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一 (1)
卷之十一 (1)
1. 胡椒湯
治霍亂吐利為佳。
胡椒(七粒),綠豆(三七粒)
上為末。煎木瓜湯調下。
訶子散,治老幼霍亂吐利,一服取效。(方見九痛門)
白話文:
【胡椒湯】 這帖藥適用於治療霍亂所導致的嘔吐與腹瀉。
所需材料:胡椒七粒,綠豆三十七粒。
製作方法:將上述兩種材料研磨成粉末,再用木瓜湯煮沸後服用。
另外,還有一帖【訶子散】,同樣適用於治療老人和小孩的霍亂,引起嘔吐與腹瀉,通常服用一次就能見效。(此方可在「九痛門」中找到具體內容)
2. 霍亂凡例
轉筋者,以陽明養宗筋,屬胃與大腸,令暴下暴吐,津液頓亡,外傷四氣,內積七情,飲食甜膩,攻閉諸脈,枯削於筋,宗筋失養,必致攣急,甚則卵縮舌卷,為難治。
白話文:
「轉筋的情況,是因為陽明經負責滋養宗筋(即生殖器),這部位屬於胃和大腸的範疇。當突然劇烈的腹瀉和嘔吐發生時,人體的津液會迅速流失,同時外部受到四季氣候的影響,內部又因情緒波動、過度食用甜膩食物,導致脈絡被封閉,使得筋肉乾枯削瘦。宗筋失去正常的滋養,必然會導致肌肉緊繃或抽筋,嚴重的話,甚至會出現睪丸縮進、舌頭捲曲的情況,這就比較難以治療了。」
3. 木瓜湯
治霍亂吐下不已,舉體轉筋,入腹則悶絕。
木瓜干(一兩),吳茱萸(半兩,湯七次),茴香(一分),甘草(炙,一錢)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姜三片,紫蘇十葉,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煩渴者,以陰陽反戾,清濁相干,清氣干濁,水與谷並,小便秘澀,既走津液,腎必枯燥,引水自救,煩渴必矣。
白話文:
【木瓜湯】
主治:用於治療霍亂引起的持續性嘔吐與腹瀉,全身肌肉緊繃疼痛,若症狀侵入腹部則會感到極度悶痛。
藥方成分:乾燥木瓜一兩,經過七次煮湯的吳茱萸半兩,茴香一分,炙甘草一錢。
製法與服用方式:將以上材料研磨成散狀。每次服用四大錢,用一盞半的水,加入三片薑和十片紫蘇葉一起煎煮至剩下七分水量,然後過濾掉渣滓,在飯前服用。
若出現煩躁口渴的症狀,是因為身體陰陽失調,清濁不分,清氣被濁氣所困擾,水分與食物混在一起,導致小便困難且有燒灼感,身體的津液大量流失,腎臟因此變得乾燥,為了自救,身體會增加攝取水分,因此造成嚴重的口渴現象。
4. 茯苓澤瀉湯
治霍亂吐利後,煩渴欲飲水。
茯苓(八兩),澤瀉(四兩),甘草(炙,二兩),桂心(二兩),白朮(三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姜三片,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一方有小麥五兩。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霍亂後,患者出現嘔吐與腹瀉症狀,之後感到煩躁並極度口渴想喝水的情況。
藥方成分如下:茯苓(160克),澤瀉(80克),炙甘草(40克),桂心(40克),白朮(60克)。
以上藥材應研磨成散劑。每次服用時取四大錢的藥粉,加入一碗水,再放入三片薑,煮至剩下七分水量,然後濾掉殘渣,在飯前服用。另外有一個配方版本還會添加50克的小麥。
5. 水浸丹
治伏暑傷冷,冷熱不調,霍亂吐利,口乾煩渴。
黃丹(一兩一分,炒),巴豆(二十五個,去皮心)
上同研勻,用黃蠟熔作汁和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丸,以水浸少頃,別以新汲水吞下,不以時候。
