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佗

《華氏中藏經》~ 卷上 (6)

回本書目錄

卷上 (6)

1. 績聚癥瘕雜蟲論第十八

積聚癥瘕雜蟲者。皆五臟六腑真氣失。而邪氣並遂乃生焉。久之不除也。或積。或聚。或癥。或瘕。或變為蟲。其狀各異。有能害人者。有不能害人者。有為病緩者。有為病速者。有疼者。有癢者。有生頭足者。有如杯塊者。勢類不同。蓋因內外相感。真邪相犯。氣血熏摶。

交合而成也。積者繫於臟也。聚者繫於腑也。癥者繫於氣也。瘕者繫於血也。蟲者乃血氣食物相感而化也。故積有五。聚有六。癥有十二。瘕有八。蟲有九。其名各不同也。積有心肝脾肺腎也。聚有大腸。小腸。膽。胃。膀胱。三焦。之六名也。癥有勞、氣、冷、熱、虛、實、風、濕、食、藥、思、憂之十二名也。

瘕有青黃、燥、血、脂、狐、蛇、鱉之八名也。蟲有伏、蛇、白、肉、肺、胃、赤、弱、蟯、之九名也。為病之說出於諸論。治療之法皆具於後。

白話文:

「所謂的積聚、癥瘕、以及各種寄生蟲疾病,都是因為五臟六腑的正氣失去平衡,導致邪氣乘虛而入,日積月累下產生的。如果長時間不去處理,可能形成積、聚、癥、瘕,甚至轉變成寄生蟲,其形態各異。有的會對人體造成危害,有的則不會;有的病程緩慢,有的則快速;有的會引起疼痛,有的則會造成癢感;有的會長出頭腳,有的則像杯狀或塊狀物。這些症狀之所以出現,主要是內外因素相互影響,正邪兩股氣力相互作用,氣血混雜交纏所致。

積是與臟器相關,聚是與腑器相關,癥是與氣相關,瘕是與血相關,蟲則是由血氣和食物相互影響所轉化而成。所以積有五種,聚有六種,癥有十二種,瘕有八種,蟲有九種,它們的名字各自不同。積分為心積、肝積、脾積、肺積、腎積;聚分為大腸聚、小腸聚、膽聚、胃聚、膀胱聚、三焦聚;癥分為勞癥、氣癥、冷癥、熱癥、虛癥、實癥、風癥、濕癥、食癥、藥癥、思癥、憂癥;瘕分為青瘕、黃瘕、燥瘕、血瘕、脂瘕、狐瘕、蛇瘕、鱉瘕;蟲分為伏蟲、蛇蟲、白蟲、肉蟲、肺蟲、胃蟲、赤蟲、弱蟲、蟯蟲。這些疾病的詳細描述在其他理論中有說明,而治療方法則在後續章節中詳細記載。」

2. 勞傷論第十九

勞者。勞於神氣也。傷者。傷於形容也。飢飽無度則傷脾。思慮過度則傷心。色欲過度則傷腎。起居過常則傷肝。喜怒悲愁過度則傷肺。又風寒暑濕則傷於外。飢飽勞役則敗於內。晝感之則病榮。夜感之則病衛。榮衛經行。內外交運。而各從其晝夜也。勞於一。一起為二。二傳於三。

三通於四。四干於五。五復犯一。一至於五。邪乃深藏。真氣自失。使人肌肉消。神氣弱。飲食減。行步艱難。及其如此。雖司命亦不能生也。故調神氣論曰。調神氣。慎酒色。節起居。省思慮。薄滋味者。長生之大端也。診其脈甚數。(一作。數甚。餘下仿此。)甚急。甚細。

甚弱。甚微。甚澀。甚滑。甚短。甚長。甚浮。甚沉。甚緊。甚弦。甚洪。甚實。皆生於勞傷。

白話文:

【勞傷論第十九】

所謂勞,指的是耗損了人的精神與氣力;所謂傷,則是對人的身體形態造成了傷害。飲食沒有節制會損傷脾胃,過度思考會傷害心臟,性行為過度會傷到腎臟,生活作息不規律會影響肝臟,情緒起伏太大,如喜怒悲憂等,過度的話會傷到肺部。此外,風、寒、暑、濕等外在因素也會從外部對身體造成傷害,而飢餓、飽食、過勞等內在因素則會從內部消耗身體。白天受的影響會導致營氣受損,夜晚受的影響會使衛氣受傷。營氣和衛氣循環全身,內外互相影響,這一切會根據晝夜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如果一個器官受勞傷,就會牽連到兩個器官,再由兩個傳遞到三個,由三個影響到四個,最終五臟都受到影響。當五臟都被邪氣侵擾,真正的元氣就會逐漸流失。這時,人體的肌肉開始消瘦,精神變得衰弱,食慾減少,行走困難。到了這種地步,即使是醫術高超的醫生也無法救治了。因此,『調神氣論』中說:調節精神,謹慎對待酒色,規律生活,減少思慮,避免過度享受美食,這些都是長壽的關鍵。診斷脈搏,若發現脈搏跳動頻率過快(一說脈搏頻率過快,以下同),或者跳動太急促,太細微,太虛弱,太微弱,太遲滯,太滑利,太短,太長,太浮淺,太深沉,太緊繃,太弦直,太洪大,太實,這些情況都可能源自於勞傷所導致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