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指掌》~ 卷十 (1)
卷十 (1)
1. 卷十
2. 小兒科
3. 初生護養一
【歌】十月嬰兒初孕育,肌膚未實陰未足。正當生下未啼時,急以拭去胎液毒。黃連甘草朱蜜佳,免致斑瘡夭死速。五六日間臍未乾,縱然炎熱休頻浴。但將故絮遮其身,下體單寒常露足。見些風日有何妨?月里頻啼才是福。胎毒胎熱得以伸,熱氣隨啼無蘊蓄。勿令過愛不置懷,免與新綿重被覆。
昧者重綿尚恐寒,乳哺不離猶恐哭。但見微風便感寒,才聞音響時驚愕。做出疾病不可言,所以富兒多命促。我嘗諳此歷驗之,故此子孫多易鞠。
【論】夫嬰兒在胎,稟陰陽五行之氣,以生臟腑、百骸、氣血、筋脈,其形雖具,肌體未實,骨骼未成,陽氣既足,陰血未全,所以不可太飽暖以銷其陰,此丹溪先生之大戒也。然兒在母腹中,必借母氣血所養,故母熱則子熱,母寒則子寒,母驚則子驚,母弱則子弱,所以有胎熱、胎寒、胎驚之證。
初生未啼時,口中尚有惡汁,急令拭去,更用甘草、黃連、硃砂、蜜頻與之,以解三穢液毒。不惟無驚、熱之患,抑免痘疹之憂也。月里常令啼哭,則胎中所受熱毒從而散之,胎中驚氣得而解之,則旬日之間,無重舌、木舌、口噤、胎風、胎熱、胎驚之病。斷臍後,臍或方褪而尚未乾燥,頻浴之,則風濕侵入臍中,而有臍風、撮口之證。
乳食太多,則有吐乳、泄利、腹痛、痰涎、驚、疳、風、癇之證。綿衣太暖,則陰內銷,使兒嬌怯多病,略見些少風寒,便易感冒,皆保重太過之所致也。所以貧兒堅勁無疾,富兒柔脆多夭者,譬之草木方生,以物覆蓋緊密,不令見風日雨露,則萎黃柔弱必矣。今之昧者,往往罹此而不能育養其子,後之子益加珍愛,尤悔前子之不飽暖而死,竟不知其過愛而反害之也。嗚呼,痛哉!
初生證
小兒初生下,口中尚含胎血,如有手快穩婆,隨即以手斡出口中血與宿汁,此是胎毒,用拭穢法。
有兒生下即死者,可看上齶有泡,急以摘破,綿拭去血,血勿入喉即活。
小兒初生氣絕,不能啼者,以綿衣包,勿斷臍,將胞火上燒,仍將大紙捻蘸油,點燈燒臍帶即活。
如生下二便不通者,急令人以湯漱口,吸咂兒前、後心及手、足心、臍下共七處,紅赤為度。
拭穢法
預以甘草細切少許,臨產時以綿裹沸湯泡盞內覆溫。收生之際,以軟綿裹指,蘸甘草汁拭其口。次用黃連細切,沸湯泡良久,濾淨,拭兒口中,吐去惡汁。更與硃砂一大豆許,細研,以蜜一蜆殼調勻,抹兒口,服之非獨鎮心定魄,安神解毒,更能益肝膽,除煩熱,辟邪氣也。
白話文:
【歌謠】新生寶寶經過十個月的孕育,他們的肌膚尚未完全成熟,陰氣尚未充足。當他剛出生還未哭泣時,要迅速地擦去附著在他身上的胎液和毒素。使用黃連、甘草、硃砂和蜂蜜是最好的選擇,這樣可以避免寶寶長出斑瘡或是突然夭折。在出生後的五六天內,如果臍帶尚未乾燥,即使天氣炎熱,也不要經常洗澡。只需用舊棉絮遮蓋他的身體,保持下半身較涼,腳部裸露。偶爾接觸一些風和陽光又有何妨?寶寶在滿月期間頻繁哭泣實際上是一種福氣。這樣可以使胎中的熱毒得到釋放,熱氣隨著哭泣而不會積累。不要因為過度疼愛就一直抱著寶寶,也不要讓厚重的棉被覆蓋他。
