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氏中藏經》~ 卷中 (2)
卷中 (2)
1. 論痹第三十三
痹者。風寒暑濕之氣中於人臟腑之為也。入腑則病淺易治。入臟則病深難治而有風痹。有寒痹。有濕痹。有熱痹。有氣痹。而又有筋。肉。血。肉。氣之五痹也。大凡風寒暑濕之邪入於肝。則名筋痹。入於腎。則名骨痹。入於心。則名血痹。入於脾。則名肉痹。入於肺。則名氣痹。
白話文:
痹症是指由於風寒暑濕等病邪侵襲了人體的內臟而引起的疾病。
- 如果病邪侵犯的是臟腑表層,則病情較輕,容易治療。
- 如果病邪深入臟腑深處,則病情較重,難以治療。
根據病邪的性質,痹症可分為:
- 風痹:由風邪引起的痹症
- 寒痹:由寒邪引起的痹症
- 濕痹:由濕邪引起的痹症
- 熱痹:由熱邪引起的痹症
- 氣痹:由氣血不調引起的痹症
此外,痹症還可根據受影響的組織不同,分為:
- 筋痹:病邪侵犯筋膜所致
- 肉痹:病邪侵犯肌肉所致
- 血痹:病邪侵犯血液所致
- 肉痹:病邪侵犯肉體所致
- 氣痹:病邪侵犯氣血運行所致
一般來說,病邪侵犯肝臟則稱為筋痹,侵犯腎臟則稱為骨痹,侵犯心臟則稱為血痹,侵犯脾臟則稱為肉痹,侵犯肺臟則稱為氣痹。
感病則同。其治乃異。痹者閉也。五臟六腑。感於邪氣。亂於真氣。閉而不仁。故曰痹。病或痛。或癢。或淋。或急。或緩。而不能收持。或拳而不能舒張。或行立艱難。或言語謇澀。或半身不遂。或四肢拳縮。或口眼偏邪。或手足欹側。或能行步而不能言語。或能言語而不能行步。
白話文:
受到病邪侵襲時,症狀可能相同。但治療方法卻不相同。痹症是指閉塞不通。五臟六腑受到邪氣侵襲,擾亂了正常的氣機,導致氣血不通,產生疼痛或麻痺。因此稱之為痹症。痹症的症狀多種多樣:
- 有的疼痛,有的發癢,有的淋瀝不清,有的發作急促,有的發作緩慢,而且無法控制。
- 有的手腳蜷曲,不能伸展,有的行走困難,有的言語不清。
- 有的半身不遂,有的四肢蜷縮,有的口眼歪斜,有的手腳偏癱。
- 有的還能行走,但是不能說話,有的能說話,但是不能行走。
或左偏枯。或右壅滯。或上不通於下。或下不通於上。或大腑閉塞。(一作小便秘澀。)或左右手疼痛。或得疾而即死。或感邪而未亡。或喘滿而不寐。或昏冒而不醒。種種諸症。皆出於痹也。痹者風寒暑濕之氣中於人。則使之然也。其於脈候形證治療之法。亦各不同焉。
白話文:
- 半身不遂,一側癱瘓。
- 身體一側氣血不通。
- 上半身與下半身不通。
- 下半身與上半身不通。
- 內臟閉塞。(另一說法為小便、大便不通)
- 左右手疼痛。
- 突然發病而死亡。
- 感受邪氣未痊癒。
- 呼吸困難、胸滿而失眠。
- 意識昏迷不醒。
這些症狀的出現,都是由於痺證所致。痺證是由風寒暑濕等邪氣侵入人體後引起的。針對不同的脈象、症狀,治療方法也不盡相同。
2. 論氣痹第三十四
氣痹者。愁憂思喜怒過多。則氣結於上。久而不消則傷肺。肺傷則生氣漸衰。則邪氣愈勝。留於上。則胸腹痹而不能食。注於下。則腰腳重而不能行。攻於左。則左不遂。衝於右。則右不仁。貫於舌。則不能言。遺於腸中。則不能溺。壅而不散。則痛。流而不聚。則麻。真經既損。
