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中

《明醫指掌》~ 卷七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2)

1. 驚悸怔忡健忘證八

丹參(半兩),天門冬(半兩),熟地黃(二兩),麥門冬(一兩),白茯苓(一兩),人參(半兩),遠志(半兩),硃砂(半兩),石菖蒲(半兩)

末之,煉蜜丸如桐子大,每五十丸至百丸,圓眼湯送下。

白話文:

驚悸怔忡健忘症的第八種方劑:

用丹參、天門冬、熟地黃、麥門冬、白茯苓、人參、遠志、硃砂、石菖蒲各適量研磨成粉末,再用蜂蜜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到一百丸,用圓眼湯送服。

2. 三消證九

【歌】消證良由燥熱過,消中飲食善消磨。腎消溲濁腰肢瘦,消渴便多飲亦多。

【論】夫天一生水,腎實主之。膀胱為津液之腑,能宣行腎水,上潤於肺,故肺為津液之臟。自上而下,三焦臟腑,皆囿於天一真水之中,如水包天地也。經云:水之本在腎,末在肺,然真水不竭,何渴之有?人惟酒色是耽,嗜食辛辣厚味,或餌丹石藥,於是火炎上熏,腑臟熱熾,津液乾枯而三消之病生焉。熱氣上騰,心受之,故煩渴引飲,小便頻數而多,曰消渴。

熱蓄於中,脾受之,伏陽蒸胃,消穀善飢,能食肌瘦,不甚渴,便數,曰消中。熱伏於下,腎受之,腿膝枯細,骨節痠疼,精竭髓枯,引水自救,飲而隨溺,稠濁如膏,曰腎消。善治者,補腎水真陰之虛,瀉心火燔灼之勢,除腸胃燥熱之甚,濟心中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結,津液生而不枯,氣血利而不澀,則渴證自已矣。

消渴

消渴,熱在上也,丹溪人乳膏、麥門冬飲子。

丹溪人乳膏

人乳(一大盞),黃連(半兩,為末),天花粉(一兩,為末),藕汁(一大碗),生地黃汁(一大碗)

以二汁為膏,入前三味,佐以薑汁些少,和蜜為膏,以白湯少許,徐送下。

麥門冬飲子

知母(一錢),甘草(炙,一錢),栝蔞仁(去油,一錢),五味子(一錢),人參(一錢),葛根(一錢),生地黃(一錢),茯神(一錢),麥門冬(一錢),竹葉(十四片)

水二盞,煎服。

消中

消中,熱在胃也,白虎湯、(方見中暑。)麥門冬飲。(方見前。)便結,調胃承氣湯。(方見痢疾,即大承氣湯去枳實、厚朴,加炙甘草一錢。)

腎消

腎消,熱在下也,大補陰丸。(方見火證。)腎虛,六味地黃丸。(方見勞瘵。)腎消小便白如膏,清心蓮子飲。大便秘結,大承氣湯。(方見痢疾。)

清心蓮子飲

黃耆(一兩),石蓮肉(一兩),白茯苓(一兩),人參(一兩),甘草(炙,五錢),地骨皮(五錢),麥門冬(半兩),車前子(五錢),黃芩(五錢)

每服五錢,水煎服。

白話文:

【歌訣現代譯】消渴症狀的產生,主要源於體內燥熱過剩,進食後容易消化吸收。若是腎消,會出現尿液渾濁及身體消瘦的情況,而消渴症則表現為頻繁排尿且喝水量增多。

【理論現代譯】根據自然界規律,腎臟主管水液代謝。膀胱作為儲存津液的器官,可以幫助腎臟運行水液,滋潤肺臟。從頭部到腹部,所有臟腑器官都處於腎臟所主管的真水之中,如同整個世界被水包圍一樣。經典指出,水的根源在腎臟,最終在肺臟發揮作用。然而,只要真水不耗盡,怎麼會有口渴的問題呢?人之所以會患上消渴,往往是由於過度飲酒、沉溺於性生活,或是偏愛辛辣食物,甚至誤用含有金屬成分的藥物,導致體內火氣上升,臟腑熱度升高,津液乾涸,進而引發三消症狀。當熱氣向上蒸騰,影響心臟,就會感到口渴並大量飲水,小便頻繁且量多,稱之為消渴。

當熱氣聚集在中焦,影響脾胃,潛藏的陽氣蒸發胃中的食物,使人易餓,儘管食慾旺盛但身體卻變得消瘦,不太口渴,但排便次數增多,稱之為消中。若熱氣影響下焦,對腎臟造成傷害,會導致腿腳細弱,骨骼關節疼痛,精氣耗盡,骨髓枯竭,為了自我救濟而大量飲水,但喝下的水很快就隨尿液排出,尿液濃稠如膏狀,稱之為腎消。高明的治療方法是補充腎臟真陰的虧損,清除心臟火氣的燃燒,消除腸胃的燥熱,滋潤心臟的津液,讓體內循環暢通,津液得以再生,氣血流動順暢,那麼消渴的症狀自然就會消失。

【消渴】

消渴是因為上焦有熱,可以使用丹溪人乳膏或麥門冬飲子。

丹溪人乳膏的配方為:人乳一大杯,黃連半兩研成粉末,天花粉一兩研成粉末,藕汁一大碗,生地黃汁一大碗。將藕汁和生地黃汁製成膏狀,加入黃連、天花粉和少量薑汁,再拌入蜂蜜製成膏狀,服用時以少量白開水緩慢送下。

麥門冬飲子的配方為:知母、炙甘草、栝樓仁(去油)、五味子、人參、葛根、生地黃、茯神、麥門冬各一錢,竹葉十四片。用水煎煮兩杯,服用。

【消中】

消中是因為胃中有熱,可使用白虎湯或麥門冬飲子。如果出現便祕,可用調胃承氣湯。

【腎消】

腎消是因為下焦有熱,可使用大補陰丸。若腎虛,可用六味地黃丸。腎消且小便如膏狀,可用清心蓮子飲。若便祕嚴重,可用大承氣湯。

清心蓮子飲的配方為:黃耆、石蓮肉、白茯苓、人參各一兩,炙甘草五錢,地骨皮五錢,麥門冬半兩,車前子五錢,黃芩五錢。每次服用五錢,用水煎煮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