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中

《明醫指掌》~ 卷七 (4)

回本書目錄

卷七 (4)

1. 痿證五

【歌】諸痿多因肺熱生,故云痿獨取陽明。分明自是膏粱疾,勿認為風浪立名。

【論】夫痿有五:脈、筋、骨、肉、痿蹶是也。古方多以治風之藥通治痿,何其謬也。至丹溪始辨之,以風、痿二證另立篇目,源流不同,治法迥別,此開千古之弊也。丹溪云:《內經》謂諸痿起於肺熱。又謂治痿獨取陽明。蓋肺金體燥,居上而主氣,畏火者也。脾土主濕,居中央,主四肢,畏木者也。

火性炎上,若嗜欲無節,則水失所養,火寡於畏而侮所勝,肺得火邪而熱矣。木性則急,肺受熱邪則金失所養,木寡於畏而侮所勝,脾得木邪而傷矣。肺熱則不能管攝一身,脾傷則四肢不能為用,而諸痿作矣。故瀉火則肺金清而木不實,何傷脾之有?補腎水則心火降而肺金不虛,何肺熱之有?故陽明實則宗筋潤而能束骨,關節利矣,治痿之法,莫出於此。

然或有濕熱,或痰,或血虛,或氣虛,或死血,或食積,妨礙不得降者,比比皆然,當審而療之,尤當淡薄滋味焉。

【脈】痿因肺燥,脈多浮弱。寸口若沉,發汗則錯。足痛或軟,專審於尺,滑疾而緩,或沉而弱。

虛痿

大率虛與熱,氣血兩虛者,四物湯加參、耆、知母、黃柏。熱多加黃芩。只血虛,四物湯加黃柏、蒼朮,(方見血證。)或丹溪補陰丸。(方見火證。)氣虛者,四君子湯加黃柏、知母。(方見脾胃。)

食積

食積瘀血妨礙不得降者,四物湯對二陳湯加桃仁、紅花、黃柏、神麯。濕痰者,二陳湯加蒼、白朮、芩、柏、竹瀝、薑汁。食積者,二陳湯加蒼、柏、實、曲。(方見血證及痰證。)

濕熱

濕熱成痿,二妙散或健步丸。(二方俱見腰痛。)六、七月間濕熱成痿,清燥湯。

東垣清燥湯

黃耆(一錢半),蒼朮(一錢),白朮(五分),陳皮(五分),澤瀉(五分),人參(三分),白茯苓(五分),升麻(三分),麥門冬(二分),當歸身(二分),生地黃(二分),酒蘗(一分),柴胡(一分),黃連(一分),甘草(二分)

煎服。

白話文:

【歌】各種萎縮病多源自肺部熱度過高,因此古人說治療萎縮應主要針對胃經。這顯然是富裕生活所導致的疾病,切勿誤認為是由風邪引起而命名。

【論】萎縮症有五種類型:脈萎、筋萎、骨萎、肌萎和腳萎。古方多用治風藥物來全面治療萎縮,這是多麼荒謬。直到丹溪才開始區分,他把風邪和萎縮作為兩個不同的病症分別列為章節,指出他們的根源不同,治療方法也截然不同,這開創了千年的正確治療方式。丹溪說,《內經》認為所有萎縮都起源於肺熱。又認為治療萎縮應主要針對胃經。因為肺屬金,本質乾燥,處在上方主管氣,是怕火的。脾屬土,主管濕潤,位於中間,主管四肢,是怕木的。

火性向上,如果縱欲無度,則水失去滋養,火失去敬畏,進而欺凌被剋制的一方,肺受到火邪影響而變熱。木性急躁,肺受熱邪影響則金失去滋養,木失去敬畏,進而欺凌被剋制的一方,脾受到木邪影響而受損。肺熱則無法控制全身,脾傷則四肢無法正常運作,於是各種萎縮就產生了。所以,清火則肺金清潔,木不會過盛,脾怎麼會受傷呢?補充腎水則心火下降,肺金不會虛弱,肺怎麼會熱呢?所以,胃經實則宗筋潤滑且能束縛骨骼,關節靈活,治療萎縮的方法,不出於此。

然而,有的是濕熱,有的是痰,有的是血虛,有的是氣虛,有的是死血,有的是食物積累,這些都可能阻礙病情的好轉,這種情況比比皆是,應當詳細診斷並治療,尤其應當清淡飲食。