白話文:
氣血不通的人,是因為憂慮、思考、喜怒過度,導致氣鬱結在胸口。如果長時間沒有消散,就會損傷肺部。肺部受傷後,生氣逐漸衰弱,邪氣就更勝,鬱結在胸口,就會造成胸腹堵塞而不能進食。邪氣流注到下肢,腰腳沉重而無法行走。邪氣攻擊左邊,就會造成左邊癱瘓。邪氣衝擊右邊,右邊就會失去知覺。邪氣貫穿舌頭,就會不能說話。邪氣留在腸道中,就會小便困難。邪氣阻塞不散,就會疼痛。邪氣流動而不聚集,就會麻木。真正的經絡已經受損。
難以醫治。邪氣不勝。易為痊愈。其脈右手寸口沉而遲澀者是也。宜節憂思以養氣慎(一作絕。)喜怒以全真。此最為良法也。
白話文:
難以醫治。病邪過於強盛。容易痊癒。脈象是右手寸口脈沉著而遲緩不流利。應該節制憂慮思考來調養氣血,謹慎控制喜怒來保持真氣。這是最好的方法。
3. 論血痹第三十五
血痹者飲酒過多。懷熱太盛。或寒折於經絡。或濕犯於榮衛。因而血摶。遂成其咎。故使人血不能榮於外。氣不能養於內。內外已失。漸漸消削。左先枯則右不能舉。右先枯則左不能伸。上先枯則上不能制於下。下先枯則下不能克於上。中先枯則不能通疏。百證千狀皆失血也。其脈。左手寸口脈結而不流利,或如斷絕者。是也。
白話文:
血痹是由於飲酒過量,體內熱氣過盛,或者寒氣阻塞經絡,或者濕氣侵犯榮衛之氣所致。這些原因導致血液凝結,形成疾病。
因此,患有血痹的人,血液不能滋潤身體,氣血不能濡養內臟。內外失調,身體逐漸消瘦。如果左側先枯萎,右側就會失去支撐。如果右側先枯萎,左側就會失去伸展能力。如果上面先枯萎,就不能控制下面。如果下面先枯萎,就不能剋制上面。如果中間先枯萎,就不能通暢和疏導。各種疾病和症狀都與失血有關。
他們的脈象特徵是:左手的寸口脈結實而沒有活力,或者像斷了一樣。
4. 論肉痹第三十六
肉痹者。飲食不節。膏粱肥美之所為也。脾者肉之本。脾氣已失。則肉不榮。肉不榮則肌膚不滑澤。肌肉不滑澤。則腠理疏。則風寒暑濕之邪易為入。故久不治則為肉痹也。肉痹之狀。其先能食而不能充悅。四肢緩而不收持者。是也。其右關脈舉按皆無力。而往來澀者是也。宜節飲食以調其臟。常起居以安其脾。然後依經補瀉以求其愈爾。
白話文:
肉痹這種疾病,是由於飲食沒有節制,經常吃膏粱肥美、過於油膩的食物造成的。脾臟是滋養肌肉的根源。如果脾氣失調,肌肉就無法得到充分的滋養。肌肉得不到滋養,皮膚就會變得不光澤。皮膚和肌肉不光澤,毛孔就會變疏鬆,這會導致風寒暑濕之邪容易侵入人體。所以,如果這種情況長期不得到治療,就會發展成肉痹。
肉痹的症狀:初期患者還能吃東西,但吃不飽,四肢無力,不能自主活動。在把脈時,右關脈浮起,按壓無力,脈象澀滯。
治療肉痹的方法是:調整飲食,以調理臟腑;適當運動,以安撫脾臟。然後,根據經絡理論,採用補瀉兼施的方法,以達到治癒的目的。
5. 論筋痹第三十七
筋痹者。由怒叫無時。行步奔急。淫邪傷肝。肝失其氣。因而寒熱所客。久而不去。流入筋會。則使人筋急。而不能行步舒緩也。故曰筋痹。宜活血以補肝。溫氣以養腎。然後服餌湯丸。治得其宜。即疾瘳已。不然則害人矣。其脈。左關中弦急而數。浮沉有力者。是也。
