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佗

《華氏中藏經》~ 卷中 (2)

回本書目錄

卷中 (2)

1. 論痹第三十三

痹者,風寒暑濕之氣中於人臟腑之為也。入腑則病淺易治,入臟則病深難治,而有風痹,有寒痹,有濕痹,有熱痹,有氣痹,而又有筋、肉、血、肉、氣之五痹也。大凡風寒暑濕之邪入於肝,則名筋痹;入於腎,則名骨痹;入於心,則名血痹;入於脾,則名肉痹;入於肺,則名氣痹。

感病則同,其治乃異。痹者,閉也。五臟六腑,感於邪氣,亂於真氣,閉而不仁,故曰痹。病或痛,或癢,或淋,或急,或緩,而不能收持;或拳而不能舒張;或行立艱難;或言語謇澀;或半身不遂;或四肢拳縮;或口眼偏邪;或手足欹側;或能行步而不能言語;或能言語而不能行步。

或左偏枯,或右壅滯;或上不通於下,或下不通於上;或大腑閉塞(一作小便秘澀);或左右手疼痛;或得疾而即死;或感邪而未亡;或喘滿而不寐;或昏冒而不醒。種種諸症,皆出於痹也。痹者,風寒暑濕之氣中於人,則使之然也。其於脈候形證治療之法,亦各不同焉。

白話文:

【討論關節炎第三十三】

關節炎是風、寒、暑、濕等外在環境因素影響人體臟腑所導致的疾病。如果這些因素影響的是腑部,病情較輕,治療相對容易;但若影響到臟部,病情則會比較嚴重,且難以治療。根據不同的影響因素,可分為風關節炎、寒關節炎、濕關節炎、熱關節炎和氣關節炎,還有影響筋、肉、血、皮膚和氣的五種類型。

一般來說,風、寒、暑、濕等邪氣進入肝臟,就會被稱為筋關節炎;進入腎臟,就是骨關節炎;進入心臟,就是血關節炎;進入脾臟,就是肉關節炎;進入肺臟,就是氣關節炎。

雖然感受疾病的機制相同,但治療方式卻各有不同。關節炎,就是指一種封閉狀態。當五臟六腑受到邪氣的侵擾,打亂了身體正常的運作,使身體機能封閉,失去正常的反應能力,我們就稱之為關節炎。這種疾病可能導致疼痛、瘙癢、尿頻、肌肉緊繃或鬆弛、無法控制自己的動作;可能手指蜷縮無法伸展;可能行走困難;可能語言不清;可能半身不遂;可能四肢萎縮;可能眼睛和嘴巴偏向一邊;可能手腳歪斜;可能能行走但不能說話;可能能說話但不能行走。

可能左半身衰弱,可能右半身阻滯;可能上半身和下半身失去聯繫;可能排泄系統受阻;可能左手或右手疼痛;可能感染疾病立即死亡;可能感受邪氣尚未死亡;可能呼吸困難,夜不能眠;可能意識模糊,無法清醒。這些多種多樣的症狀,都源於關節炎。關節炎,是由風、寒、暑、濕等外在環境因素影響人體所導致的。對於脈象、病症的觀察和治療方法,也都各自不同。

2. 論氣痹第三十四

氣痹者。愁憂思喜怒過多。則氣結於上。久而不消則傷肺。肺傷則生氣漸衰。則邪氣愈勝。留於上。則胸腹痹而不能食。注於下。則腰腳重而不能行。攻於左。則左不遂。衝於右。則右不仁。貫於舌。則不能言。遺於腸中。則不能溺。壅而不散。則痛。流而不聚。則麻。真經既損。

