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四 (1)

1. 附子綠豆湯

治寒客皮膚,殼殼然而堅,腹大身腫,按之陷而不起,色不變,病名膚脹。一劑未知,再作。

大附子(重七錢者,一隻,生,去皮臍,半破),綠豆(二兩)

上以生薑一兩切,水二碗,煎至一碗,絞去滓,分三服,空腹溫服;次日將前附子破作四片,再用綠豆二兩、姜一兩,如前煎服;第三日,復將附子作八片,如前煎。

白話文:

【附子綠豆湯】

這帖藥方是用來治療因寒氣侵襲皮膚,使得皮膚變得堅硬且有膨脹感,腹部腫大,身體浮腫,按下後凹陷無法立即恢復原狀,皮膚顏色沒有改變,這種病症稱為膚脹。若第一帖藥無明顯效果,可以再連續服用。

藥材包含:大附子(重量約七錢的一顆,去皮和中心部分,剖開一半),綠豆(二兩)。

製作方法如下:取生薑一兩切片,加水兩碗,煮至剩下一碗水量,然後濾掉渣滓,分三次服用,最好在空腹時溫熱飲用;第二天,將之前的附子再切成四片,配合綠豆二兩、薑一兩,依同樣方式煎煮服用;第三天,再將附子切成八片,依舊按照前述步驟煎煮。

2. 無礙丸

治脾氣橫泄,四肢浮腫,心腹脹滿,喘不得臥。

蓬朮(煨),三稜(煨,各一兩),大腹皮(炙,二兩),木香(炮),檳榔(一分,生)

上為末,炒麥糵搗粉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下。

小三稜煎,治如前。(方見癥瘕門)

白話文:

【無礙丸】

主治脾氣虛弱導致的嚴重腹瀉,以及伴隨的四肢水腫、心臟和腹部脹滿不適,呼吸困難到無法躺下休息。

藥材包含:蓬朮(經過煨製)、三稜(同樣經過煨製,以上兩種各取一兩)、大腹皮(需經炙製,取二兩)、木香(需炮製)、檳榔(取一分,未經處理)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再用炒過的麥芽和糵製成的粉來搓揉成丸,大小約如梧桐子。每次服用時,取二十顆此丸,用生薑煮的湯送服。

另有一個名為「小三稜煎」的處方,其治療的症狀與前述相同。(該處方可於病症類別為癥瘕的章節中找到)

3. 茯苓分氣飲

治脾胃不和,胸膈噎塞,腹脅疼痛,氣促喘急,心下脹滿,飲食不進,嘔吐不止;兼脾氣橫泄,四肢浮腫。

五味子,桔梗,茯苓,甘草(炙),陳皮,桑白皮,草果,大腹皮(各二兩半),紫蘇葉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鹽少許,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脾胃運作失調,導致胸部和咽喉有阻塞感,腹部及脅部疼痛,呼吸急促,有喘息現象,心臟下方感覺脹滿,飲食困難,不停嘔吐;同時伴有脾氣運行異常造成的腹瀉,以及四肢出現浮腫的症狀。

使用的藥材包括:五味子、桔梗、茯苓、炙甘草、陳皮、桑白皮、草果、大腹皮(各用二兩半),以及紫蘇葉。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較粗的粉末。每次服用時取四錢,加入一碗水,放入三片薑,少許鹽,煮沸後再熬至剩下七分水量,過濾掉藥渣,在飯前服用。

4. 麻黃甘草湯

治氣急,積久不瘥,遂成水腫,如此者眾。諸皮中浮,以水攻面目身體,從腰以上腫,當以此湯發汗。

麻黃(二兩,去節湯),甘草(一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空腹溫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呼吸困難,長期未能痊癒,最終形成水腫的情況,這種情況很常見。當水分在皮膚下堆積,進而影響到面部、身體,導致腰部以上的部位腫脹,應使用此麻黃甘草湯來促進排汗。

所需藥材為:麻黃(兩份,需去除節部並用水清洗),甘草(一份)。

將上述藥材切碎混合。每次服用時取四錢,加入一盞半的水,煮至剩下七分之一,濾去殘渣,在空腹時溫熱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