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四 (4)

1. 癰疽敘論

發背癰疽者,該三因而有之。論云:癰疽瘰癧,不問虛實寒熱,皆由氣鬱而成。《經》亦云:氣宿於經絡,與血俱澀而不行,壅結為癰疽。不言熱之所作而後成癰者,此乃因喜怒憂思有所鬱而成也。又論云:身有熱,被風冷搏之,血脈凝泣不行,熱氣壅結而成;亦有陰虛陽氣湊襲,寒化為熱,熱成則肉腐為膿者,此乃外因寒熱風濕所傷而成也。

又服丹石,及炙爆、酒面,溫床厚被所致;又盡力房室,精虛氣節所致者,此乃因不內外所傷而成也,故知三因備矣。又論云:癤者,節也;癰者,壅也;疽者,沮也。如是但陰陽不平,有所壅節,皆成癰疽。又曰:陰滯於陽,則發癰;陽滯於陰,則發疽。而此二毒,發無定處,當以脈別之,浮洪滑數則為陽,微沉緩澀則為陰。

陰則熱治,陽則冷治。治之之要,雖有四節八事,所謂初覺,則宣熱拔毒;已潰,則排膿止痛;膿盡,則消肌內塞,惡肉盡;則長肌敷痂。次序固明,若不別其因,施治亦昧。故治法中,有用遠志宣熱者,得非內因乎;至於外因,則用大黃;不內外因,則用甘草。世醫但泥方書,多用五香連翹與漏蘆二湯,更不知三因所自,其可守一法而普攻之。

既得其因,又須觀病淺深,與證候吉凶,寒則溫之,熱則清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導以針石,灼以艾炷,破毒潰堅,以平為期,各有成法。近胡丞得一方,甚寶秘之,持以獻洪丞相,丞相與之作序,言重於世,已遍行矣。其方乃《千金》內補散添黃耆加人參減桂。間有輕者,服之稍效,若真癰疽,為害反甚。

內補散當用在第四節,當前服內消等藥,俟膿盡,方得投。苟專用之,亦所謂守一法也。孔子不嘗未達之藥者,良有旨哉。士夫當深味斯言,無輕信醫方,誤天下後世。謹之謹之。

白話文:

背後長出的癰疽,是由三種原因引起的。據論述:無論虛實寒熱,癰疽瘰癧都是由於氣鬱造成的。古籍《經》也提到:氣血在經絡中瘀滯,不能順暢運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癰疽。這裡並沒有提及熱氣導致癰疽,而是因為情緒波動(如喜怒憂思)使氣鬱積而形成的。另外,身體過熱,受風冷侵襲,導致血液凝滯,熱氣積聚形成癰疽;或是因為陰虛,陽氣過盛,寒冷轉化為熱,熱氣使肉體腐爛形成膿瘍,這都是因為外在的寒熱風濕所引發的。

此外,服用丹石,吃烤炸食物,飲酒,睡在溫暖的牀上,蓋厚重的被子,或是在房事上過度消耗精力,導致精神虛弱,這些都是內外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所以我們可以知道癰疽的形成有三種可能的原因。再進一步地講,癤是指氣節,癰是指壅塞,疽是指沮喪。只要陰陽失衡,造成氣血的壅塞和節制,就會形成癰疽。另外,陰氣滯留在陽氣中,會形成癰;陽氣滯留在陰氣中,會形成疽。這兩種毒素可以在任何地方產生,我們可以通過脈象來辨別,浮洪滑數的脈象表示陽氣,微沉緩澀的脈象表示陰氣。

對於陰氣,應該使用熱療;對於陽氣,應該使用冷療。治療的關鍵,雖然有四個階段和八項事務,但主要是:剛開始感到不舒服時,應該散熱排毒;已經潰爛時,應排出膿液,止痛;膿液排盡後,應促進肌肉再生,填塞空洞,去除壞死組織;最後,長出新的肌肉,形成痂皮。治療的順序很明確,但如果不知道病因,治療也會變得模糊不清。因此,在治療方法中,如果使用遠志來散熱,這是否表明了內因的存在呢?對於外因,通常使用大黃;對於內外因之外的因素,則使用甘草。然而,大多數醫生只依賴藥方,常用五香連翹湯和漏蘆湯,卻忽略了三種原因,這樣的方法能普遍適用嗎?