難以醫治。邪氣不勝。易為痊愈。其脈右手寸口沉而遲澀者是也。宜節憂思以養氣慎(一作絕。)喜怒以全真。此最為良法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氣痹」的情況。當一個人過度憂鬱、思慮、喜悅或憤怒,這些情緒會導致氣在身體上部積結。如果這種狀態持續太久,就會傷害到肺部。一旦肺部受損,人體的生氣就會逐漸減弱,進而讓邪氣更佔上風。如果邪氣停留在上半身,可能造成胸部和腹部的痺痛,使人無法進食;如果影響下半身,可能會讓人感到腰部和腳部沉重,行走困難;如果影響左邊,左側肢體可能無法活動自如;如果是右邊,右側肢體可能失去知覺;如果影響到舌頭,可能會有說話困難的情況;如果影響腸道,可能會出現小便問題。如果邪氣凝滯不散,可能會產生疼痛;如果邪氣流動但不聚集,可能會有麻木感。當真氣已經受損,治療起來就比較困難;但如果邪氣尚未佔優勢,就比較容易康復。這種情況通常可以在右手的寸口脈搏上看到沉、遲、澀的特徵。為了調理這種情況,最好的方法就是減少憂鬱和思慮,以培養元氣,同時要控制喜悅和憤怒的情緒,以保護真氣。這是最有效的療法。

3. 論血痹第三十五

血痹者飲酒過多。懷熱太盛。或寒折於經絡。或濕犯於榮衛。因而血摶。遂成其咎。故使人血不能榮於外。氣不能養於內。內外已失。漸漸消削。左先枯則右不能舉。右先枯則左不能伸。上先枯則上不能制於下。下先枯則下不能克於上。中先枯則不能通疏。百證千狀皆失血也。其脈。左手寸口脈結而不流利,或如斷絕者。是也。

白話文:

[討論血痹症狀第三十五章]

血痹這種病症,常因飲酒過量,身體內部熱氣過盛所致,也可能因為寒冷侵襲經絡,或是濕氣影響了人體的營衛系統,導致血液運行不暢,最終形成病狀。因此,患者會出現血液無法在外表充分滋潤,氣力無法在體內充分滋養的情況。體內外的平衡一旦失去,身體就會慢慢消瘦衰弱。如果左側先萎縮,那麼右側可能就無法抬起;如果右側先萎縮,那麼左側可能就無法伸展;如果上半身先萎縮,那麼就無法控制下半身;如果下半身先萎縮,那麼就無法對抗上半身;如果中部先萎縮,那麼全身的運作就會受阻。各種病狀層出不窮,都是由於血液流失所導致的。在診斷時,若發現左手的寸口脈搏結實且流動不順,或者有如斷絕的跡象,這就是血痹的徵兆。

4. 論肉痹第三十六

肉痹者。飲食不節。膏粱肥美之所為也。脾者肉之本。脾氣已失。則肉不榮。肉不榮則肌膚不滑澤。肌肉不滑澤。則腠理疏。則風寒暑濕之邪易為入。故久不治則為肉痹也。肉痹之狀。其先能食而不能充悅。四肢緩而不收持者。是也。其右關脈舉按皆無力。而往來澀者是也。宜節飲食以調其臟。常起居以安其脾。然後依經補瀉以求其愈爾。

白話文:

【討論肉痹症的形成與治療】

肉痹這種病,多是由於飲食不規律,過度食用高脂肪、高糖的食物所導致的。在人體中,脾臟是控制肌肉健康的主要器官,一旦脾功能失調,肌肉就得不到充分的滋養。肌肉無法得到充分滋養,就會導致皮膚失去光澤,變得乾燥粗糙。皮膚一旦失去保護作用,風寒暑濕等外邪就容易入侵身體,如果長時間不進行治療,就會形成肉痹。

肉痹的特徵,首先表現為食慾正常但身體卻無法獲得飽足感,四肢無力,肌肉鬆弛,無法正常活動。此外,從脈象上看,右側關脈輕按和重按都顯得無力,且脈搏跳動遲滯,這也是肉痹的特徵。

對於肉痹的治療,首先應調整飲食習慣,讓飲食更為健康,同時通過有規律的生活作息來調理脾臟功能。在此基礎上,再根據中醫經絡理論,進行適當的針灸或藥物治療,以期達到痊癒的效果。

5. 論筋痹第三十七

筋痹者。由怒叫無時。行步奔急。淫邪傷肝。肝失其氣。因而寒熱所客。久而不去。流入筋會。則使人筋急。而不能行步舒緩也。故曰筋痹。宜活血以補肝。溫氣以養腎。然後服餌湯丸。治得其宜。即疾瘳已。不然則害人矣。其脈。左關中弦急而數。浮沉有力者。是也。

白話文:

