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中

《明醫指掌》~ 卷九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九 (10)

1. 胎前四

治婦人胎不安,氣不利。

紫蘇(一錢),當歸身(一錢),白朮(炒,一錢),條黃芩(略炒,一錢),川芎(八分),陳皮(五分),香附(六分),白芍藥(七分,微炒),甘草(五分),大腹皮(六分),砂仁(炒,六分)

水煎溫服。

胎水

婦人胎孕至五、六個月,腹大異常,不分男女,胸腹脹滿,氣逆不安者,此胞中蓄水也,名曰胎水。若不早治之,決然生子手足軟短,形體殘疾,或生下即死,此證人多不識,鯉魚湯治之,以泄其水。

鯉魚湯

治妊娠腹大異常,若不早治,必致母子難保。

當歸(酒浸,三錢),白芍藥(三錢),白茯苓(四錢),白朮(五錢)

上銼,二劑,用鯉魚一個,不拘大小,』破去鱗、腸,白水煮熟,去魚,每帖用魚汁盞半,生薑七片,陳皮少許,同煎至一盞,空心煎服。如水未盡,再令服之。

子喑

婦人妊娠,三、五個月以來,忽然失音,不能言語者,名曰子喑。岐伯曰:無治也,當十月復,乃胎氣使然,非藥可療,直待分娩後,即能自言也。

兒暈

婦人妊娠七、八月以來,忽然卒倒僵仆不知人,傾刻即蘇者,名曰兒暈,葛根湯。若氣血兩虛,因而卒倒者,八珍湯加黃耆。

葛根湯

治婦人妊娠二、三月以來,忽然卒倒僵仆。

葛根(三錢),麻黃(連節,三錢),桂枝(二錢),芍藥(二錢,酒炒),甘草(炙,二錢),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覆取微汗。

八珍湯(見前經候條下。)

泄瀉

妊娠泄瀉不渴,小便清白者,三白散加砂仁、厚朴、蒼朮、甘草。若泄瀉腸垢,小便赤澀,煩渴內熱者,黃芩湯加白朮、木通、茯苓。腹痛加芍藥、砂仁、黃連。(俱炒)。

三白散

治孕婦泄瀉,益氣健脾,和中養胃。

白朮(炒,三錢),芍藥(酒炒,三錢),白茯苓(去皮,三錢五分)

上銼,作一劑,水二鍾,煎至一鍾,空心溫服。

黃芩湯(見崩漏條下。)

痢疾

妊娠痢疾,初起腹中痛,後重裡急者,香連化滯湯。熱甚,下迫窘痛,裡急,黃芩芍藥湯。日久不止,元氣漸虛者,胃風湯、香連丸。

香連化滯湯

治娠婦積滯不行,裡急後重,頻欲上圊。

青皮(炒,一錢),陳皮(一錢二分),厚朴(姜炒,一錢),枳實(炒,一錢),黃芩(略炒,一錢),黃連(炒,一錢),當歸(酒洗,一錢),白芍藥(炒,一錢),滑石(一錢二分),檳榔(八分),木香(五分),甘草(四分,炙)

上銼,作一劑,用水二大盞,煎至八分,空心時溫服。

黃芩芍藥湯

治妊娠痢疾,腹痛口渴,後重裡急之證。

白芍藥(一錢),當歸(一錢二分),黃芩(一錢二分),黃連(去須,酒炒,一錢二分),肉桂(四分),檳榔(八分),木香(六分),甘草(四分,炙),大黃(生用,量人虛實臨時斟酌)

白話文:

胎前四

治療孕婦胎兒不安、氣血不暢。

方劑:紫蘇、當歸、白朮(炒)、黃芩(略炒)、川芎、陳皮、香附、白芍藥(微炒)、甘草、厚朴、砂仁(炒)。水煎溫服。

胎水

孕婦懷孕五、六個月後,腹部異常腫大,不論男女,胸腹脹滿,氣逆不安,這是胞中積水,稱為胎水。若不早治,孩子出生後手足會短小,形體殘疾,甚至出生即死。很多人不認識此症,可用鯉魚湯治療,以利水消腫。

鯉魚湯

治療妊娠腹部異常腫大,若不早治,必將危及母子安危。

方劑:當歸(酒浸)、白芍藥、白茯苓、白朮。將藥材切碎,兩劑量,用一條鯉魚(大小不拘),去鱗、內臟,白水煮熟,取出魚肉,每劑用半碗魚湯,再加生薑七片、少量陳皮,一起煎至一碗,空腹溫服。若水未服完,可再服用。

子喑

孕婦懷孕三到五個月後,突然失聲,不能說話,稱為子喑。古籍記載:此症無藥可治,等到十月分娩後,就會自然恢復說話能力,是胎氣所致,非藥物所能治療。

兒暈

孕婦懷孕七、八月後,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片刻後即清醒,稱為兒暈,可用葛根湯治療。若因氣血兩虛而昏倒,則用八珍湯加黃耆。

葛根湯

治療孕婦懷孕二、三個月後,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方劑:葛根、麻黃(連節)、桂枝、芍藥(酒炒)、甘草(炙)、生薑、大棗。水煎服,蓋被取微汗。

八珍湯(方劑見前文)

泄瀉

妊娠期間腹瀉,不口渴,小便清澈者,用三白散加砂仁、厚朴、蒼朮、甘草。若腹瀉伴有腸垢,小便赤澀,煩渴內熱者,用黃芩湯加白朮、木通、茯苓。腹痛者加芍藥、砂仁、黃連(均炒)。

三白散

治療孕婦腹瀉,益氣健脾,和胃養中。

方劑:白朮(炒)、芍藥(酒炒)、白茯苓(去皮)。

黃芩湯(方劑見前文)

痢疾

妊娠期間痢疾,初期腹痛,裡急後重者,用香連化滯湯。熱盛,下迫窘痛,裡急者,用黃芩芍藥湯。久治不愈,元氣漸虛者,用胃風湯、香連丸。

香連化滯湯

治療孕婦積滯不暢,裡急後重,頻頻想大便。

方劑:青皮(炒)、陳皮、厚朴(薑炒)、枳實(炒)、黃芩(略炒)、黃連(炒)、當歸(酒洗)、白芍藥(炒)、滑石、檳榔、木香、甘草(炙)。

黃芩芍藥湯

治療妊娠痢疾,腹痛口渴,裡急後重。

方劑:白芍藥、當歸、黃芩、黃連(去須,酒炒)、肉桂、檳榔、木香、甘草(炙)、大黃(生用,用量根據患者虛實情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