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指掌》~ 卷六 (16)
卷六 (16)
1. 疝證八
枸杞子丸
枸杞子(四兩),南星(二兩),半夏(二兩),黃柏(酒炒,三兩),蒼朮(鹽炒,三兩),山楂(二兩,去核),白芷(二兩),神麯(炒,二兩),滑石(炒,三兩),昆布(四兩),吳茱萸(四兩)
末之,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七十丸,空心鹽湯下。
食積,濕痰,死血
食積與死血成痛疝,梔子、桃仁、山楂、枳實、茱萸、薑汁,順流水煎,或加香附、茴香。痰飲流下,壅滯囊中作疝,蒼朮、山梔、海石、南星、山楂、橘核、青皮,姜煎服。濕盛小便澀,五苓散加楝實。(方見脾胃。)濕痰熱疝,橘核散。
橘核散
濕熱寒鬱作疝。
橘核(一兩),桃仁(五錢),梔子(三錢),吳茱萸(一兩),茴香(一兩)
每服七錢,水二盞,煎熱服。
濕熱疝
素有濕熱人,或涉水受寒,坐臥濕地,外受寒氣所來,其痛甚而暴者,古方以烏頭、梔子等分作湯、丸最效。濕熱疝痛小便不通者,葵子湯、消疝散選用。
濟生葵子湯
赤茯苓(一兩),豬苓(一兩),葵子(一兩),枳實(炒,五錢),瞿麥(五錢),木通(五錢),黃芩(五錢),車前子(一兩),滑石(一兩,研),甘草(五錢)
每五錢,姜煎服。
消疝散
治濕熱疝痛。
蒼朮(炒,半兩),木通(半兩),黃柏(半兩,炒),青皮(炒,半兩),厚朴(炒,三錢)
末之,每二錢,陳皮泡湯下。
虛疝
諸疝挾虛者,其脈沉弦滑大,參、術為君,佐以疏導,如:枳實、青皮、山楂、川楝子,橘核。按之不定屬虛,桂枝、炒山梔、烏頭,末之,糊丸服,或橘核散加蒼朮。(方見前。)虛而挾熱疝,梔子飲。
梔子飲
虛而挾熱疝。
山梔(炒,半兩),桃仁(炒,半兩),枳殼(炒,半兩),山楂(半兩)
薑汁同順流水煎服。
一方加吳茱萸。
七疝之形狀
寒疝者,囊冷結硬如石,陰莖不舉,或控睪丸痛。得於坐臥濕地、涉水,以濕劑下之。
水疝者,囊腫如水晶,陰汗癢,搔出黃水,或小腹按之作水聲。得於醉酒行房,汗出遇風,寒濕結於囊中,以逐水之劑下之。
筋疝者,陰莖腫脹,或潰、或膿、或痛,而裡急筋縮,或莖中痛,痛極則癢,或挺然不收,白物如精隨溺出。得於房中邪術所使而成,宜降心火之劑下之。
血疝者,其狀如黃瓜,在小腹兩旁橫骨兩端,俗名便癰。得之重感春、夏大燠,勞於使內,其氣流溢,滲入脬囊,結為癰腫,以和血藥下之。
氣疝者,上連腎區,下及陰囊。或號哭、忿怒,氣鬱而脹,以散氣藥下之。
狐疝者,狀如瓦,臥則入腹,行則出,上下無定,如狐之惑也,故名之。以逐氣流經之劑下之。
㿗疝者,陰囊腫大如升斗,不癢不痛。以受濕氣之所生,宜去濕之劑下之。
白話文:
疝證八
枸杞子丸
配方:枸杞子四兩、南星二兩、半夏二兩、酒炒黃柏三兩、鹽炒蒼朮三兩、去核山楂二兩、白芷二兩、炒神麴二兩、炒滑石三兩、昆布四兩、吳茱萸四兩。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酒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
用法:每次服用七十丸,空腹用鹽湯送服。
適用症狀:食積、濕痰、死血。
食積和死血導致疝痛者,可用梔子、桃仁、山楂、枳實、茱萸、薑汁,順著水流煎煮服用,或加香附、茴香。痰飲流下阻塞於陰囊而致疝痛者,用蒼朮、山梔、海石、南星、山楂、橘核、青皮,薑汁煎服。濕盛導致小便澀滯者,可用五苓散加楝實。(處方詳見脾胃部分)。濕痰熱盛導致疝痛者,用橘核散。
橘核散
適用症狀:濕熱寒鬱導致疝痛。
配方:橘核一兩、桃仁五錢、梔子三錢、吳茱萸一兩、茴香一兩。
用法:每次服用七錢,水煎服。
濕熱疝
素體濕熱者,或涉水受寒、久坐濕地,或受寒邪入侵,疝痛劇烈且突然發作,古方常用烏頭、梔子等分量製成湯劑或丸藥,療效最佳。濕熱疝痛伴隨小便不通者,可用葵子湯或消疝散。
濟生葵子湯
配方:赤茯苓一兩、豬苓一兩、葵子一兩、炒枳實五錢、瞿麥五錢、木通五錢、黃芩五錢、車前子一兩、研磨滑石一兩、甘草五錢。
用法:每次五錢,薑汁煎服。
消疝散
適用症狀:治療濕熱疝痛。
配方:炒蒼朮半兩、木通半兩、炒黃柏半兩、炒青皮半兩、炒厚朴三錢。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
用法:每次二錢,用陳皮泡水送服。
虛疝
各種疝氣合併虛證者,脈象沉弦滑大,可用人參、蒼朮為主藥,佐以疏導藥物,如枳實、青皮、山楂、川楝子、橘核。按壓腹部感覺不穩定者屬於虛證,可用桂枝、炒山梔、烏頭研磨成粉末,用藥糊做成丸藥服用,或在橘核散中加蒼朮。(處方詳見前文)。虛證合併熱證的疝痛,可用梔子飲。
梔子飲
適用症狀:虛證合併熱證的疝痛。
配方:炒山梔半兩、炒桃仁半兩、炒枳殼半兩、山楂半兩。
用法:用薑汁同順流水煎服。
另有一方加吳茱萸。
七種疝氣的症狀
寒疝:陰囊冰冷堅硬如石,陰莖不能勃起,或睪丸疼痛。多因久坐濕地、涉水所致,需用濕熱藥物治療。
水疝:陰囊腫脹如水晶,陰部潮濕瘙癢,搔抓後流出黃水,或按壓小腹有水聲。多因醉酒房事、汗出受風,寒濕凝結於陰囊所致,需用利水藥物治療。
筋疝:陰莖腫脹,可能潰瘍、化膿或疼痛,伴隨裡急後重,或陰莖疼痛,疼痛劇烈時伴隨瘙癢,或陰莖勃起不能消退,並伴隨白色分泌物隨小便排出。多因房事不潔所致,需用清心瀉火藥物治療。
血疝:形狀如黃瓜,位於小腹兩側橫骨兩端,俗稱便癰。多因春夏酷暑,勞累過度,氣血運行不暢,滲入膀胱和陰囊,形成腫塊所致,需用活血藥物治療。
氣疝:疼痛向上連及腎區,向下達陰囊。多因哭泣、憤怒,氣機鬱滯而致,需用理氣藥物治療。
狐疝:形狀如瓦片,臥下時回縮腹內,行走時突出,位置不定,像狐狸一樣狡猾,故名。需用疏通氣血藥物治療。
㿗疝:陰囊腫大如米斗,不痛不癢。多因受濕邪所致,需用除濕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