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指掌》~ 卷六 (18)
卷六 (18)
1. 腳氣證九
【歌】腳氣多因清濕致,風寒暑挾須分異。浮弦之脈挾於風,濡從濕兮數從暑。挾於寒者脈必遲,得病必從足上起。頭痛身熱肢節疼,人皆誤作傷寒治。但看足膝多不仁,或軟或腫或疼痹。嘔逆便秘體轉筋,胸膈痞滿心中悸。此病根從濕上來,治濕當分南北地。
【論】夫腳氣,始受於濕,復挾風、寒、暑熱之邪而成。故先起於腿足,必腳屈弱而舉體轉筋,肢節疼而足胻腫,小腹不仁,心中悸動,胸滿便澀。但發熱頭痛身疼之候,絕似傷寒,人多誤治,故仲景以腳氣為類傷寒證,另立篇目以別之。丹溪云:腳氣多從於濕,而有濕熱、濕寒、風濕之別,食積流注之因。
羅謙甫云:南北腳氣,受病不同,南方地土卑濕,清濕襲虛而病起於下,此南方腳氣從外受也。北方地高陵居無濕,其俗飲潼乳酒面,以飲多快食為能,或奉養太過,亦滋其濕,水性潤下,氣不能拘,故下注於足,而成腫痛,此北方腳氣之從內受也。學者當推究所因而治之。
謹按:前證乃腎火挾濕見於皮肉,紅腫如雲痕,或隱見紅色,按之熱且痛是也。紅腫自足起,漸行至股,其勢必上升,升至心者不治,急宜治之,勿令上升為妙。
【脈】腳氣之脈,其狀有四:浮弦為風,濡弱濕氣,遲澀因寒,洪數熱鬱。風寒熱溫,熱下寒熨。
濕
濕勝者,足重痛,或脛腫,防己飲或除濕丹。濕勝心下痞滿,開結導飲丸。(二方俱見前濕證。)
防己飲
治濕腳氣神效。
白朮(一錢,炒),木通(八分),防己(八分),檳榔(八分),川芎(八分),甘草梢(七分),犀角(一錢),蒼朮(炒,一錢),黃柏(酒炒,一錢),生地黃(酒炒,一錢)
水煎熱服。
挾寒
挾寒濕者,六物附子湯、五積散、(方見中寒。)健步丸。(方見腰痛。)
六物附子湯
附子(四錢),肉桂(四錢),防己(四錢),白朮(炒,三錢),茯苓(三錢),甘草(炙,二錢)
每半兩,姜煎服。
挾熱
挾濕熱者,走痛,當歸拈痛湯。濕熱甚,大便不通,大黃左經湯或羌活導滯湯。
當歸拈痛湯
當歸(酒洗,一錢),白朮(炒,一錢),蒼朮(米泔浸,曬乾,炒,一錢),黃芩(酒炒,一錢),羌活(一錢二分),防風(去蘆,一錢),澤瀉(去毛,八分),豬苓(八分),茵陳(一錢),乾葛(一錢),苦參(一錢),人參(六分),知母(六分),升麻(一錢),甘草(六分)
上銼,作一帖,水二鍾,煎八分,空心熱服。
大黃左經湯
細辛(八分),茯苓(七分,去皮),羌活(一錢,去蘆),大黃(煨,二錢),甘草(炙,六分),前胡(七分),枳殼(炒,七分),厚朴(姜炒,八分),黃芩(炒,一錢),杏仁(十四粒,去皮、尖)
白話文:
腳氣病的成因多半是濕氣引起的,但還需區分是否夾雜了風、寒、暑等其他邪氣。
脈象浮而弦的,多半是夾雜了風邪;脈象濡弱的,多半是濕邪所致;脈象數快的,多半是夾雜了暑熱。若是夾雜寒邪,脈象就會遲緩。腳氣病通常從腳部開始發作,會出現頭痛、發熱、身體關節疼痛等症狀,這些症狀常被人誤認為是傷寒。仔細觀察,會發現患者的腳和膝蓋感覺遲鈍,可能出現發軟、腫脹或疼痛麻木等情況。還可能伴隨噁心嘔吐、便秘、肌肉抽筋、胸悶腹脹、心悸等症狀。
這種疾病的根源多是濕氣,治療時要根據南北地區的差異來區分。
腳氣病最初是受濕邪侵襲,之後又夾雜了風、寒、暑熱等邪氣。所以,最先發病於腿腳,會出現腳部彎曲無力、全身抽筋、關節疼痛、腿腳腫脹、小腹麻木、心悸、胸悶、大便不暢等症狀。因為它有發熱、頭痛、身體疼痛等表現,與傷寒非常相似,很多人會誤診誤治。因此,張仲景將腳氣病歸類為類似傷寒的疾病,並單獨列出一篇來區別它。朱丹溪認為腳氣病多由濕氣引起,但有濕熱、濕寒、風濕、飲食積滯等不同的原因。
羅謙甫認為,南北方的腳氣病病因不同。南方地勢低窪潮濕,清濕之氣容易侵襲虛弱的身體,使疾病從下肢開始,屬於外感濕邪引起的。北方地勢高,乾燥少濕,當地人習慣飲用乳酒、吃麵食,以多飲多食為樂,或因奉養過度,也容易產生濕氣。濕氣屬水,有向下流的特性,所以會下注於足部,導致腫脹疼痛,屬於內生濕邪引起的。學醫的人應該仔細推究病因,再對症下藥。
還有一種情況,是腎火夾帶濕氣,表現在皮膚肌肉上,會出現紅色腫脹,像雲彩一樣,有時會隱約看到紅色,按壓時會發熱疼痛。這種紅腫從腳部開始,逐漸向上蔓延到大腿,而且有向上發展的趨勢。如果蔓延到心臟,就會很危險,需要立即治療,避免它向上發展。
腳氣病的脈象,主要有四種表現:浮而弦的脈象表示有風邪;濡弱的脈象表示有濕氣;遲澀的脈象表示有寒邪;洪數的脈象表示有熱鬱。針對風、寒、熱等不同情況,應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熱證宜用寒涼藥,寒證宜用溫熱藥。
濕氣盛的表現是腳部沉重疼痛,或小腿腫脹,可以選用防己飲或除濕丹來治療。如果濕氣導致胸悶腹脹,可以選用開結導飲丸。
防己飲:
具有治療濕氣腳氣的功效。藥材包括白朮(炒)、木通、防己、檳榔、川芎、甘草梢、犀角、蒼朮(炒)、黃柏(酒炒)、生地黃(酒炒)。用水煎煮後溫服。
如果腳氣病夾雜寒濕,可以使用六物附子湯、五積散或健步丸。
六物附子湯:
藥材包括附子、肉桂、防己、白朮(炒)、茯苓、甘草(炙)。每半兩,用薑煎煮後服用。
如果腳氣病夾雜濕熱,會出現遊走性疼痛,可以使用當歸拈痛湯。如果濕熱嚴重,大便不通暢,可以使用大黃左經湯或羌活導滯湯。
當歸拈痛湯:
藥材包括當歸(酒洗)、白朮(炒)、蒼朮(米泔浸後曬乾炒)、黃芩(酒炒)、羌活、防風、澤瀉、豬苓、茵陳、乾葛、苦參、人參、知母、升麻、甘草。將藥材切碎,用水煎煮後溫服。
大黃左經湯:
藥材包括細辛、茯苓(去皮)、羌活(去蘆)、大黃(煨)、甘草(炙)、前胡、枳殼(炒)、厚朴(姜炒)、黃芩(炒)、杏仁(去皮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