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五 (1)
卷五 (1)
1. 治風之劑
辛(各一錢) 防風(半錢) 白芷(一錢) 薄荷(二錢) 甘草(二錢)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煎入薑棗服小續命湯(一名寬筋湯)治小兒吐瀉之後因虛生風瘛瘲神昏涎盛不利
麻黃(去節半兩) 防風(一分半) 芍藥 附子 人參 川芎 白朮 防己(各一兩) 黃芩(一分) 桂枝 甘草(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三歲一錢,水煎入薑棗,有汗者去麻黃。
錢氏大青膏治小兒熱盛生風,欲為驚搐,血氣未實,不能勝邪,故發搐也。大小便依度,口中氣熱,當發之。
天麻末(一錢) 白附子(一錢半) 蠍梢(半錢) 硃砂(一字) 麝(一字) 烏蛇肉(酒浸焙乾半錢) 青黛(一錢) 天竺黃(一字)
上同為末,生蜜和成膏,每服半皂子大,月中兒粳米大。
天麻防風丸(見後)
按以上三方,風自內因者宜此,汗之可見。里之表證與外因不同,矧有驚風痰熱食熱等類者,臨證並宜選擇。
驅風膏
瀉青丸加辰砂蠍尾
按此表裡藥也。
浴體法
天麻末(二錢) 蠍尾 硃砂(各半錢) 烏蛇肉(酒浸為末) 白礬(各三錢) 麝(一字) 青黛(三錢)
上同研勻,每三錢水煎入桃枝一握並葉五七枝,溫洗之,勿浴背。
塗囟法
麝(一字) 蠍尾(半錢) 薄荷葉(半錢) 蜈蚣末 牛黃末 青黛末(各一字)
上研勻,熟棗肉劑為膏,新綿上塗勻,貼囟上,四方可出一指許,火上灸手,頻熨百日裡外兒用此法。
謹按世俗周歲上下小兒諸風搐證,用浴體掐洗法,得汗立效,殊勝火灸,蓋艾有誤加於風熱陽癇也,慎之。
局方敗毒散治小兒傷風身熱鼻塞
(方見熱門)
拔萃防風蒼朮湯治小兒邪熱在表,惡風風寒所傷
防風(半兩) 蒼朮 石膏(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川芎 黃芩(各二錢半)
上為粗末,每二錢入姜薄荷葉煎。
升麻黃芩湯治小兒中風身熱頭項強,自汗表不和也
升麻 葛根 黃芩 芍藥(各五錢半) 甘草(二錢半)
上㕮咀,每二錢水煎。
按此二方陽明經藥也。
大羌活湯治風熱
(方見寒門)
錢氏塌氣丸治脾風腹脹
胡椒(一兩) 蠍尾(半兩)
上糊丸粟米大,每五七丸至一二十丸。
按此宣風補脾藥也。
羌活膏
(見後驚劑)
全嬰方加減惺惺散治小兒傷風風熱及傷寒鼻塞發熱驚悸頭痛咳嗽,時行風熱
蒼朮 川芎 細辛(各一錢) 防風(半錢) 白芷(一錢) 薄荷(二錢) 甘草(二錢)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煎入薑棗服。
白話文:
[治療風症的藥方]
藥方一:將辛夷、白芷各一錢,防風半錢,薄荷二錢,甘草二錢混合製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煎煮,加入薑和棗一同服用。這是小續命湯,又名寬筋湯,用來治療兒童在嘔吐或腹瀉後,因體虛而引發的風症,如痙攣、神智昏迷和口吐大量泡沫。
藥方二:將去節的麻黃半兩、防風一分半,芍藥、附子、人參、川芎、白朮、防己各一兩,黃芩一分,桂枝、甘草各半兩混合製成粗末。三歲兒童每次服用一錢,用水煎煮,加入薑和棗。如果有汗,則去除麻黃。
錢氏大青膏:適用於兒童因熱度過高而引發風症,可能導致抽搐。由於血液和氣力尚未充足,無法抵禦邪氣,因而抽搐。如果大小便正常,口氣熱,預示可能會發作。
藥方三:將天麻、白附子各一錢,蠍梢半錢,硃砂、麝香各微量,烏蛇肉(需先酒浸泡再烘乾)半錢,青黛一錢,天竺黃微量混合製成末,再用蜂蜜和成膏狀。每次服用量視年齡調整,嬰兒每次使用量約為米粒大小。
天麻防風丸的配方將在後面介紹。
以上三個藥方,適合因體內因素產生的風症,透過出汗可以得到緩解。但要特別注意,體內的風症與由外界因素引起的風症不同,尤其是對於驚風、痰熱、食熱等情況,醫生在診斷時應進行適當的選擇。
驅風膏:在瀉青丸的基礎上添加辰砂和蠍尾。
此方適用於表裡同治的情況。
浴體法:將天麻、蠍尾、硃砂各半錢,烏蛇肉(酒浸泡製成末)、白礬各三錢,麝香微量,青黛三錢混合研磨均勻。每次取三錢,用水煎煮,加入一把桃枝和五六枝桃葉,溫暖後清洗身體,但避免沐浴背部。
塗囟法:將麝香微量,蠍尾半錢,薄荷葉半錢,蜈蚣末、牛黃末、青黛末各微量混合研磨均勻,用熟棗肉和成膏狀,塗抹在新的棉布上,敷在囟門上,四周可延伸約一個手指的長度,然後在火上溫熱手,頻繁地搓揉,對於不同年齡的兒童都適用。
根據經驗,對於周歲左右的兒童,各種風症和抽搐症狀,使用浴體和掐洗的方法,一旦出汗即刻見效,遠優於使用火灸,因為火灸可能在風熱和陽癇情況下產生誤導,必須小心。
局方敗毒散:適用於兒童因風邪導致的身體發熱和鼻塞。
拔萃防風蒼朮湯:適用於兒童因邪熱在表層,受到風寒影響而感到寒冷。
升麻黃芩湯:適用於兒童中風後身體發熱、頭頸部僵硬、自汗,以及表面不協調的症狀。
大羌活湯:適用於風熱情況。(詳細配方請參考寒門部分)
錢氏塌氣丸:適用於脾風引起的腹部脹大。
羌活膏:將在後面的驚嚇藥方中介紹。
全嬰方加減惺惺散:適用於兒童因風邪導致的風熱、傷寒、鼻塞、發熱、驚悸、頭痛和咳嗽,以及流行的風熱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