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四 (1)
卷之十四 (1)
1. 枳朮湯
治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名曰氣分。
枳實(一兩半),白朮(三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溫服,腹中軟,即當散也。
白話文:
[枳朮湯]用於治療因水飲導致的心下部位(胃部)硬結,其大小形狀猶如一個盤子,這種情況被稱為氣分病。
所需藥材為:枳實一兩半,白朮三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散狀。每次服用時取四錢的藥量,加入一盞半的水進行煎煮,煮至剩餘七分水量時,去掉藥渣,趁溫熱服用。當感覺腹部變軟時,就表示藥效開始發揮,硬結開始散開了。
2. 陰㿗敘論
夫陰㿗,屬肝,系宗筋,胃陽明養之。世多不識,謂之外腎,非特名義差錯,亦使內臟不分,其可不辨。古方雖出四證,但曰腸㿗、氣㿗、水㿗、卵脹,殊不別其所因。如腸㿗,則因房室過度,元臟虛冷,腸邊膋系不收,墜入㿗中,上下無定,謂之腸㿗,屬不內外因;病者久蓄憂思,恐怒兼併,隨臟氣下墜陰㿗,腫脹急痛,名曰氣㿗,屬內所因;病者久坐冷濕,濕氣下襲,致陰腫脹,名曰水㿗,屬外所因;病者勞役無節,及跨馬坐車,致卵核腫脹,或偏有大小,上下無常,名曰卵脹,亦屬不內外因。有小兒生來便如此者,乃宿疾也。
卵脹、腸㿗,皆難治;氣㿗、水㿗治之易愈。又寒疝下注,入於㿗中,名曰狐疝,亦屬㿗病。世人因此並以㿗病為疝氣,不審之甚。婦人陰門挺出,亦稱㿗病,名義不分,有如此者。
白話文:
【對於陰㿗的敘述與討論】
陰㿗這種疾病,主要和肝臟相關,影響著生殖器官,由胃部的陽明經脈負責滋養。在當今社會,許多人對此疾病並不瞭解,常誤以為是外腎的問題,這不僅在名稱上產生了錯誤,也混淆了內臟的功能,實在有必要加以釐清。
古代的醫學典籍雖然列出了四種陰㿗的症狀,即腸㿗、氣㿗、水㿗和卵脹,但未詳細解釋其具體原因。例如,腸㿗是因為性生活過度,導致腎臟虛弱,腸道旁的脂肪組織失去收縮能力,下垂進入陰㿗中,位置不定,稱之為腸㿗,屬於非內外因的疾病;患者如果長期鬱悶、憂慮,甚至憤怒,導致內臟氣血向下沉,使陰㿗腫脹疼痛,被稱為氣㿗,屬於內因性疾病;若患者長時間坐在冰冷潮濕的地方,濕氣入侵下身,導致陰部腫脹,稱之為水㿗,屬於外因性疾病;若患者勞動過度,或是騎馬坐車,導致睪丸腫脹,大小不一,位置不定,被稱為卵脹,同樣屬於非內外因的疾病。有些小孩出生就患有這種疾病,這是先天性的宿疾。
其中,卵脹和腸㿗較難治療;而氣㿗和水㿗則較容易康復。另外,若寒疝向下擴散,進入陰㿗中,稱為狐疝,也屬於陰㿗的範疇。因此,許多人將所有陰㿗疾病統稱為疝氣,這是極大的誤解。婦女的陰道口突出,也被歸類為陰㿗,這種混用名稱的情況,實在值得我們關注。
3. 陰㿗證治
凡㿗病,唯腸㿗無問貴賤多有之,有睡臥膋系延入脅下者,有墜入囊中者,或遇疲勞,及天色變動,逼上囊根,腫急作痛,過於寒疝,得暖則下,其如卵脹,有作熱生膿為癰潰爛者,比比有之。
白話文:
對於所有疝氣疾病,只有腸疝氣不分貧富貴賤,很多人都會患有。有的人在睡眠或躺臥時,腸子會滑入側腹部,有的則是會垂落到陰囊中。有的人可能在勞累後,或是天氣變化時,腸子被推到陰囊根部,造成腫脹和劇烈疼痛,這種疼痛甚至超過了寒疝氣。但當溫暖時,它又會自行下滑,形狀如雞蛋般膨脹。有的還會發炎生膿,形成膿腫並導致潰爛,這種情況十分常見。
4. 茱萸內消丸
治陰㿗偏大,上攻臍腹㽲痛,膚囊腫脹,或生瘡瘍,時出黃水,腰腿沉重,足脛腫滿,行步艱辛,服之內消,不動腑臟。
川楝(三兩,銼炒),大腹皮,五味子,海藻(洗),玄胡索(各二兩半),茴香(炒),桂心,川烏(炮去皮尖),吳茱萸,石茱萸,白蒺藜(各二兩),枳實(麩炒去瓤),橘紅,桃仁(麩炒,各一兩,別研),木香(一兩半),桔梗,青皮(各二兩),山茱萸(二兩)
上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溫酒下三十丸。
白話文:
[茱萸內消丸]
適用於治療因寒濕導致的睪丸偏大,向上影響至肚臍和腹部劇烈疼痛,睪丸部位腫脹,有時甚至長出瘡瘍,並且會滲出黃色液體,腰部和腿部感到沉重,腳踝和小腿腫脹,行走困難。服用此藥後,可使內部病癥逐漸消除,不會對內臟造成負擔。
藥材成分包括:川楝(三兩,切片炒製),大腹皮,五味子,海藻(清洗過),玄胡索(各二兩半),茴香(炒製),桂心,川烏(炮製去皮尖),吳茱萸,石茱萸,白蒺藜(各二兩),枳實(麥麩炒去瓤),橘紅,桃仁(麥麩炒,各一兩,分別研磨),木香(一兩半),桔梗,青皮(各二兩),山茱萸(二兩)。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後,用酒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用溫酒送服三十粒。
5. 大戟丸
治陰㿗腫脹,或小腸氣痛。
大戟(去皮銼,炒黃,半兩),葫蘆巴(四兩,炒),木香(一兩),附子(炮去皮臍),舶上茴香,訶子(煨去核),檳榔(各一兩),川楝(五兩,後入),麝香(半錢,別研)
上為末,獨留川楝,以好酒一二升,蔥白七枚長三四寸,煮川楝軟,去皮核,取肉,和上件藥,丸如梧子大。空心溫酒下五七丸至十丸;薑湯亦得。潮發疼痛,炒姜熱酒下十五丸。
白話文:
[大戟丸]
用於治療陰部腫脹,或是小腸部位的疼痛。
所需藥材包括:大戟(去除外皮,切碎後炒至微黃,用量半兩),葫蘆巴(四兩,炒製),木香(一兩),附子(炮製後去皮和中心,用量不詳),舶來品茴香,訶子(煨製後去核,用量一兩),檳榔(用量一兩),川楝(五兩,最後加入),麝香(半錢,需單獨研磨)。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唯獨保留川楝。使用一至二升的好酒,加上七根約三到四寸長的蔥白,煮軟川楝,然後去除其外皮和核,只取果肉,與上述藥粉混合,製成大小如梧桐子的藥丸。在空腹時,用溫酒吞服五至七粒,最多可至十粒;也可用薑湯送服。如果出現因潮濕而引發的疼痛,可用熱酒配炒薑,一次服用十五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