一旦找到了原因,還需要觀察病情的輕重,以及預後的吉凶,對於寒症,應該溫暖它;對於熱症,應該冷卻它;對於虛弱,應該補充;對於實證,應該清除。使用針灸和石頭導引,用艾灸燒灼,破壞毒素,堅硬的部分,直到病情平復,每個步驟都有固定的方法。最近,胡丞得到了一個非常珍貴的祕方,他將其獻給了洪丞相,洪丞相為其寫了一篇序言,這個方子在社會上很有名,已經廣泛傳播了。這個方子就是《千金》內補散,加入了黃耆,去掉了桂枝。對於輕微的病例,服用後效果不錯,但如果真是嚴重的癰疽,反而會使病情更加嚴重。

內補散應該在第四個階段使用,在服用內消等藥物後,等到膿液排盡,才能使用。如果單獨使用,這就是所謂的"守一法"。孔子從不嘗試未經驗證的藥物,這是有多麼明智啊。有學識的人應該深入理解這句話,不要輕易相信醫方,以免誤導未來的世代。請謹慎對待,謹慎對待。

2. 癰疽證治

病者脈數,身無熱,而反灑淅惡寒,若有痛處,背發其癰腫,欲知有膿無膿,以手掩腫上,熱者為有膿,不熱為無膿,此亦大略說也。自有脈不數,不熱而疼者。蓋發於陰也,不疼尤是惡證,不可不知。凡熱盛脈數,即用漏蘆,並單煮大黃等湯;不甚熱,脈緩弱,只投五香連翹湯。其它依四節八事次序,及推三因以用藥,未有不全濟也。

白話文:

病人的心跳頻率加快,但身體卻沒有發燒,反而感到寒冷,似乎某部位有疼痛感,這可能是背部出現了腫塊。想知道是否有膿,可以把手放在腫塊上,如果感覺到熱,則可能有膿,如果不熱則可能沒有膿,這只是大致的判斷方式。然而,也有心跳不快、不發燒卻有疼痛的情況,這種情況可能是由體內的問題引發的。若沒有疼痛,則是更嚴重的症狀,這點必須瞭解。

如果病情表現為高溫和心跳加速,可以使用漏蘆或單獨煮大黃等藥物治療;若病情不是那麼嚴重,體溫正常且脈搏緩慢,則可以服用五香連翹湯。在治療過程中,應根據四季的變化和人體的八種生理現象來調整治療順序,並根據病因來選擇藥物,這樣治療效果通常會比較全面。

3. 遠志酒

治一切癰疽、發背、癤毒,惡候浸大,有死血陰毒在中,則不痛,敷之即痛;有憂怒等氣,積而內攻,則痛不可忍,敷之即不痛;或蘊熱在內,熱逼人,手不可近,敷之即清涼;或氣虛血冷,潰而不斂,敷之即斂。此本韓大夫宅用以救人極驗,若七情內郁,不問虛實寒熱,治之必愈。

遠志(不以多少,湯洗去,泥捶去心)

上一味,為末。酒一盞,調末三錢,遲頃澄清,飲之,以滓敷病處。

白話文:

[遠志酒]

主要治療各種膿腫、背部生瘡、疔毒,如果病情惡化且範圍擴大,是因為體內有瘀血和陰毒,導致患部無痛感,使用後會開始感到疼痛;如果是因憂慮憤怒等情緒積壓,導致內部攻衝,會痛得無法忍受,使用後疼痛會減緩;或是體內有內熱,熱度高到讓人無法觸碰,使用後會感到清涼;或是因為氣血兩虛,雖已潰爛但傷口不見收斂,使用後可幫助傷口癒合。這是從韓大夫家傳來,用來救人效果非常顯著,無論是七情鬱結,不管虛實寒熱,使用後一定會痊癒。

所需材料:遠志(不限量,先用水清洗去除泥土,然後去掉中心部分)

將上述材料研磨成粉。取一杯酒,加入三錢的粉末,稍待片刻讓其澄清,飲用澄清液,並將殘渣敷在患處。

4. 大黃湯

孫真人云:緩急單煮大黃一味為湯,服即快利。此要法。

白話文:

孫真人說:在緊急情況下,可以單獨煮大黃這一味藥來製成湯劑,服用後就能迅速見效。這是一個重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