白話文:
筋痹症的成因:
- 由於經常大聲喊叫、行走奔跑過度。
- 房事過度,損傷肝臟。
- 肝臟氣血虛弱,外感寒熱之邪。
- 寒熱之邪長期不散,侵犯筋脈。
症狀:
- 筋脈僵硬,行走不便。
治療原則:
- 補肝活血。
- 溫腎壯陽。
治療方法:
- 服用湯藥或丸藥。
- 治療得當,疾病即可痊癒。
- 否則會加重病情。
脈象:
- 左關脈弦緊有力,數次跳動。
- 浮沉有力也是筋痹症的脈象。
6. 論骨痹第三十八
骨痹者乃嗜欲不節。傷於腎也。腎氣內消。則不能關禁。不能關禁。則中上俱亂。中上俱亂。則三焦之氣痞而不通。三焦痞而飲食不糟粕。飲食不糟粕。則精氣日衰。精氣日衰。則邪氣妄入。邪氣妄入。則上衝心舌。上衝心舌。則為不語。中犯脾胃。則為不充。下流腰膝。則為不遂。
白話文:
骨痹症是由於縱情慾望,傷及腎臟所引起。腎氣內虛,就無法控制身體。無法控制身體,中焦和上焦就會混亂。中焦和上焦混亂,三焦之氣就會阻塞不通。三焦不通暢,飲食無法消化。飲食無法消化,精氣就會逐漸衰弱。精氣衰弱,邪氣就會乘虛而入。邪氣乘虛而入,就會上衝心舌。上衝心舌,就會出現無法言語。中焦侵犯脾胃,就會出現無法吃飽。下流腰膝,就會出現無法行動。
傍攻四肢。則為不仁。寒在中則脈遲。熱在中則脈數。風在中則脈浮。濕在中則脈濡。虛在中則脈滑。其證不一。要在詳明。治療法列於後章。
白話文:
如果你側面的四肢發病,會變得麻木不仁。寒氣入中,脈搏會變慢。熱氣入中,脈搏會變快。風入中,脈搏會變浮。濕氣入中,脈搏會變濡。虛氣入中,脈搏會變滑。實際情況種類繁多,需要仔細辨別。治療方法詳見後文。
7. 論治中風偏枯之法第三十九
人病中風偏枯。其脈數。而面乾黑黧。手足不遂。語言謇澀。治之奈何。在上則吐之。在中則瀉之。在下則補之。在外則發之。在內則溫之按之熨之也。吐謂出其涎也。瀉謂通其塞也。補謂益其不足也。發謂發其汗也。溫謂驅其濕也。按謂散其氣也。熨謂助其陽也。治之各合其宜。
白話文:
病人中風偏癱,脈搏快速且面色乾枯發黑,手腳不靈活,說話結巴。治療方法是:
- 如果病症在上焦,則讓病人嘔噦,以排出涎液。
- 如果病症在中焦,則用瀉劑暢通阻塞。
- 如果病症在下焦,則用補益藥物補足不足。
- 如果病症在外,則讓病人發汗。
- 如果病症在內,則使用溫熱的方法,例如按摩和熨敷,以驅散濕氣。
- 按摩可以散氣,熨敷可以幫助陽氣。
治療方法應根據病症的不同而選擇不同的方法。
安可一揆。在求其本。脈浮則發之。脈滑則吐之。脈伏而澀則瀉之。脈緊則溫之。脈遲則熨之。脈閉則按之。要察其可否。故不可一揆而治者也。
白話文:
不可一概而論。要從根本上尋找原因。脈浮則發汗。脈滑則催吐。脈伏而澀則瀉下。脈緊則溫煦。脈遲則敷貼熱敷。脈閉塞不通則按壓。一定要觀察脈象是否適宜。所以不能一概而論地治療。
8. 論五丁狀候第四十
五丁者。皆由喜怒憂思。沖寒冒熱。恣飲醇酒。多嗜甘肥。毒魚鮓醬。色欲過度之所為也。蓄其毒邪。浸漬臟腑。久不攄散。始變為丁。其名有五。一曰白丁。二曰赤丁。三曰黃丁。四曰黑丁。五曰青丁。白丁者起於右鼻下。初起如粟米。根赤頭白。或頑麻。或痛癢。使人憎寒頭重。