乾霍亂者,忽然心腹脹滿,絞刺痛疼,蠱毒煩冤,欲吐不吐,欲利不利,狀若神靈所附,頃刻之間,便致悶絕。亦涉三因,或臟虛,或腸胃素實,故吐利不行。
白話文:
【水浸丹】
這藥方適用於夏季受寒,導致身體冷熱失調,出現霍亂症狀,如嘔吐、腹瀉以及口乾舌燥、心煩口渴的情況。
所需藥材為:黃丹(需炒過,用量為一兩一分),巴豆(要去除外皮及內部,數量為二十五粒)。
將以上兩種藥材共同研磨至細膩,再以融化的黃蠟作為黏合劑,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粒,先將藥丸浸泡在水中片刻,然後再用新汲取的清水送服,無需在意時間點。
對於乾霍亂的患者來說,會突然感到心腹部脹滿,劇烈疼痛,有如被毒物纏繞,心煩意亂,想吐又吐不出來,想拉又拉不出來,就像被鬼神附身一樣,短時間內就會感到極度悶痛。這種情況可能涉及多種原因,可能是體質虛弱,也可能是腸胃本來就較為堅固,所以無法順利嘔吐或排泄。
6. 鹽湯
治乾霍亂及蠱毒,宿食不消,積冷,心腹煩滿,鬼氣。
至鹹鹽湯三升,熱飲一升,刺口,令吐宿食使盡;不吐更服,吐訖復飲,三吐乃止。此法大勝諸治,俗人以為田舍淺近,鄙而不用,守死而已,凡有此病,即先用之。
白話文:
【鹽湯】 這帖藥用來治療乾霍亂、蠱毒,以及食物消化不良、長期寒涼積聚、心腹部脹滿不適、疑似魑魅魍魎作祟的情況。
煮製極濃的鹽水約三公升,趁熱喝下一公升,催吐,讓胃裡未消化的食物全部吐出;如果未能吐出再繼續服用,直到吐完後再次飲用,通常需重複三次吐完才能停止。這種方法比其他療法治療效果更好,但一般人常認為這是鄉下簡單的方法,因而輕視並未採用,結果病情只會越來越嚴重,實際上有這類病症,應立即使用此法。
7. 嘔吐敘論
嘔吐雖本於胃,然所因亦多端,故有寒熱飲食血氣之不同,皆使人嘔吐。據論云:寒氣在上,憂氣在下,二氣並爭,但出不入。此亦一塗,未為盡論。且如氣屬內因,則有七種不同;寒涉外因,則六淫分異,皆作逆,但鬱於胃則致嘔,豈拘於憂氣而已。況有宿食不消,中滿溢出,五飲聚結,隨氣番吐,痼冷積熱,及瘀血凝閉,更有三焦漏氣走哺,吐利泄血,皆有此證,不可不詳辨也。
白話文:
[關於嘔吐的討論]
雖然嘔吐的根源在於胃部,但是引起嘔吐的原因有很多種,包括身體的寒熱狀況、飲食、血液與氣的問題,這些都可能讓人產生嘔吐的反應。有學說提到:當寒氣聚集在身體上部,憂鬱的情緒在下部,這兩種氣息互相衝突,氣息只往外而不往內,這是其中一種觀點,但還不足以全面解釋。
比如,氣息的問題如果是由內部因素引起的,那麼可以分為七種不同的情況;若是外部環境導致的寒氣影響,則會有六種不同的病理變化,這些情況都會造成身體機能逆轉,只要氣息在胃部受到阻塞,就會引發嘔吐,而不僅僅是因為憂鬱的情緒。
更何況,如果食物在胃裡沒有完全消化,胃部過度飽滿,食物就會反流而出;或是五種飲食過量導致的痰飲聚結,隨著氣息反覆嘔吐;以及長期的冷熱失調和血液淤積堵塞,甚至三焦功能失調導致的漏氣,引起嘔吐、腹瀉或出血等症狀,這些都是嘔吐可能的表現,我們不能不仔細分辨。
8. 寒嘔證治
病者胃中寒,心下淡淡,四肢厥冷,食既嘔吐,名曰寒嘔。或因傷食多,致傷胃氣;或因病曾經汗下,致胃氣虛冷之所為也。
白話文:
病人因為胃部受寒,感覺胸口悶悶的不舒服,同時四肢冰冷,吃完東西後就會出現嘔吐的症狀,這種情況被稱為寒嘔。有時是因為過度飲食,導致胃部機能受損;有時則可能是因為生病期間曾經大量出汗或是服用藥物排便,導致胃部機能虛弱和寒冷所引發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