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四 (1)

1. 卷之十四

2. 水腫敘論

夫腎主元氣,天一之水生焉;肺主沖化,地四之金屬焉。元氣乃水中之火,所以太陽合少陰,主精髓以滋血;沖化乃土中之金,所以太陰合陽明,主肌肉以養氣。今腎虛則火虧,致陽水凝滯;肺滿則土溢,使陽金沉潛,沉潛則氣閉,凝滯則血淖,經絡不通,上為喘急,下為腫滿。故《經》曰:腎為少陰,肺為太陰,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至陰以積水也。

所以能聚水而生病者,蓋腎為胃關,關鍵不利,樞機不轉,水乃不行,滲透經絡,皮膚浮腫。諸證不同,廣如《經》說。《治法》曰:平治權衡者,察脈之浮沉也;去莞陳莝者,疏滌腸胃也;開鬼門,潔淨府者,發汗、利小便也。原其所因,則冒風寒暑濕屬外,喜怒憂思屬內,飲食勞逸背於常經屬不內外,皆致此疾。

治之,當究其所因及諸禁忌而為治也。

白話文:

[水腫討論]

腎臟掌控原始的元氣,其中含藏著生命的水源;肺臟則主導沖和變化,與大地的金屬元素相聯。元氣是藏於水中的火,因此太陽經脈與少陰經脈相結合,主要作用是滋養骨髓與血液;衝化功能則是土中之金,所以太陰經脈與陽明經脈相結合,主要作用是強化肌肉並養護元氣。

若腎臟虛弱,則體內的火能量不足,導致體內水分停滯不前;肺部過度充盈,則會使土元素過剩,使金屬元素下沉,造成元氣閉塞,水分停滯使血液變得稀薄,阻斷了身體的經絡運行,上半身表現爲呼吸急促,下半身則出現腫脹現象。因此,《黃帝內經》中提到:腎屬少陰,肺屬太陰,疾病的根源在於腎,病發的表現則在於肺,都是由於過量積水所引起的。

之所以會聚集水分引發疾病,是因爲腎臟像胃部的門戶,如果這個門戶運作不暢,整個身體的機能就會受到影響,水分無法正常流通,滲透到經絡之中,導致皮膚浮腫。各種症狀可能不盡相同,具體可參考《黃帝內經》的描述。

治療法則指出:平衡人體機能,需觀察脈搏的浮沉狀態;清除體內積存,需疏通腸胃;開啓排泄通道,淨化體內環境,即通過出汗與利尿的方式進行。追根溯源,風寒暑溼等外部因素,情緒波動如喜怒憂思等內部因素,以及飲食作息不規律等非內外因素,均可能引發此病。

治療時,應深入研究病因及各種禁忌,從而制定出合理的治療方案。

3. 水腫證治脈例

古方十種證候:以短氣不得臥,為心水;兩脅疼痛,為肝水;大便鴨溏,為肺水;四肢苦重,為脾水;腰痛足冷,為腎水;口苦咽乾,為膽水;乍虛乍實,為大腸水;腹急肢瘦,為膀胱水;小便秘澀,為胃水;小腹急滿,為小腸水。各隨其經絡,分其內外,審其脈證,而甄別之。

然此十水謂之正水,外有風水、皮水、石水、黃汗。以義考之,風合歸肝,皮合歸肺,黃汗歸脾,石合歸腎,雖名理不逾,奈證候少異,古方備列,不可不辨。但風水脈浮,必惡風;皮水亦浮,按不沒指,不惡風;石水脈沉,腹滿不喘;黃汗,脈沉遲,發熱多涎,久而不愈,必致癰膿。

正水,寸口脈浮而遲,浮則熱,遲則潛,熱潛相搏,名曰沉;趺陽脈浮而數,浮則熱,數則止,止熱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火;沉則絡脈虛,伏則小便難,虛難相搏,水走皮膚,即為正水。此《金匱》節文。所以用寸口趺陽二脈者,蓋水氣不在一經也。大抵浮脈帶數,即是虛寒潛止於其間,久必沉伏,沉伏則陽虛陰實,為水必矣。

要知水脈必沉。論曰:脈出者死。與病不相應也。諸唇黑則傷肝,缺盆平則傷心,臍出則傷脾,足平則傷腎,背平則傷肺。凡此五傷,必不可療也。《治法》曰:腰以上腫,宜發汗;腰以下腫,宜利小便。學者當知之。

白話文:

根據古方,水腫可分為十種不同的症狀:呼吸困難到無法躺下是心臟引起的水腫;兩側肋骨疼痛是肝臟問題導致的水腫;大便稀薄如鴨糞是肺部水腫;四肢感到沉重是脾臟水腫;腰部疼痛腳冷是腎臟水腫;口腔苦澀咽喉乾燥是膽囊水腫;身體忽虛忽實是大腸水腫;腹部緊繃且四肢消瘦是膀胱水腫;小便困難是胃部水腫;小腹脹滿是小腸水腫。我們需要根據經絡,判斷病症的內在和外在原因,仔細診察脈象和病症,來區分這些水腫。