有些人即便穿著厚重的衣物仍然擔心寶寶受寒,餵奶時始終不離手,生怕寶寶會哭泣。只要感受到一點微風,他們就會感到寒冷;一聽到聲音,寶寶就會驚訝。這些行為會導致寶寶產生各種無法言喻的疾病,這就是為什麼富裕家庭的孩子通常壽命短的原因。我曾經親自經歷並驗證了這些道理,因此我的孩子們大多容易照顧。
【討論】嬰兒在胎兒階段,通過吸收陰陽五行的氣質來生成臟腑、骨骸、氣血和筋脈。儘管他們的形體已經具備,但肌體尚未完全成熟,骨骼尚未完全形成,陽氣雖然已經足夠,但陰血尚未完全充足,因此不能讓他們過度飽食或保暖,以免消耗他們的陰氣,這是丹溪先生的重要警告。然而,嬰兒在母親子宮裡時,必須依賴母親的氣血來養育,因此母親熱則寶寶熱,母親冷則寶寶冷,母親驚嚇則寶寶驚嚇,母親虛弱則寶寶虛弱,因此會有胎熱、胎寒、胎驚等症狀。
當寶寶出生還未哭泣時,口中仍有污血,應迅速擦拭掉,再使用甘草、黃連、硃砂和蜂蜜頻繁地給予,以清除胎液中的毒素。這樣不僅可以避免驚嚇和熱毒的問題,也能減少水痘和麻疹的風險。在滿月期間,讓寶寶經常哭泣,胎中所受的熱毒就會隨之散去,胎中受到的驚嚇也會得到緩解,這樣在十多天內就不會出現重舌、木舌、口閉、胎風、胎熱、胎驚等病症。剪斷臍帶後,如果臍帶剛剝落但尚未完全乾燥,經常洗澡,風濕就會侵入臍帶中,引發臍風或撮口的症狀。
如果哺乳過多,可能會導致寶寶吐奶、腹瀉、腹痛、痰涎、驚嚇、疳積、風疹、癲癇等症狀。如果衣服過於保暖,陰氣就會被消耗,使寶寶變得脆弱且多病,稍微遇到一些風寒就會容易感冒,這些都是過度保護導致的結果。這也是為什麼貧窮家庭的孩子往往更加堅韌健康,而富裕家庭的孩子卻柔弱且容易早逝。就像植物剛開始生長時,如果用東西覆蓋得太嚴密,不讓它接觸風、陽光和雨露,它肯定會變得枯黃柔弱。現在那些不懂的人往往會犯這樣的錯誤,無法正確地撫養他們的孩子,後來的孩子反而被更加珍愛,他們會後悔之前的孩子沒有得到充足的溫暖而死去,卻不知道過度的疼愛反而會害了孩子。唉,真是悲哀啊!
【初生症狀】
新生寶寶出生後,口中可能還有胎血,如果有反應迅速的接生婆,應該立即用手清理出口中的血液和殘留物,這是胎毒,需要進行清潔方法。
有些嬰兒出生後立即死亡,可以檢查上顎是否有水泡,應立即挑破,用棉花擦拭掉血液,只要血液不進入喉嚨,寶寶就能活下來。
新生寶寶出生時若氣息停止,無法哭泣,可以用棉衣包裹他,不要剪斷臍帶,將胎盤放在火上燒,同時將沾有油的大紙捻浸濕,點燃後燒灼臍帶,寶寶就能活過來。
如果寶寶出生後大小便不通暢,應立即讓人用熱水漱口,然後吮吸寶寶前心、後心、手掌心、腳掌心和臍下共七處,直到皮膚變紅。
清潔方法
事先將少量甘草切成細片,待生產時,用沸水浸泡在碗中,覆蓋保溫。在接生時,用軟棉包裹手指,蘸取甘草汁擦拭寶寶的口腔。接著使用細切的黃連,用沸水浸泡一段時間,過濾乾淨後,擦拭寶寶口腔,吐出污血。再取一小粒硃砂,細磨後,加入一蚌殼的蜂蜜調勻,塗抹在寶寶口中,讓他服用。這樣不僅可以安定心神,解毒,還能增強肝膽功能,消除煩熱,驅逐邪氣。
4. 月里眾疾二
【歌】寄語人家初誕兒,勿令頻浴水侵臍。或緣客氣相沖忤,撮口臍風病患危:木舌噤風誠可畏,十朝內染卻難醫;生黃生赤兼生嘔,胎熱胎寒胎瘦肥;更有胎驚並內瘹,臟寒不乳夜間啼。皆因稟受胎中毒,致使初生病染軀。五日以來便溺閉,要將良法急通之。若還妊母遵胎教,寧得嬰兒此證罹?
