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二 (1)

1. 秘結證治

夫胃、大小腸、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入出者也。人或傷於風寒暑濕,熱盛,發汗利小便,走枯津液,致腸胃燥澀,秘塞不通,皆外所因;或臟氣不平,陰陽關格,亦使人大便不通,名曰臟結,背內所因;或飲食燥熱而成熱中,胃氣強澀,大便堅秘,小便頻數,謂之脾約,屬不內外因。既涉三因,亦當隨其所因而治之,燥則潤之,澀則滑之,秘則通之,約則緩之,各有成法。

白話文:

【祕結證治】

胃、大小腸以及膀胱,這是人體存儲和營養的基礎,可稱為身體的器官,它們的功能是處理食物殘渣,使其成為可以排出體外的廢物。有時候,人體可能因為受到風、寒、暑、濕等外在環境影響,或是體內熱度過高,導致出汗多或小便頻繁,這會消耗掉身體的水分,使得腸胃乾燥,進而造成便祕,這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

或者,可能是內臟功能失調,陰陽平衡被打破,也會導致排便困難,這種情況被稱為臟結,是由內部因素造成的。又或者是飲食上火,造成體內燥熱,使得胃部運作不順暢,大便硬且排便困難,小便卻頻繁,這種情況被稱為脾約,屬於非由內外因素直接引起的。

既然便祕的問題可能由以上三種原因引起,治療時也應針對其具體原因進行,如果乾燥就應滋潤,如果阻塞就應滑利,如果祕結就應疏通,如果緊張就應放鬆,每種情況都有其對應的治療方法。

2. 神功丸

治氣壅風盛,大便秘澀,後重疼痛,煩悶。此藥當量虛實加減。

大黃(四兩,麩煨,蒸亦可),人參(二兩),訶子皮(四兩),麻仁(二兩,別研)

上為細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溫湯、溫酒、米飲皆可下,食後臨臥服。

白話文:

【神功丸】

這款藥適用於治療氣血壅塞、風邪旺盛導致的大便乾硬、排便困難,以及隨之而來的下腹部沉重感與疼痛,並能緩解因這些症狀帶來的煩躁不適。使用時應根據個人體質的虛實情況,酌情增減藥量。

所需藥材包括:熟大黃四兩(可選擇用麩皮炒過或蒸煮),人參二兩,訶子皮四兩,以及麻仁二兩(需單獨研磨)。

將以上藥材精細研磨成粉,再加入煉製過的蜂蜜揉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粒,可用溫水、溫酒或米湯送服,最佳服用時間為飯後及睡前。

這樣一來,就能讓這款神功丸更好地發揮其療效。

3. 麻子仁丸

治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為約,大便堅,小便利而不渴。

麻子仁(五兩,研),芍藥,枳實(麩炒,各八兩),大黃(蒸,一斤),厚朴(薑製炒,半兩),杏仁(去皮尖炒,別研,五兩半)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溫水下;未知,加五十丸。一法,麻仁一兩半、杏仁三分、大黃一兩,枳實、芍藥、厚朴各半兩。此依《局方》出。本是漢方,合用大黃、枳實一斤,正得今二兩,厚朴當用四兩,杏仁當用六錢一字,麻仁一兩二錢半,芍藥一兩,乃均制合理,用當以理推。

白話文:

[麻子仁丸]

適用於趺陽脈象浮且澀的情況。浮象表示胃氣旺盛,澀象則顯示小便頻繁。浮澀相互作用,會導致大便乾硬,這是因為脾臟功能受到限制。具體表現為大便乾硬,小便正常但不感到口渴。

所需藥材包括:麻子仁(五兩,需研磨)、芍藥、枳實(麩炒,各八兩)、大黃(蒸煮,一斤)、厚朴(薑製後炒,半兩)、杏仁(去皮尖後炒,另研,五兩半)。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蜜製成丸狀,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二十丸,用溫水送服;若效果不明顯,可增至五十丸。另一種配方是:麻仁一兩半、杏仁三分、大黃一兩,枳實、芍藥、厚朴各半兩。這個配方依據《局方》而來,原是漢代的藥方。原本大黃和枳實的用量應為一斤,換算至現在約為二兩;厚朴應使用四兩,杏仁應用六錢一字,麻仁一兩二錢半,芍藥一兩。這樣的比例更為合理,使用時應根據理論推導調整劑量。

4. 半桃丸

治年高風秘冷秘,心腹一切痃癖冷氣。暖元臟,止泄瀉,進飲食。

硫黃(研細),半夏(湯洗七次,焙乾為末)

上等分,以生薑汁同熬炊餅末,攪勻,杵數百下,丸如梧子大。空心溫酒薑湯下三十丸。

白話文:

這是在介紹一種名為「半桃丸」的藥物,主要用於治療老年人因風邪或寒涼導致的便祕,以及心腹部各種冷性氣滯。這種藥能溫暖身體的根本臟器,止住拉肚子,並增進食慾。

藥方成分包括研磨細碎的硫磺,以及經過七次湯洗、烘焙乾燥後磨成粉末的半夏。

將上述兩種材料等量混合,再加入生薑汁和蒸餾後的餅屑,攪拌均勻後,用力杵打數百下,最後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服用時,在空腹情況下,以溫熱的酒或薑湯送服三十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