白話文:
「五丁」病症是由於喜怒憂思的情緒失控,不顧寒冒熱,沉迷於飲酒,過度攝取肥甘厚味,食用有毒的醃漬魚醬,以及過度縱慾所導致。這些不良習慣在體內累積毒邪,侵蝕臟腑,長期無法排除,逐漸演變成「五丁」病症。
「五丁」分為五種,症狀不同:
- **白丁:**產生於右鼻下,初期狀似粟米,根部紅色、頭部白色,可能伴隨著麻木或疼痛、畏寒、頭重等症狀。
狀若傷寒。不欲食。胸膈滿悶。喘促昏冒者死。未者可治。此疾不過五日。禍必至矣。宜急治之。赤丁在舌下。根頭俱赤。發痛。舌本硬不能言。多驚。煩悶。恍惚。多渴。引(一作飲。)水不休。小便不通。發狂者死。未者可治。此疾不過七日。禍必至也。不可治矣。大人小兒皆能患也。
白話文:
症狀類似傷寒。不想吃東西。胸悶腹脹。呼吸急促,神志不清者死亡。未發生的可以治療。這種疾病不超過五天就會發作。應緊急治療。舌頭下面有發紅的小點。根部也發紅。舌頭疼痛,根部僵硬,不能說話。很多驚嚇。煩悶。神志恍惚。很口渴。不停地喝水。小便不通。發狂者死亡。未發生的可以治療。這種疾病不超過七天。不治就會死亡。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可能患病。
黃丁者。起於唇齒齦邊。其色黃。中有黃水。發則令人多(一作能。)食而還(一作復。)出。手足麻木。涎出不止。腹脹而煩。多睡。不寐者死。未者可治。黑丁者。起於耳前。狀如瘢痕。其色黑。長減不定。使人牙關急。腰脊腳膝不仁。不然即痛。亦不出三歲。禍必至矣。
白話文:
黃丁病:
起於嘴脣、牙齦。呈現黃色,有黃色水泡。發作時會讓人一直進食,並一直排出食物。手腳麻痺,流口水不止。腹部脹滿、煩躁不安。嗜睡。睡不著的會死亡。病情未發作的可以治療。
黑丁病:
起於耳朵前面,形狀像疤痕。顏色發黑。長短不一。會導致牙關緊閉,腰脊、腳膝麻痺。否則就是疼痛。發病三年內,必定致死。
不可治也。此由腎氣漸絕故也。宜慎欲事。青丁者起於目下。始如瘤瘢。其色青。硬如石。使人目昏昏然無所見。多恐。悸。惕。睡不安寧。久不已。則令人目盲。或脫精。有此則不出一年。禍必至矣。白丁者其根在肺。赤丁者其根在心。黃丁者其根在脾。黑丁者其根在腎。
白話文:
無法治療。這是因為腎氣逐漸衰竭所致。應該剋制慾望。
青丁:發生在眼睛下方,一開始像腫瘤疤痕,顏色青綠,堅硬如石,讓人視力模糊,看不清楚。常伴有恐懼、心悸、驚惕,睡眠不安。時間久了,會導致失明或精神失常。一旦出現這種情況,不出一年,災禍必至。
白丁:根源在肺。 赤丁:根源在心。 黃丁:根源在脾。 黑丁:根源在腎。
青丁者其根在肝。五丁之候(一作疾。)最為巨疾。(一作病。)不可不察也。治療之法。一一如下。(陸本。有方八道在此後。印本無之。今附下卷之末。)
白話文:
青色的丁瘡,其根源在肝臟。五丁的發病(或作:病症),是非常嚴重的疾病(或作:病症),不可不仔細觀察。治療的方法,逐條如下(陸本,此後有八道方劑。印本沒有,現附於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