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六 (1)

1. 白蒺藜散

治腎臟風毒上攻,眼目赤腫,熱淚昏澀,胬肉攀睛。

白蒺藜(炒去角),防風,甘草(生),殭蠶(去絲觜,各一兩,直者),南星(一兩半,黑豆二合、青鹽半兩水煮透,取出焙秤,不用鹽豆),甘菊花(三兩,生)

上為末。每服二錢,煎甘草湯下,食後服。忌炙爆。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因腎臟風毒上升導致的眼睛紅腫,熱淚頻流,視線模糊,以及胬肉遮蔽視線的情況。

使用的藥材有:炒過並去除尖刺的白蒺藜,防風,生甘草,去掉絲和嘴部的殭蠶,這些藥材各取一兩;南星取一兩半,先用二合的黑豆和半兩的青鹽水煮透,取出後烘乾再稱重,最後不要用鹽和豆;生甘菊花則取三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時取兩錢,用煎好的甘草湯送服,飯後服用。需避免吃燒烤類食物。

2. 洗肝散

治肝熱,赤脈貫睛澀痛,衝風淚下。兼治熱血攻心。

白蒺藜(一兩半),防風,羌活(各半兩),馬牙硝(二兩),甘草(一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食後服。

白話文:

【洗肝散】

這帖藥方用來治療肝臟過熱的情況,症狀包括眼睛紅筋明顯、視物有阻礙且疼痛,以及遇風容易流淚。同時也能用來治療因體內熱氣影響心臟的問題。

藥材包含:白蒺藜(用量為一兩半)、防風、羌活(兩者各半兩)、馬牙硝(用量為二兩)、甘草(用量為一分)。

製作方法是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服用時,每次取兩錢的藥粉,用溫開水調和飲用,應在飯後服用。

3. 椒紅丸

明目,暖水臟,補虛方。久服駐顏,縮小便。

川椒(取紅,四兩),巴戟(去心),金鈴子(銼炒),茴香(炒),附子(炮去皮臍,各一兩)

上為末,山藥三兩為末,酒煮糊,搜為丸,梧子大。空心鹽湯下三五十丸。

白話文:

這是一種名為「椒紅丸」的古方,主要功效是明亮視力,溫暖腎臟,並能補充虛弱身體。長期服用可保持容顏不老,並有助於控制小便。

具體配方如下:取四川花椒的紅色部分四兩,巴戟去心一兩,金鈴子切片炒熟一兩,茴香炒過的一兩,以及炮製去皮去蒂的附子一兩。

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再加入同樣磨成粉的三兩山藥,用酒煮成糊狀,揉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應在空腹時,用含鹽的熱水吞服三十至五十粒。

4. 煮肝散

治眼赤。有耳癢證,則用四生散,入羊子肝煮。甚妙。

四生散,(方見癲風門)。每服四錢匕,鹽酒入羊子肝煮,空心溫服。羊子肝即羊肝上小片子者是。

白話文:

【煮肝散】

這帖藥方用來治療眼睛紅腫。如果同時伴有耳癢的症狀,則可以使用四生散,並搭配羊肝一起烹煮服用,效果非常顯著。

四生散的配方在癲風門中有詳細記載。每次服用約四錢的分量,與鹽和酒一同加入切片的羊肝中烹煮,於空腹時溫熱服用。這裡所說的羊子肝指的是羊肝上較小的部分。

5. 驅風散

治風毒上攻,眼腫癢澀,痛不可忍;或上下瞼眥赤爛,翳肉侵睛。

五倍子(一兩,去塵土),蔓荊子(一兩半,洗)

上為銼散。每服三錢,水二盞,銅石器內煎及一盞,澄清熱洗,留滓,二服再煎。

白話文:

[驅風散]

用於治療因風邪毒氣上攻導致的眼睛腫脹、癢痛難忍;或是上下眼皮紅腫破爛,有胬肉遮蔽眼睛視線。

所需藥材為:五倍子(約30克,需去除表面塵土),蔓荊子(約45克,需清洗乾淨)。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散狀。每次服用時取約9克,加入兩碗水,在銅或石製器皿中煎煮至剩下一碗水量,待湯汁澄清後趁熱洗眼,並保留藥渣,可再次煎煮使用兩次。

6. 立勝散

治風毒攻眼,及時眼隱澀,羞明腫痛。

黃連,黃柏,秦皮(去粗皮),甘草(等分)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棗一枚,燈芯七莖,煎數沸,去滓,以新羊毫筆蘸刷眼,候溫,即用手沃之。一法,不用黃柏、甘草,有黃芩、防風。

白話文:

[立勝散]

用於治療由風毒侵襲引起的眼部問題,包括眼睛不適、怕光、腫脹疼痛。

藥方成分:黃連,黃柏,秦皮(去除粗糙外皮部分),甘草(以上藥材份量相等)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和成散劑。每次服用時取四錢的藥散,加入一碗水,再放入一顆棗子和七根燈芯,煮至水沸騰幾次後,濾掉殘渣。然後使用新的羊毫筆沾取藥汁輕輕刷在眼睛上,等到藥汁溫度適宜時,用手輕輕潑灑在眼睛上。另一種製法是,不使用黃柏和甘草,而改用黃芩和防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