【脈】萎縮因為肺燥,脈象多為浮弱。如果寸口脈沉,則發汗就是錯誤的。腳痛或者軟弱,應當專門檢查尺脈,如果滑快而緩慢,或者沉而弱。

虛痿

大多數虛和熱,氣血兩虛的人,可以用四物湯加上人參、黃耆、知母、黃柏。熱多可以加黃芩。只有血虛,可用四物湯加上黃柏、蒼朮,或者用丹溪補陰丸。氣虛的人,可用四君子湯加上黃柏、知母。

食積

食物積累和瘀血妨礙病情好轉的人,可用四物湯對二陳湯加上桃仁、紅花、黃柏、神麯。濕痰的人,可用二陳湯加上蒼朮、白朮、黃芩、黃柏、竹瀝、薑汁。食物積累的人,可用二陳湯加上蒼朮、黃柏、實、麯。

濕熱

濕熱造成的萎縮,可用二妙散或健步丸。六月、七月間濕熱造成的萎縮,可用清燥湯。

東垣清燥湯

黃耆(一錢半),蒼朮(一錢),白朮(五分),陳皮(五分),澤瀉(五分),人參(三分),白茯苓(五分),升麻(三分),麥門冬(二分),當歸身(二分),生地黃(二分),酒蘗(一分),柴胡(一分),黃連(一分),甘草(二分)

煎煮服用。

2. 痹證六

【歌】風濕寒邪相雜至,襲人經絡因成痹。寒者痛而風者行,濕為重著不移處。或中皮脈肌骨筋,內舍心肝脾腎肺。筋攣不仁類乎風,局方風痹同論治。因襲既久未能明,近代明師始分異。內經風痹各有條,諸痹所因出陳氏。

【論】《內經》云:風、濕、寒三氣雜至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又云:以冬遇此為骨痹,以春遇此為筋痹,以夏遇此為脈痹,以至陰遇此為肌痹,以秋遇此為皮痹。久而不已,內舍於合,故骨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腎。筋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肝。

脈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肌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脾。皮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肺。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邪氣也。又云:淫氣喘息,痹聚在肺。淫氣憂思,痹聚在心。淫氣遺溺,痹聚在腎。淫氣乏渴,痹聚在肝。淫氣肌絕,痹聚在脾。

故風氣勝者易已,留連於筋骨間者病久,其留皮膚間易已,入臟者死。若此者,可以見其淺深之受證也。然五臟痹各有形狀之不同,淺深之各異,善治者,審其所因,辨其所形,真知其在皮膚、血脈、筋骨、臟腑淺深之分而調之,斯無危痼之患矣。若一概混作風治而用風燥熱藥,謬矣!

【脈】風濕寒氣,合而為痹。浮澀而緊,三脈乃備。

五痹名狀

肺痹者,煩滿喘嘔。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嗌乾而嘔,善噫,厥氣上則恐。肝痹,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腎痹,善脹,尻以代踵,脊以當頭。脾痹,四肢怠惰,發咳嘔汁,上為大塞,五痹湯主之。(方見後風痹。)

風痹

脈尺、寸俱浮微,身體不仁,血氣凝聚,手足拘攣者,風痹也,防風湯。風、寒、濕氣客留於脾,手足緩弱,頑痹不仁,三痹湯、五痹湯。

防風湯

治風痹、血痹。

防風(一錢半),當歸(一錢),赤茯苓(八分),秦艽(八分),赤芍藥(八分),黃芩(八分),獨活(八分),桂心(五分),杏仁(十四粒),甘草(五分)

姜水煎服。

三痹湯

治風、寒、濕痹。

川續斷(錢半),杜仲(姜炒,錢半),防風(錢半,去蘆),桂心(錢半),細辛(錢半),人參(錢半,去蘆),白茯苓(錢半),當歸(酒浸,錢半),甘草(錢半),白芍藥(錢半),生地黃(一錢),秦艽(一錢,去蘆),川芎(一錢),獨活(一錢,去蘆),牛膝(酒浸,去蘆,一錢),黃耆(一錢)

每服七錢,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五痹湯

治五臟痹。

羌活(一兩,去蘆),白朮(一兩),片子薑黃(去土,一兩),防己(一兩),甘草(炙,半兩)

每服四錢,姜三片,水煎,服。

白話文:

歌訣

風、濕、寒這些邪氣混合在一起,侵襲人體的經絡,就會形成痹證。寒邪引起的痹痛會比較劇烈,風邪引起的痹痛會到處遊走,濕邪引起的痹痛則會使人感覺沉重,而且固定在某個部位不會移動。這些邪氣可能會侵犯皮膚、脈絡、肌肉、骨骼、筋腱等,也可能侵入內臟,像是心、肝、脾、腎、肺。筋脈攣縮、感覺麻木,類似風邪引起的痹證,可以用跟風痹相同的治療方法。因為痹證形成時間久了,不容易分辨,近代的名醫才開始區分不同的類型。《內經》中針對風痹有詳細的描述,各種痹證的原因,最早是陳氏提出的。