【論】夫初生嬰兒,如草之萌芽,花之嫩蕊,血氣未充,肌膚未實,稍有傷觸,為患匪輕,故古人以「芽兒」名之。凡兒初斷臍之後,不可頻浴,不惟風濕侵臍,抑且風寒感冒,為病莫當。若臍嫩入水,便有臍風之患。不禁生人,或異物觸忤,便有口噤、客忤、驚啼、厥逆之變。
乳食重複,不能消克,便有生痰、氣逆之病。過於溫暖,則陰消內熱,便有生赤、生黃、瘡瘍、丹疹、赤目、重舌、木舌之病。過涼則臟冷,便有夜啼、腹痛、泄利、盤腸內瘹之疾。然調理之法,在乎適中可也。
有受胎氣成病,如噤風、木舌風者,由胎中感受熱氣,流毒於心脾,故形見於喉舌。生下復為風邪搏擊,名曰犯風噤也。撮口臍風者,亦由胎氣挾熱,兼風熱入臍,流毒心脾故也。若母恣食熱毒辛辣,則生子成胎熱病。嗜食生冷,則生子成胎寒證。母受濕而傳於胎,則子生下發黃如金,名曰胎黃。
母受熱而傳於胎,則子生下肌膚赤如丹塗,及為胎肥、胎瘦之候。若懷孕受驚者,則月里有胎驚、癇、痓之疾。若妊母恣食肥、甘、酒、面、野味、腥膻一應寒熱之物,及動止無忌,故令兒不寒則熱,不虛則怯。熱則壅,寒則作泄,虛則作驚,怯則作結。善為治者,寒則溫之,熱則涼之,虛者壯營,怯者益衛,驚則安神,結則微利,壅則清解,泄則固脾,風則祛逐,濕則分消,痰則開豁。
胎黃
兒生下遍體黃如金,此胎中受濕熱也。其證壯熱,大便不通,小便如梔汁,乳母可服生地黃湯加茵陳,忌食熱毒之物。
生地黃湯
乳母服,亦與兒服。
生地,赤芍,川芎,當歸,花粉(等分)
水煎服。
胎赤
小兒月里遍身生赤,肌如丹塗者,此胎中受熱毒也,母服清涼飲子,外以藍葉散塗之。
清涼飲子
治一切裡熱、血熱。
當歸,赤芍,甘草,大黃
上,水煎服。
藍葉散
治一切丹毒赤腫,身熱,風熱毒盛,赤如丹塗。
藍葉、浮萍、水苔同研爛絞汁,調朴硝、土朱塗之。
發嘔
兒初生下便嘔者,此由拭口中穢血不盡,嚥下,故令兒吐也,木瓜丸主之。大哭後食乳而嘔者,必乳停膈中,氣不宣通,故嘔也,消乳丸主之。(即消食丸,見變蒸門。)
木瓜丸
木瓜末,木香末,檳榔末,麝香(各一字)
蜜丸,粟米大,每服三丸,甘草水下。
臍風撮口口噤
初生兒有三病,一口噤、一撮口、一臍風,皆是急病,噤口尤甚,過一臘方免此證。初生七日內外,忽口噤不乳,與撮口相似,但口噤面赤多啼,口不吐白沫,與撮口面青啼不出,口吐白沫者異,將天南星去皮、臍,研為細末,龍腦少許合和,用指蘸生薑汁,同藥末於大牙根上擦之,立開。
白話文:
月內嬰兒眾多疾病
【歌訣】 要告訴剛生下小孩的人家,不要頻繁幫嬰兒洗澡,讓水侵入肚臍。有時候是因為受到外來的邪氣干擾,造成嬰兒嘴巴緊閉、肚臍受風,是很危險的疾病。像木舌、噤風這些病實在很可怕,在出生十天內染上,就很難醫治。還可能出現黃疸、皮膚發紅、嘔吐、胎熱、胎寒、過瘦、過胖等情況。另外還有胎驚、內瘹,以及因為體內虛寒而無法吃奶、夜間哭鬧等問題。這些都是因為嬰兒在胎中受到毒素影響,導致剛出生就生病。如果五天以上大小便不順暢,就要趕快用好的方法讓它通暢。要是懷孕的母親都能遵守胎教,嬰兒怎麼會罹患這些疾病呢?
