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氏中藏經》~ 卷上 (7)
卷上 (7)
1. 傳屍論第二十
傳屍者非一門相染而成也。人之血氣衰弱。臟腑虛羸。中於鬼氣。因感其邪。遂成其疾也。其候或咳嗽不已。或胸膈妨悶。或肢體疼痛。或肌膚消瘦。或飲食不入。或吐利不定。或吐膿血。或嗜水漿。或好歌詠。或愛悲愁。或癲風(一作狂。)發歇。或便溺艱難。或因酒食而遇。
或因風雨而來。或問病弔喪而得。或朝走暮遊而逢。或因氣聚。或因血行。或露臥于田野。或偶會於園林。鍾此病死之氣。染而為疾。故曰傳屍也。治療之方備於篇末。
白話文:
所謂的「傳屍」疾病,並不是單一途徑互相感染所造成的。這是因為人的體質衰弱,臟腑功能虛弱,身體被鬼氣侵襲,受到這種邪氣影響,因而患病。其症狀可能有持續咳嗽,或是胸部感到壓迫悶痛,或是肢體痠痛,或是身體逐漸消瘦,或是無法正常進食,或是嘔吐與腹瀉狀況反覆,或是吐出膿血,或是過度口渴,或是無緣由地想唱歌,或是常陷入悲傷憂鬱,或是出現精神失常的情況,或是排尿困難,或是因飲酒或食用某些食物而引發,或是因受風雨侵襲而產生,或是探視病人、參加喪禮時感染,或是白天外出晚上回來時遭遇,或是因氣血聚集,或是血液流動問題,或是睡在野外,或是偶然在花園或森林裡遇到,沾染了這種死亡之氣,因而患病。因此稱之為「傳屍」。治療方法詳細記錄在篇章的最後部分。
2. 論五臟六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之法第二十一
夫人有五臟六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皆見於形證脈氣。若非診察無由識也。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則溫之。熱則涼之。不虛不實以經調之。此乃良醫之大法也。其於脈證。具如篇末。
白話文:
人的身體狀況,包括五臟六腑的虛弱或強壯、體內的寒涼或燥熱、生命危機的程度、生理機能的正常或異常,這些都可以從外在的病徵和脈象中看出來。如果不是透過診斷觀察,我們是無法瞭解這些狀況的。
對於虛弱的情況,我們應當進行補養;對於過盛的情況,我們應當進行調節或排解;對於體內過寒的情況,我們應當進行溫暖調理;對於體內過熱的情況,我們應當進行冷卻調理。如果既不是虛弱也不是過盛,我們就依照經絡理論來進行調理。這就是一個優秀醫生應該遵循的主要原則。
至於如何從脈象和病徵來判斷病情,詳細的內容都記錄在本篇的最後部分。
3. 論肝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二
肝者與膽為表裡。足厥陰少陽是其經也。旺於春。春乃萬物之始生。其氣嫩而軟。虛而寬。故其脈弦。軟不可發汗。弱則不可下。弦長曰平。反此曰病。脈虛而弦。是謂太過。病在外。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實而微。是謂不及。病在內。不及則令人胸痛。引兩脅。脹滿。
大凡肝實則引兩脅。下痛引小腹。令人(本無此五字。)喜怒。虛則如人將捕之。其氣逆。則頭痛。耳聾。頰赤。(一作腫。)其脈。沉之而急。浮之亦然。主脅肋(一作支。)滿。小便難。頭痛。目眩。其脈。急甚惡言。微急。氣在胸脅下。緩甚。嘔逆。微緩。水痹。大急。
內癰吐血。微大。筋痹。小甚。多飲。微大(本作小。)消癉。(本作痹。)滑甚、頹疝、微滑、遺溺、澀甚、流飲、微澀、瘲攣、變也。(本無此二字。)又肝之積氣在脅。久不發為咳逆。或為痎瘧也。虛則夢花草茸茸。實則夢山林茂盛。肝之病。旦喜。(一作慧。)晚甚。
夜靜。肝病。則頭痛脅痛。(本無此二字。)目眩。肢滿。囊縮。小便不通。(一作利。)十日死。又身熱。惡寒。四肢不舉。其脈當弦長而急。反短而澀。乃金刻木也。十死不治。又肝中寒。則兩臂痛不能舉。舌本燥。多太息。胸中痛。不能轉側。其脈。左關上遲而澀者是也。
肝中熱。則喘滿而多怒。目疼。腹脹滿。不嗜食。所作不定。睡中驚悸。眼赤視不明。其脈。左關陰實者是也。肝虛冷。則脅下堅痛。目盲臂痛。發寒熱如瘧狀。不欲食婦。人則月水不來。而氣急。其脈左關上沉而弱者。是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中醫理論中關於肝臟的健康狀態,包括其正常運作時的表現,以及在不同狀況下的異常症狀。
