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六 (1)

1. 癮疹證治

世醫論癮疹,無不謂是皮膚間風,然既分冷熱,冷熱即寒暑之證。又有因浴出湊風冷而得之者,豈非濕也。則知四氣備矣。《經》云: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心實熱則痛,虛寒則癢。又陽明主肌肉,屬胃與大腸,亦有冷熱分痛癢,不可不審。世人呼白者為婆膜,赤者為血風,名義混淆,當以理曉。內則察其臟腑虛實,外則分其寒暑風濕,隨證調之,無不愈。

白話文:

對於癢疹的治療,傳統醫學認為這是皮膚受到風邪所致,但既然有冷熱之分,這就代表了受寒或受熱的症狀。有些癢疹是因為沐浴後遇風受涼而產生,這顯然是濕氣造成的。由此可見,癢疹可能由四季的氣候因素造成。

古籍記載:各種疼痛、癢感和瘡病都與心臟有關。心臟如果實熱會引起疼痛,如果是虛寒就會感到癢。另外,陽明經脈主管肌肉,連結胃和大腸,這裡也會有冷熱不同導致的痛癢感,這一點不能忽視。

一般來說,人們稱白色的癢疹為婆膜,紅色的為血風,這種命名方式容易讓人混淆,應該根據病理去理解。治療時,應從內檢查臟腑的虛實狀況,從外辨別是受寒、受熱、風邪還是濕氣影響,再根據具體情況調理,大多數都能痊癒。

2. 加味羌活飲

治風寒暑濕,外搏肌膚,發為癮疹,憎寒發熱,遍身瘙癢,隨臟氣虛實,或赤或白,心迷悶亂,口苦咽乾。

羌活,前胡(各一兩),人參,桔梗,甘草(炙),枳殼(麩炒),川芎,天麻,茯苓(各半兩),蟬蛻(去頭足),薄荷(各三錢)

上為末。每服二大錢,水一盞,姜三片,煎七分,不以時服。

白話文:

[加味羌活飲]

用於治療因風、寒、暑、濕等外界因素影響肌膚,導致出現類似過敏反應的癢疹,以及怕冷發燒、全身劇烈搔癢。癢疹會根據體內臟腑氣血的虛實,呈現紅色或白色,同時可能伴有心神混亂、口苦喉嚨乾燥等症狀。

配方包含:羌活、前胡(各30克)、人參、桔梗、炙甘草、炒枳殼、川芎、天麻、茯苓(各15克)、去頭腳的蟬蛻、薄荷(各9克)。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約8克,用一杯水與三片薑一同煎煮至剩下約七分水量,不限定時間服用。

3. 加味烏荊丸

治癮疹上攻頭面,赤腫瘙癢,搔之皮便脫落作瘡,作癢或痛,淫液走注,有如蟲行。

川烏(湯洗浸三五次,去皮尖,焙乾秤),荊芥穗(各半斤),杜當歸(水浸三日,洗焙乾秤,一斤),薄荷(五兩)

上為細末,好醋煮米粉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茶清下。

白話文:

這是在說[加味烏荊丸]的製法與用途。主要用於治療一種皮膚病,這種病會使頭臉部出現紅腫和癢感,抓後皮膚會剝落形成傷口,伴有瘙癢或疼痛感,有分泌物流出,感覺就像有蟲在爬行。

所需藥材包括:炮製過的川烏(先用水浸泡三至五次,去掉外皮和尖端,再烘焙乾燥)、荊芥穗(各半斤)、杜當歸(需在水中浸泡三天,清洗後烘焙乾燥,共一斤)以及薄荷(五兩)。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後,使用用醋煮過的米粉做成糊狀,作為丸藥的基底,大小約梧桐子般。每次服用五十顆,可用溫酒或茶湯送服。

4. 曲術湯

治因浴出湊風冷,遍身癮疹,搔之隨手腫突,及眩暈嘔噦。

白朮(一兩),神麯(二兩,炒),甘草(一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一方,以土朱研炒,冷酒調下二錢;不飲,以茶調之。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因為洗浴後吹到冷風,導致全身出現紅疹,一抓就馬上變得腫脹,以及有頭暈、噁心的症狀。

使用材料如下:白朮(約30公克)、神麯(約60公克,炒過)、甘草(約3公克)。

將以上材料磨成粉末。每次服用約6公克,用米湯送服。另一種方法是,將藥材與土朱一起研磨炒過,用冷酒調和約6公克的藥粉服用;如果不喝酒,可以改用茶水來調和服用。

5. 敷藥

景天一斤,細搗,取汁敷上,熱炙手,摩之再三度瘥。

白話文:

拿一斤的景天草,細心地把它搗碎,然後用其汁液敷在患處,如果手因為藥汁而感到熱,就再反覆按摩幾次,症狀就會改善。

6. 胡臭漏腋證治

胡臭與漏腋,雖不害人性命,而害人身,奉親事居,乃至交遊,皆非所宜。修身之士,務為清潔者,或得此患,不可不思有以去之。夫胡臭者,多因勞逸汗漬,以手摸而嗅之,致清氣道中,受此宿穢,故傳而為病。方論有天生臭之說,恐未必皆然,多見為人相染者。蓋其氣吸上元宮,遂散百脈,多相沾染,忌之為得。

漏腋者,亦由腋下挾汗,致汙衣數重皆透,然未必臭。以二證致之,其病自別,古方共作一病,未為至論。

白話文:

【胡臭和漏腋的診治】

胡臭和漏腋雖然不會危害人的性命,但會影響個人形象。在侍奉父母、日常生活中,甚至在與朋友交往時,都可能因此而造成不便。對於注重自身形象,追求清潔的人來說,如果不幸患有此病,實在不能不考慮如何治療。

胡臭的產生,大多因為過度勞累或休息不足導致大量出汗,手觸及後嗅聞,使原本清新的氣道受到長期污穢的影響,因而形成疾病。雖然有說法認為這是天生的臭味,但恐怕並非全然如此,更多的案例是通過他人感染的。因為這種氣味能進入身體的上元宮(即頭部),然後散佈到全身的經脈,容易互相感染,所以避免接觸是最好的選擇。

漏腋的現象,則是由腋下夾汗引起,嚴重時甚至會滲透多層衣物,但不一定會有臭味。由於兩種症狀的病因不同,所以應該分別對待。然而,古籍中往往將這兩種病歸為一類,這樣的觀點未必完全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