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八 (1)
卷之十八 (1)
1. 滋血湯
治婦人血風,血熱血虛,經候澀滯,經脈不通,四肢麻木,肌體渾身疼痛倦怠,將成勞瘵。
馬鞭草(取穗),荊芥穗(各四兩),桂心,當歸,枳殼(湯浸麩炒),赤芍藥,川芎(各二兩),牡丹皮(一兩)
上粗為末。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烏梅一枚,煎七分,去滓,空心服。
白話文:
這份處方是用於治療婦女因血液循環問題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包括血液過熱或貧血、月經不順、經血排泄困難、經絡阻塞,以及由此引起的四肢無力、全身疼痛和疲憊不堪,甚至有轉為慢性消耗性疾病的趨勢。
配方成分包括:馬鞭草穗、荊芥穗(各約180公克)、肉桂粉、當歸、炒過的枳實(先用水浸泡再用小麥粉炒)、赤芍、川芎(各約90公克)、牡丹皮(約45公克)。
將上述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時取大約16公克,加約240毫升的水,加入一顆烏梅,煮沸後再煮至剩下約168毫升,濾掉藥渣,在空腹時服用。
2. 抵當湯
治婦人經水不利。
水蛭(銼炒),虻蟲(去翅足各炒,三十個),桃仁(三十七個,炒去皮尖),大黃(蒸,三錢三字)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溫服;血未利,更服。亦治男子有瘀血,膀胱痛。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婦女月經不順的問題。
所需藥材有:水蛭(磨碎後炒過)、虻蟲(去除翅膀和腳後各別炒過,數量為三十隻)、桃仁(數量為三十七顆,炒過並去掉外皮和尖端)、大黃(蒸過,份量為三錢三分)。
以上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盞半煎煮至剩下七分,濾掉渣滓後溫熱服用;如果血液排出仍不順暢,可再服用。此方也適用於有瘀血問題、膀胱疼痛的男性。
3. 萬病丸
治室女月經不通,臍下堅結,大如杯升,發熱往來,下痢羸瘦,此為血瘕;若生肉癥,不可為也。(血瘕一作氣瘕,此即石瘕證也。)
乾漆(杵細,炒令火煙出菸頭青白一時久),牛膝(酒浸一宿,各一兩六錢),生地黃(四兩八錢,取汁)
上以地黃汁入,下二味為末,慢火熬,俟可丸即丸,如梧子大。空心米飲或溫酒下二丸,日再。勿妄加,病去止藥。婦人氣血虛,經不行,若服破血行經藥,是殺之也。謹之!
白話文:
這款藥丸適用於治療未嫁女子月經不來,肚臍下方有硬塊,大小像杯子一樣,且伴有發燒、寒熱交錯、下痢、身體消瘦等症狀,這些都是因為血液凝結形成的腫塊所致;但如果是肉瘤,則無法用此方法治療。
所需材料包括:乾漆(搗碎後炒至冒煙,煙色轉為青白色),牛膝(用酒浸泡一夜),和生地黃(榨汁)。將地黃汁與乾漆和牛膝混合成粉末,在慢火下熬煮,待可以搓成丸狀時,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在空腹時,可以用米湯或溫酒送服兩粒,每日兩次。切勿隨意增加劑量,一旦病情好轉,應停止服藥。女性如果氣血不足導致月經不來,如果服用破血行經的藥物,可能會帶來更大的傷害,請務必小心。
4. 礬石兌丸
治婦人經水閉,不利,臟堅癖不止,中有乾血,下白物。
礬石(三分,燒),杏仁(一分,去皮尖,炒)
上研杏仁細,入礬灰,加少蜜丸,如棗大。綿裹,納陰中;未知再作。
白話文:
用於治療婦女月經不順,經血不通暢,腹部有硬塊且持續不消,身體內有舊瘀血,以及分泌白色物質的症狀。
所需藥材為礬石(需經過燒煉,用量為三分)和杏仁(需去除外皮及尖端,炒過,用量為一分)。
首先將杏仁研磨至極細,然後加入礬石灰,最後添加少量蜂蜜製成丸藥,大小約如棗子。使用時,以棉布包裹藥丸,置入陰道內;若未見效,可重複此過程。
5. 三稜煎
治婦人血癥血瘕,食積痰滯。
三稜,蓬朮(各四兩),青皮,半夏(湯洗,七次),麥糵(各三兩)
上用好醋六升煮乾,焙為末,醋糊丸,梧子大。醋湯下三四十丸;痰積,薑湯下。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婦女的血液凝結成塊、腹部有硬塊、飲食過量造成的積滯、以及痰濕滯留的問題。
所需藥材及其分量如下:三稜和蓬朮各160克,青皮和半夏各120克(其中半夏需用水洗七次),麥芽120克。
將以上藥材用好的醋六公升煮至乾燥,然後烘培磨成粉末,再用醋和成丸狀,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四十粒,用醋湯送服;若因痰濕造成積滯,則用薑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