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四 (1)
卷之十四 (1)
1. 大豆湯
治風水,通身腫,骨節疼,惡風自汗,眼合不得,短氣欲絕,其脈浮。
大豆,杏仁(炒去皮尖),麻黃(去節),防風,防己,豬苓(去皮,各四兩),澤瀉,黃耆,烏頭(炮,各三兩),半夏(湯,七次),茯苓,白朮(各五兩),甘遂(炒),甘草(炙,各二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酒半盞,姜七片,煎七分,去滓,不計時服,以大小便利,腫消則停藥。未知,加生大戟五兩、葶藶二兩紙炒香,無不快利。甘草反甘遂,似不當同用之,卻效,非人情所可測也。
白話文:
【大豆湯】這帖藥方主要治療因風濕所引起的全身浮腫,骨節疼痛,對風寒敏感,容易自汗,眼睛睜開困難,呼吸短促,感覺快要窒息,脈象浮動。
藥方成分包含:大豆,炒過去皮尖的杏仁,去節的麻黃,防風,防己,去皮的豬苓,各四兩;澤瀉,黃耆,炮製過的烏頭,各三兩;用湯洗過七次的半夏,茯苓,白朮,各五兩;炒過的甘遂,炙過的甘草,各二兩。
這些藥材混合後,每次服用五錢,用水兩盃,酒半杯,以及七片薑來煎煮,煮至剩七分時,濾掉渣滓,不分時間服用,等到大小便通暢,浮腫消退就可以停止服藥。如果效果不明顯,可以再加入五兩生的大戟,和兩兩紙炒香的葶藶,這樣通常都能有很好的效果。雖然理論上甘草和甘遂不宜一同使用,但實際上卻能發揮效果,這是無法以常理解釋的。
2. 五皮飲
治皮水,四肢頭面悉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故,不喘不渴,脈亦浮。
大腹皮(炙),桑白皮(炙),茯苓皮,生薑皮,陳橘皮(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盞半,煎七分,去滓熱服,日二三。近人磨木香水同煎亦妙。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一種叫做「皮水」的病症,病徵是四肢和臉部都出現腫脹,且一按就會凹下去,但病人不會怕風,腹部也沒有異常,不會有喘息或口渴的現象,脈搏感覺起來還是浮動的。
使用的藥材包括:大腹皮(炒過的)、桑白皮(炒過的)、茯苓皮、生薑皮、陳年橘子皮(這些藥材的份量都是相同的)。
將上述藥材切碎。每次服用時取四錢的藥材,加入大約半杯的水,煮到剩下七分之一的水量,然後濾掉藥渣趁熱服用,一天兩到三次。最近有人將這些藥材與木香和檳榔一同研磨後再煎煮,效果也很不錯。
3. 澤漆湯
治石水,四肢瘦,腹腫不喘,其脈沉。
澤漆(洗去腥,五兩),桑白皮(六兩,炙),射干(泔浸),黃芩,茯苓,白朮(各四兩),澤瀉,防己(各二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三盞,烏豆一合,煎二盞,納藥,同煎七分,去滓空腹溫服,日三。
黃汗,依五疽法治之,用黃耆酒。
白話文:
[澤漆湯]
主治石水病,患者四肢消瘦,腹部腫脹但不喘息,脈象沉。
所需藥材包含:澤漆(需先清洗去除腥味,用量為五兩)、桑白皮(六兩,需炒製)、射干(需用水浸泡)、黃芩、茯苓、白朮(以上各四兩)、澤瀉、防己(以上各二兩)。
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量為五錢,加入三碗水和一把黑豆一起煎煮至剩兩碗水量時,再放入藥材,一同煎煮至剩七分水量,濾掉藥渣後空腹溫服,每日三次。
對於黃汗症,應依照治療五疽病的方法處理,使用黃耆酒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