關於「筋痹」的討論(第三十七篇):筋痹這種病症,主要是因為平時情緒失控,例如無預警地暴怒或大叫,加上生活習慣不良,如行走或跑步過於急促等因素,導致身體的邪氣侵入,傷害了肝臟。肝臟功能受到影響,無法正常運作,再加之冷熱不調,長時間下來,這些邪氣流入筋絡,使人的筋絡變得緊繃,進而影響行走和活動的靈活性。因此,這類症狀被稱為「筋痹」。

對於筋痹的治療,首先應採取活血化瘀的方法來滋養肝臟,同時使用溫和的療法來調理腎臟。在確定了適當的治療方案後,可以進一步服用藥物,如湯劑或丸藥,只要治療得當,病情就能得到改善。若不如此處理,病情可能會惡化,對患者造成更大的危害。

在診斷上,若是「筋痹」,患者的脈象會表現為左關部位(中醫診脈的位置之一)的脈象呈現出弦急且頻率較快的特徵,且無論是在表淺層還是深層都能感受到脈搏的力量。這就是「筋痹」的脈象特徵。

6. 論骨痹第三十八

骨痹者乃嗜欲不節。傷於腎也。腎氣內消。則不能關禁。不能關禁。則中上俱亂。中上俱亂。則三焦之氣痞而不通。三焦痞而飲食不糟粕。飲食不糟粕。則精氣日衰。精氣日衰。則邪氣妄入。邪氣妄入。則上衝心舌。上衝心舌。則為不語。中犯脾胃。則為不充。下流腰膝。則為不遂。

傍攻四肢。則為不仁。寒在中則脈遲。熱在中則脈數。風在中則脈浮。濕在中則脈濡。虛在中則脈滑。其證不一。要在詳明。治療法列於後章。

白話文:

患有骨痹這種病症,通常是因為過度放縱慾望,沒有節制,進而損傷了腎臟。當腎氣從內部逐漸消耗,就無法正常運作,導致身體機能失調。身體機能失調會使上、中焦的功能混亂,這時,三焦的氣血就會阻塞不通。三焦氣血受阻,食物消化吸收功能就會下降。食物消化吸收功能下降,身體的精氣就會逐漸衰弱。精氣衰弱,外來的邪氣就會趁虛而入。邪氣進入人體,會向上影響心臟和舌頭,造成說話困難。影響到脾胃,就會食慾不振。下至腰膝,就會行動不便。

邪氣影響四肢,就會出現麻木無力的症狀。如果體內有寒氣,脈搏就會減慢;有熱氣,脈搏就會加快;有風氣,脈搏就會浮動;有濕氣,脈搏就會變得柔軟;體虛,脈搏就會滑順。這些症狀各有不同,關鍵是要能詳細辨別清楚。具體的治療方法,會在後面的篇章中詳細說明。

7. 論治中風偏枯之法第三十九

人病中風偏枯。其脈數。而面乾黑黧。手足不遂。語言謇澀。治之奈何。在上則吐之。在中則瀉之。在下則補之。在外則發之。在內則溫之按之熨之也。吐謂出其涎也。瀉謂通其塞也。補謂益其不足也。發謂發其汗也。溫謂驅其濕也。按謂散其氣也。熨謂助其陽也。治之各合其宜。

安可一揆。在求其本。脈浮則發之。脈滑則吐之。脈伏而澀則瀉之。脈緊則溫之。脈遲則熨之。脈閉則按之。要察其可否。故不可一揆而治者也。

白話文:

當一個人因為中風而導致半身不遂,他的脈搏頻率增加,臉色變得乾燥且暗沉,手腳活動不便,說話含糊不清,該如何治療呢?如果病症在上部,應使用催吐法;在中部,應使用瀉下法;在下部,則應用補益法;在外部,則應使用發汗法;在內部,則需使用溫熱法、按摩法或熱敷法。催吐是指清除口中的痰涎;瀉下是指疏通腸道的阻塞;補益是指補充身體的不足;發汗是指促進排汗;溫熱是指驅除濕氣;按摩是指幫助氣血流通;熱敷是指增強體內的陽氣。治療時應根據病情選擇最適合的方法。

不能一概而論,必須找出病因。如果脈象浮動,應使用發汗法;脈象滑順,應使用催吐法;脈象隱伏且滯澀,應使用瀉下法;脈象緊繃,應使用溫熱法;脈象遲緩,應使用熱敷法;脈象閉塞,應使用按摩法。重要的是要判斷各種方法是否適用。因此,治療不能一概而論,必須視具體情況而定。