【論述】 剛出生的嬰兒,就像剛發芽的小草,含苞待放的花朵,氣血還不充足,皮膚肌肉都還沒長實,稍微有點損傷,就會變成很嚴重的疾病。所以古人稱嬰兒為「芽兒」。通常嬰兒在斷臍帶之後,不可以常常洗澡,不僅會讓風濕侵入肚臍,還容易因為風寒感冒,變成大病。如果肚臍嫩嫩的時候碰到水,就會有臍風的危險。若是不小心被陌生人或異物觸碰到,就會出現嘴巴緊閉、外邪干擾、驚嚇哭鬧、昏厥等變化。
如果餵食過多,無法消化,就會產生痰、氣逆等疾病。如果穿得太暖,體內陰氣會消退,產生內熱,導致皮膚發紅、黃疸、瘡瘍、丹疹、眼睛紅腫、重舌、木舌等病症。如果穿得太涼,體內臟腑會變冷,就容易夜間啼哭、肚子痛、拉肚子、盤腸內瘹等疾病。所以調養的方法,要在適當的程度。
有些疾病是因為在胎中就受到影響,像是噤風、木舌風,是因為在胎中受到熱氣,毒素流到心脾,所以喉嚨和舌頭就會出現症狀。出生後又被風邪侵襲,就叫做犯風噤。撮口臍風也是因為胎中帶有熱氣,加上風熱侵入肚臍,毒素跑到心脾造成的。如果母親喜歡吃熱性、有毒、辛辣的食物,生下的孩子就容易有胎熱病。如果喜歡吃生冷的食物,生下的孩子就容易有胎寒證。母親如果受濕氣影響,就會傳給胎兒,導致孩子出生後皮膚黃得像金子一樣,叫做胎黃。
母親如果受熱氣影響,就會傳給胎兒,導致孩子出生後皮膚紅得像塗了丹砂一樣,還有可能造成胎兒過胖或過瘦。如果懷孕時受到驚嚇,月內就會有胎驚、癲癇、抽搐等疾病。如果懷孕的母親隨意吃肥膩、甘甜、酒、麵食、野味、腥羶等各種寒熱食物,又不注意休息,就會導致孩子不是太寒就是太熱,不是虛弱就是膽怯。太熱就會堵塞,太寒就會腹瀉,虛弱就會驚嚇,膽怯就會便秘。善於治療的人,應該寒則溫熱,熱則涼降,虛弱則補養,膽怯則增強抵抗力,驚嚇則安神,便秘則稍微通便,堵塞則清熱解毒,腹瀉則健脾固腸,有風則驅散,有濕則分化消除,有痰則疏通開竅。
胎黃 嬰兒出生後全身黃得像金子,這是因為在胎中受到濕熱的影響。症狀是發高燒、大便不通暢、小便像梔子花的汁液一樣。哺乳的母親可以服用生地黃湯加茵陳,並且忌吃熱性有毒的食物。
生地黃湯 哺乳的母親服用,也可以給嬰兒服用。 成分:生地黃、赤芍、川芎、當歸、花粉(等量) 做法:用水煎煮後服用。
胎赤 嬰兒月內全身發紅,皮膚像塗了丹砂一樣,這是因為在胎中受到熱毒的影響。母親可以服用清涼飲子,外用藍葉散塗抹。
清涼飲子 治療一切裡熱、血熱。 成分:當歸、赤芍、甘草、大黃 做法:用水煎煮後服用。
藍葉散 治療一切丹毒紅腫、發熱、風熱毒盛、紅得像塗了丹砂一樣的症狀。 成分:藍葉、浮萍、水苔一起搗爛絞汁,加入朴硝、土朱調勻後塗抹。
發嘔 嬰兒剛出生就嘔吐,是因為擦拭口中穢血沒有擦乾淨,吞下去導致的。可以用木瓜丸來治療。如果是大哭之後喝奶卻吐了,一定是奶積在胸膈中,氣血不通暢,導致嘔吐。可以用消乳丸來治療。(也就是消食丸,請參考變蒸門)
木瓜丸 成分:木瓜末、木香末、檳榔末、麝香(各少量) 做法:用蜂蜜做成小米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丸,用甘草水送服。
臍風撮口口噤 剛出生的嬰兒有三種急病:口噤、撮口、臍風。其中口噤最為嚴重,通常要過一個月才能避免。嬰兒出生七天左右,如果突然嘴巴緊閉、無法喝奶,跟撮口很像,但是口噤通常會臉色發紅、哭鬧不止,嘴巴不會吐白沫;撮口則會臉色發青、哭不出來,嘴巴會吐白沫。這兩者不同。可以用天南星去皮、去臍後磨成細末,加入少許龍腦,用手指沾薑汁,再沾取藥粉,擦在嬰兒的大牙根上,就能立刻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