肝弦心芤,腎沉急滑,脾實且長,肺浮喘卒。六聚脈沉,痼則浮結。又有癥瘕,其脈多弦,弦急瘕疾,弦細癥堅。沉重中散,食成癖痃。積聚癥瘕,緊則痛纏。虛弱者死,實強可痊。
積聚
香積丸
治五積六聚氣塊。
三稜(醋炒,六兩),蓬朮(炮,或醋炒),青皮(炒),陳皮(炒),枳殼(炒),枳實(炒),蘿蔔子(炒),香附(醋炒,各二兩),黃連(姜炒),神麯(炒),麥櫱(炒),鱉甲(醋炙),乾漆(炒令煙盡),桃仁(去皮、尖),砂仁(炒),硇砂,甘草(炙),木香,歸尾(各一兩),檳榔(六兩),山楂(四兩)
一方去枳實、陳皮、蘿蔔子,加益智、紅花、柴胡、白朮、茯苓。
上為末,醋糊丸,每服三,五十丸,空心陳米湯送下。
大阿魏丸
去諸積聚痰癖。
山楂,麥芽,神麯(炒),南星,半夏,黃連(各兩),連翹,阿魏(醋浸,另研入藥),栝蔞仁,貝母(各半兩),風化硝,石𨢑,蘿蔔子(蒸),胡黃連(各一錢半)
上為末,薑汁浸,蒸餅為丸,空心白湯送下二錢。
大七氣湯
散聚氣。
青皮,陳皮,三稜(煨),蓬朮(煨,各一錢),桔梗,甘草,藿香(各八分),香附(一錢),益智,官桂(各六分)
癥瘕
保和丸
治食症。(方見傷食。)
阿魏丸
白話文:
[積聚癥瘕八]
(新增了關於痞塊的一條)
【歌訣】五種積聚要曉得,都是長期形成的,有形有質,有其來源。但六種聚積則不同,沒有固定位置,聚散不定,所以比較容易康復。由外物形成稱為瘕,積聚成塊的癥則不會移動。
【討論】所謂五積,指的是五臟器官產生的積聚。肝臟的積聚叫肥氣,位於左側肋下,形狀像倒置的杯子,有頭有腳,類似龜或甲魚的模樣,如果長時間不治療,會引發咳嗽反胃,脈象特徵是弦細。心臟的積聚叫伏梁,從肚臍開始向上到達心臟,大小如手臂,如果持續存在,會導致心煩、全身浮腫,尤其是小腿部位,並會感到繞著肚臍的疼痛,脈象特徵是沉而芤。脾臟的積聚叫痞氣,位在胃部,覆蓋面積大如圓盤,如果長期未愈,會影響四肢活動,出現黃疸,飲食無法滋養皮膚,心痛連到背部,背部疼痛連到心臟,脈象特徵是浮大而長。肺臟的積聚叫息賁,位於右側肋下,形狀像倒置的杯子,如果長時間不治療,會有寒冷與發熱交替、反胃咳嗽、呼吸困難的症狀,可能引發肺部感染,脈象特徵是浮而毛。腎臟的積聚叫奔豚,起源於小腹,上達心臟,形狀如同豬隻奔跑的樣子,上下移動沒有規律,如果長時間未愈,會導致喘息、骨頭衰弱、氣短,脈象特徵是沉而滑。六聚是指由六腑造成的,聚集沒有固定的形態,聚散無常,不像積聚有固定的位置。癥是指有形的徵兆,由外物形成,有明確的塊狀,位置固定不變。瘕是由外物形成,可以推移移動。古方治療積聚癥瘕多半使用耗氣力大的藥物,輔以辛辣香料和熱性藥物,對於病情輕微的,可以促進消化,對於病情根深蒂固、日久氣虛的,豈不是會損傷正氣嗎?正氣一旦受傷,積聚反而更嚴重。因此,潔古提出養正則積自除的理論,就像一個房間裡都是君子,其中的小人自然無法容身,這句話確實可信。
然而,必須根據病情的深淺、輕重、久近、虛實等情況,判斷是否適合消散或補益,必須根據患者虛弱或強壯的狀況來決定治療方法。
【脈象】五積屬於陰性,脈象特徵是沉伏靠近骨頭,肝積弦脈,心積芤脈,腎積沉急滑脈,脾積實且長脈,肺積浮喘卒脈。六聚的脈象特徵是沉,如果病情嚴重則呈現浮結脈。還有一種癥瘕,脈象多為弦脈,弦急脈代表瘕的病情急速,弦細脈代表癥的病情堅固。沈重脈象代表中散,飲食造成的癖癥。積聚癥瘕,緊脈代表疼痛纏繞。虛弱者病情可能致命,實強者可以康復。
積聚
香積丸
治療五積六聚氣塊。
三稜(醋炒,六兩)、蓬朮(炮,或醋炒)、青皮(炒)、陳皮(炒)、枳殼(炒)、枳實(炒)、蘿蔔子(炒)、香附(醋炒,各二兩)、黃連(姜炒)、神麯(炒)、麥櫱(炒)、鱉甲(醋炙)、乾漆(炒令煙盡)、桃仁(去皮、尖)、砂仁(炒)、硇砂、甘草(炙)、木香、歸尾(各一兩)、檳榔(六兩)、山楂(四兩)
另一個配方去掉枳實、陳皮、蘿蔔子,加入益智、紅花、柴胡、白朮、茯苓。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醋糊製成丸,每次服用三到五十丸,空腹時用陳米湯送服。
大阿魏丸
去除各種積聚和痰癖。
山楂、麥芽、神麯(炒)、南星、半夏、黃連(各兩)、連翹、阿魏(醋浸,另研入藥)、栝蔞仁、貝母(各半兩)、風化硝、石𨢑、蘿蔔子(蒸)、胡黃連(各一錢半)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薑汁浸泡,蒸餅製成丸,空腹時用白湯送服二錢。
大七氣湯
分散聚氣。
青皮、陳皮、三稜(煨)、蓬朮(煨,各一錢)、桔梗、甘草、藿香(各八分)、香附(一錢)、益智、官桂(各六分)
癥瘕
保和丸
治療食症。(參考傷食方)
阿魏丸
治療肉癥。
阿魏(一兩)、山楂(一兩)、黃芩(六錢)、連翹(五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阿魏醋煮成糊製成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二到三十丸,用白湯送服。
熨症法
使用三斤吳茱萸,搗碎後,用酒炒熱,包裹在絹帛中,趁熱敷在患處,冷了再換熱的繼續敷,如果癥積移動,跟著移動敷的部位,直到癥消失為止。
見睍丸
治療婦女的石瘕,生於子宮中,因寒氣侵襲子宮門戶,導致氣血無法順利運行,惡血應排出卻未能排出,逐漸累積,草藥的效用隨著時間減弱,症狀如同懷孕,月經未能按時來臨,用此丸來治療。
附子(四錢,炮)、鬼箭羽、紫石英(各三錢)、澤瀉(二錢)、血竭(二錢半)、肉桂、玄胡索、木香(各二錢)、檳榔(二錢半)、桃仁(七錢,炒)、三稜(五錢)、水蛭(一錢,炒令煙盡)、大黃(二錢,同三稜酒浸一夕,焙)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酒糊製成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用鹽湯送服。
石磏丸
治療血瘕。血瘕是血液流動不暢,受到寒氣影響,導致血液在體內凝結形成,比石瘕輕微,用來消除它。
海粉、三稜、蓬朮(醋炙)、五靈脂、紅花、香附、石墘、瓦龍子(火淬)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醋糊製成丸,如梧桐子大小,用白朮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