肝臟與膽互為表裡,其運行路徑遵循足厥陰和少陽經絡,春季是肝臟功能最旺盛的時期。春天象徵萬物新生,其特性柔軟且寬廣,因此肝脈呈現為弦狀。然而,若肝脈過於軟弱,不宜使用發汗療法;若過於虛弱,則不應採用瀉下方法。正常的肝脈應呈現為弦長,反之則視為病態。若肝脈虛弱且呈弦狀,代表肝氣過於旺盛,病症在身體外部表現,可能導致記憶力減退,頭暈目眩。相反地,若肝脈實而微弱,表示肝氣不足,病症在身體內部顯現,可能引起胸痛,並牽連到兩側脅部,感到脹滿不適。
一般而言,肝氣過盛會導致兩側脅部疼痛,下腹部疼痛,影響小腹,使人情緒起伏大。肝氣虛弱時,人會有被捉住的感覺,氣機逆亂,導致頭痛、耳鳴、臉頰紅潤。肝脈沉且急,無論是在皮膚表面或是深層都呈現同樣特徵,主要症狀為脅肋脹滿、小便困難、頭痛、目眩。若肝脈緊繃且嚴重,患者可能對聲音敏感,若稍微緊繃,表示氣滯在胸脅下方。若肝脈緩慢且嚴重,可能引起嘔吐或逆氣。若稍微緩慢,可能出現水濕阻滯的症狀,若極度緊繃,可能伴隨內癰及吐血。若稍微粗大,可能引起筋肉麻痺。若稍微細小,可能導致消耗性疾病。若肝脈滑而嚴重,可能伴隨疝氣下墜。若稍微滑順,可能出現尿失禁。若肝脈澀且嚴重,可能引發水液代謝失調。若稍微澀滯,可能引起肌肉抽搐。這些都是肝臟功能異常的變化。
肝臟的氣滯積聚在脅部,長期未能釋放,可能會引發咳嗽或逆氣,甚至演變成間歇性發燒的疾病。肝氣虛弱時,可能做夢看到草木茂密的景象。肝氣過盛時,則可能夢見山林豐茂。肝臟疾病在早晨時較輕微,到了夜晚則加劇。
夜晚安靜時,肝病患者可能感到頭痛、脅痛、目眩、四肢脹滿、陰囊收縮、小便不暢,這些症狀持續十天,預後不佳。此外,若身體發熱,畏寒,四肢無力,肝脈應該呈現為弦長且緊繃,但實際上卻短而澀,代表肺氣剋制肝氣,病情危急,十個病人中有九個無法救治。肝臟受寒,兩臂可能疼痛,舌頭乾燥,頻繁嘆氣,胸痛且無法翻身,左關上的脈象遲緩且澀滯。
肝臟過熱,可能導致呼吸困難、情緒暴躁、眼睛疼痛、腹部脹滿、食慾不振、行為不定、睡眠中驚嚇,眼睛紅且視力模糊,左關上陰脈實硬。
肝臟虛弱且寒冷,可能導致脅下堅硬疼痛,眼睛失明,手臂疼痛,發燒與寒顫交替,類似瘧疾,對食物失去興趣,女性月經停止,氣急,左關上的脈象沉且弱。
4. 論膽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三
膽者中正之腑也。號曰將軍。決斷出焉。言能喜怒剛柔也。與肝為表裡。足少陽是其經也。虛則傷寒。寒則恐畏。頭眩不能獨臥。實則傷熱。熱則驚悸。精神不守。臥起不寧。又玄水發。則其根在於膽。先從頭面起。腫至足也。又肝咳久不已。則傳邪入於膽。嘔清苦汁也。又膽病則喜太息。
口苦。嘔清汁。(一作宿汁。)心中澹澹恐。如人將捕之。咽中介介然數唾。又膽脹。則舌(一作脅。)下痛。口苦太息也。邪氣客於膽。則夢鬥訟。其脈診在左手關上浮而得之者。是其部也。膽實熱。則精神不守。又膽熱則多睡。膽冷則無眠。又左關上脈。陽微者膽虛也。
陽數者膽實也。陽虛者膽絕也。
白話文:
膽是身體中公正無私的器官,被稱為將軍,負責做出判斷和決定,象徵著可以表現喜怒和強弱的能力。它與肝臟互為內外相輔,屬足少陽經絡。如果膽虛弱,就會容易受寒,感到害怕,頭會眩暈,無法單獨睡覺。如果膽過於充實,則會受到熱氣的傷害,出現驚恐心悸,精神無法集中,睡眠不安穩。另外,當體內濕氣過重,其根源往往在膽,這種情況通常先從頭面部開始腫脹,最終蔓延到腳部。再者,若肝咳長時間未愈,病情可能會轉移到膽,導致嘔吐清苦的液體。膽生病時,會喜歡長嘆氣。
會有口苦、嘔吐清液(也有版本記載為隔夜的液體)。心裡會感到恐懼,就像有人要來抓你一樣。喉嚨會感覺到異物感,頻繁地想吐口水。膽脹時,舌下或脅下會疼痛,口苦,並且會嘆氣。當邪氣侵入膽時,可能會做爭執或訴訟的夢。膽的脈象在左手關節上方,輕輕一按就能感受到。膽實熱的話,精神會無法集中。膽熱的人會比較嗜睡,膽寒的人則會失眠。左手關節上方的脈象,陽氣微弱表示膽虛。
陽氣旺盛表示膽實。陽氣虛弱表示膽功能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