然而,這十種水腫被稱為正水腫,除此之外還有風水腫、皮水腫、石水腫、黃汗腫。從理論上講,風水腫屬於肝臟,皮水腫屬於肺部,黃汗腫屬於脾臟,石水腫屬於腎臟,雖然名稱和理論相符,但症狀略有不同,古方都有詳細的列舉,不能不加以區別。風水腫的脈象浮動,患者會怕風;皮水腫的脈象也是浮動,但按壓不會凹陷,不會怕風;石水腫的脈象沉,腹部飽滿但不會喘息;黃汗腫的脈象沉緩,會發燒且唾液增多,若長時間未治癒,可能會導致膿瘡。

對於正水腫,手腕脈象浮動而緩慢,浮動表示熱度,緩慢表示潛藏,熱度和潛藏相互作用,被稱為沉脈;小腿脈象浮動而快速,浮動表示熱度,快速表示停滯,熱度和停滯相互作用,被稱為伏脈;沉脈和伏脈相互作用,被稱為火脈;沉脈表示微血管虛弱,伏脈表示排尿困難,虛弱和困難相互作用,水分會在皮膚下流動,這就是正水腫。這是《金匱要略》中的內容。之所以使用手腕和小腿的脈象,因為水腫不一定隻影響一條經絡。一般來說,浮脈伴隨快速,表示虛弱和寒冷潛藏其中,時間久了必然會轉為沉脈或伏脈,一旦轉為沉脈或伏脈,表示陽氣虛弱,陰氣過盛,水腫也就形成了。

要知道,水腫的脈象一定會是沉脈。理論上說,脈象外露的人會死亡,因為脈象和病情不符。嘴脣變黑表示肝臟受損,胸骨平表示心臟受損,肚臍突出表示脾臟受損,腳平表示腎臟受損,背部平表示肺部受損。這些受損情況,都是無法治療的。治療方法上說,腰部以上的水腫,應通過出汗來治療;腰部以下的水腫,應通過利尿來治療。這些知識,學習者都應該瞭解。

4. 復元丹

治水腫。夫心腎真火,能生脾肺真土,今真火氣虧,不能滋養真土,故土不制水,水液妄行,三焦不瀉,氣脈閉塞,樞機不通,喘息奔急,水氣盈溢,滲透經絡,皮膚溢滿,足脛尤甚,兩目下腫,膇股間冷,口苦舌乾,心腹堅脹,不得正偃,偃則咳嗽,小便不通,夢中虛驚,不能安臥。

附子(炮,二兩),南木香(煨),茴香(炒),川椒(炒去汗),獨活,厚朴(去皮銼,薑製炒)白朮(略炒),陳橘皮,吳茱萸(炒),桂心(各一兩),澤瀉(一兩半),肉豆蔻(煨),檳榔(各半兩)

上一十三味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紫蘇湯下,不以時。此藥世傳屢驗,未嘗示人,其間君臣佐使,與造物同妙,服者自知。要當屏去諸藥,一日三服,先次旋利如傾,次乃腫消喘止。蓋藥能助真火,以養真土,運動樞機,安平必矣。法當禁欲,並絕咸半年,乃不再作。

白話文:

這款藥方名為「復元丹」,主要用於治療水腫。在人體中,心和腎中的真火能夠滋養脾和肺的真土。但若真火氣不足,就無法有效滋養真土,進而導致脾土失去控制水份的能力,使得水分在體內亂竄,造成三焦排泄功能失調,氣血運行受阻,身體機能無法正常運轉,呼吸急促,水氣充斥全身,尤其在四肢和眼睛下方的浮腫更為明顯,大腿間常感冰冷,口苦舌燥,心腹堅硬且脹痛,無法正常躺臥,躺下時會引起咳嗽,小便不通暢,睡夢中容易驚醒,難以安穩睡眠。

藥方成分包括:炮製過的附子二兩,微煎的南木香,炒過的茴香,炒過去除汗氣的川椒,獨活,去皮切片再以薑製炒的厚朴,輕微炒過的白朮,陳皮,炒過的吳茱萸,桂心各一兩,澤瀉一兩半,煨製的肉豆蔻,檳榔各半兩。

以上十三種材料磨成粉末,製成大小如梧桐子的丸狀。每次服用五十粒,以紫蘇湯送服,無需固定時間。此藥方歷代以來屢試不爽,從未公開於眾,其配方精妙,堪比自然界的奧祕,服用後自會有所體會。應該避免同時服用其他藥物,每日三次,首次服用可能馬上就有排尿反應,隨後水腫和呼吸困難的症狀會逐漸消失。因為此藥能幫助強化體內的真火,以滋養真土,恢復身體機能,達到健康狀態。服用期間應節制情慾,並且半年內避免攝取鹽分,這樣就不會再次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