8. 論五丁狀候第四十

五丁者,皆由喜怒憂思、沖寒冒熱、恣飲醇酒、多嗜甘肥、毒魚鮓醬、色欲過度之所為也。蓄其毒邪,浸漬臟腑,久不攄散,始變為丁。其名有五,一曰白丁,二曰赤丁,三曰黃丁,四曰黑丁,五曰青丁。

白丁者,起於右鼻下,初起如粟米,根赤頭白,或頑麻,或痛癢,使人憎寒頭重,狀若傷寒,不欲食,胸膈滿悶,喘促昏冒者死,未者可治。此疾不過五日,禍必至矣,宜急治之。

赤丁在舌下,根頭俱赤,發痛,舌本硬不能言,多驚,煩悶,恍惚,多渴,引水不休,小便不通,發狂者死,未者可治。此疾不過七日,禍必至也,不可治矣。大人小兒皆能患也。

黃丁者,起於唇齒齦邊,其色黃,中有黃水,發則令人多食而還出,手足麻木,涎出不止,腹脹而煩,多睡,不寐者死,未者可治。

黑丁者,起於耳前,狀如瘢痕,其色黑,長減不定,使人牙關急,腰脊腳膝不仁,不然即痛,亦不出三歲,禍必至矣,不可治也。此由腎氣漸絕故也,宜慎欲事。

青丁者,起於目下,始如瘤瘢,其色青,硬如石,使人目昏昏然無所見,多恐,悸,惕,睡不安寧,久不已,則令人目盲,或脫精,有此則不出一年,禍必至矣。

白丁者其根在肺,赤丁者其根在心,黃丁者其根在脾,黑丁者其根在腎,青丁者其根在肝。五丁之候最為巨疾,不可不察也。

治療之法,一一如下。(陸本,有方八道在此後。印本無之。今附下卷之末。)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五種嚴重疾病的徵兆,分別稱為白丁、赤丁、黃丁、黑丁和青丁,這些病症多是由情緒波動、忽冷忽熱、過量飲酒、偏好甜膩食物、食用有毒魚類或醃製品、以及過度性行為引起的。這些有害因素慢慢侵蝕內臟,長時間積累不消,最終轉變為這五種病態。

白丁,開始於右鼻下方,初期像粟粒大小,底部紅,頂部白,可能呈現麻木或痛癢感,使人畏寒頭痛,表現類似感冒症狀,食慾不振,胸口悶堵,呼吸困難且意識模糊者會致死,否則是可治的。這種疾病一般不會超過五天,災禍必將隨之而來,應立即治療。

赤丁,出現於舌下,整體呈現紅色,疼痛,使舌頭僵硬無法說話,患者易驚恐,精神煩亂,神志恍惚,口渴頻繁,持續喝水,小便不通,出現瘋狂行為者會致死,否則是可以治療的。這種疾病通常不會超過七天,災禍必將隨之而來,病情已無法挽回。無論大人小孩都可能罹患此病。

黃丁,開始於嘴脣或牙齦邊緣,顏色為黃色,會滲出黃水,發作時患者食慾旺盛但食物又反吐出來,手腳麻木,口水不斷,腹部脹滿,睏倦,失眠者會致死,否則是可治的。

黑丁,開始於耳朵前方,形狀類似疤痕,顏色為黑色,大小不定,使人牙關緊咬,腰部、脊椎、膝蓋失去知覺,或感到劇烈疼痛,病情通常不出三年,災禍必將隨之而來,已無法治療。這是因為腎氣逐漸衰竭,應節制性生活。

青丁,開始於眼睛下方,初始像個腫塊,顏色為青色,質地堅硬,使人視線模糊,容易恐懼、心悸、不安,睡眠品質差,如果長期未能改善,最終導致失明,或精氣流失,一旦出現這種情況,不出一年,災禍必將隨之而來。

白丁的根源在肺,赤丁的根源在心,黃丁的根源在脾,黑丁的根源在腎,青丁的根源在肝。這五種病態是最嚴重的疾病,必須嚴肅對待。

對於這些病症的治療方法,詳情請參考以下說明。(原文提到的治療方式在後續部分,印刷版本中未包含,現附在下卷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