論述

《內經》說,風、濕、寒三種邪氣混合在一起就會形成痹證。其中,風邪比較強盛的叫做行痹,寒邪比較強盛的叫做痛痹,濕邪比較強盛的叫做著痹。又說,在冬天遇到這些邪氣容易變成骨痹,在春天遇到容易變成筋痹,在夏天遇到容易變成脈痹,在長夏時節遇到容易變成肌痹,在秋天遇到容易變成皮痹。痹證如果時間久了沒有好,邪氣就會進一步侵入內臟。例如,骨痹久了沒有好,又受到邪氣侵襲,邪氣就會跑到腎臟;筋痹久了沒有好,又受到邪氣侵襲,邪氣就會跑到肝臟。脈痹久了沒有好,又受到邪氣侵襲,邪氣就會跑到心臟;肌痹久了沒有好,又受到邪氣侵襲,邪氣就會跑到脾臟;皮痹久了沒有好,又受到邪氣侵襲,邪氣就會跑到肺臟。所謂的痹證,就是受到風、寒、濕邪氣侵犯的時機不同,而出現不同的情況。另外,《內經》又說,過度喘息,痹證容易出現在肺部;過度憂愁思慮,痹證容易出現在心臟;過度頻尿,痹證容易出現在腎臟;過度口渴,痹證容易出現在肝臟;過度肌肉無力,痹證容易出現在脾臟。

所以,風邪引起的痹證比較容易好,而如果邪氣停留在筋骨之間就會比較難好,停留在皮膚之間比較容易好,侵入內臟就危險了。這樣就能看出痹證侵犯的程度深淺。不過,五臟痹證各自有不同的症狀,侵犯的程度也有深淺之別。善於治療的醫生,會仔細分析病因,分辨症狀,真正了解痹證是在皮膚、脈絡、筋骨還是臟腑,然後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治療,這樣就不會有難以治癒的疾病了。如果把所有的痹證都當作風邪來治療,使用一些燥熱的藥物,那就錯了!

脈象

風、濕、寒三種邪氣合在一起,就會形成痹證。脈象會呈現浮、澀、緊的狀態,這三種脈象都有可能出現。

五痹的症狀

肺痹的症狀是胸悶、喘氣、想吐。心痹的症狀是脈搏不通暢,心煩時胸口會有悸動的感覺,呼吸困難、喉嚨乾燥、想吐、打嗝、感覺氣往上衝時會覺得害怕。肝痹的症狀是晚上睡覺容易驚醒、容易口渴、小便次數多、覺得胸部被東西頂著一樣。腎痹的症狀是身體容易腫脹、屁股代替腳跟行走、背部當作頭部彎曲。脾痹的症狀是四肢無力、咳嗽嘔吐、胸悶,可以用五痹湯來治療(藥方在後面的風痹篇)。

風痹

風痹的脈象是寸脈和尺脈都呈現浮脈且微弱,身體麻木,氣血凝滯,手腳無法伸展。可以用防風湯來治療。如果風、寒、濕邪停留在脾臟,導致手腳無力、麻木,可以用三痹湯或五痹湯來治療。

防風湯

治療風痹、血痹。

藥材:防風(1.5錢)、當歸(1錢)、赤茯苓(8分)、秦艽(8分)、赤芍藥(8分)、黃芩(8分)、獨活(8分)、桂心(5分)、杏仁(14粒)、甘草(5分)。

用法:用薑水煎服。

三痹湯

治療風、寒、濕痹。

藥材:川續斷(1.5錢)、杜仲(薑炒1.5錢)、防風(去蘆1.5錢)、桂心(1.5錢)、細辛(1.5錢)、人參(去蘆1.5錢)、白茯苓(1.5錢)、當歸(酒浸1.5錢)、甘草(1.5錢)、白芍藥(1.5錢)、生地黃(1錢)、秦艽(去蘆1錢)、川芎(1錢)、獨活(去蘆1錢)、牛膝(酒浸去蘆1錢)、黃耆(1錢)。

用法:每次服用七錢,加薑三片、紅棗兩枚,用水煎服。

五痹湯

治療五臟痹。

藥材:羌活(去蘆1兩)、白朮(1兩)、片子薑黃(去土1兩)、防己(1兩)、甘草(炙半兩)。

用法:每次服用四錢,加薑三片,用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