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氏中藏經》~ 卷中 (3)
卷中 (3)
1. 論癰疽瘡腫第四十一
夫癰疽瘡腫之所作也,皆五臟六腑蓄毒不流,則生矣。非獨因榮衛壅塞而發者也。其行也有處,其主也有歸。假令發於喉舌者,心之毒也;發於皮毛者,發於肌肉者,脾之毒也;發於骨髓者,腎之毒也。(闕肝毒。)發於下者,陰中之毒也;發於上者,陽中之毒也。
發於外者,六腑之毒也;發於內者,五臟之毒也。故內曰壞,外曰潰,上曰從,下曰逆。發於上者,得之速;發於下者,得之緩。感於六腑則易治,感於五臟則難瘳也。又近骨者多冷,近虛者多熱。近骨者,久不愈,則化血成蠱;近虛者,久不愈,則傳氣成漏。成蠱,則多癢而少痛,或先癢後痛;
成漏,則多痛而少癢,或不痛,或不癢。內虛外實者,多庠而少痛;外虛內實者,多痛而少癢。血不止者,則多死;膿疾潰者,則多生。或吐逆無度,飲食不時,皆癰疽之使然也。種候萬一(一作多)端,要憑詳。治療之法,列在後篇。
白話文:
【討論癰疽瘡腫的形成第四十一章】
癰疽瘡腫的產生,主要是因為人體的五臟六腑積聚毒素無法排出,因而導致疾病。並非單純因為人體的營養和防禦系統受阻而引發。癰疽瘡腫的出現有其特定部位,且與特定臟腑相關。例如,如果出現在喉嚨和舌頭,那可能是心臟的毒素;出現在皮膚和肌肉,可能是脾臟的毒素;出現在骨髓,則可能是腎臟的毒素。(這裡未提及肝臟毒素。)出現在身體下方的,是陰部的毒素;出現在上方的,是陽部的毒素。
出現在身體外部的,通常是六腑的毒素;出現在內部的,則是五臟的毒素。所以,內部的病變被稱為壞,外部的被稱為潰,上部的被稱為從,下部的被稱為逆。出現在上部的,病情發展較快;出現在下部的,病情發展較慢。影響到六腑的通常比較容易治療,影響到五臟的則較難痊癒。靠近骨頭的通常較冷,靠近空腔的通常較熱。靠近骨頭的,如果長時間不痊癒,可能轉化血液成為蟲害;靠近空腔的,如果長時間不痊癒,可能傳播氣體形成漏管。形成蟲害的,通常會感覺癢多於痛,或者先癢後痛;
形成漏管的,通常會感覺痛多於癢,或者完全不痛,或者完全不癢。內部虛弱外部實固的,通常癢多於痛;外部虛弱內部實固的,通常痛多於癢。如果出血不止,通常結果會是死亡;如果膿包破潰,通常結果會是生存。有些人會無節制地嘔吐,飲食不定時,這些都是癰疽瘡腫造成的。疾病的種類和症狀變化多端,需要詳細診斷。治療方法,將在後續篇章列出。
2. 論腳弱狀候不同第四十二
人之病,腳氣,與氣腳之為異,何也?謂人之喜怒憂思,寒熱邪毒之氣,自內而注入於腳,則名氣腳也。風寒暑濕邪毒之氣,從外而入於腳膝,漸傳於內,則名腳氣也。然內外皆以邪奪正,故使人病形頗相類例。其於治療,亦有上下先後也。故分別其目,若一揆而不察其由,則無理致其瘳也。
夫喜怒憂思寒熱邪毒之氣,流入股節,或注於腳膝,其狀類諸風、歷節、偏枯、癰腫之證,但入於腳膝,則謂之氣腳也。若從外而入於足,從足而入臟者,乃謂之腳氣也。氣腳者,先治內而次治外;腳氣者,先治外而次治內。實者利之,虛者益之。又人之病,腳氣多者何也?謂人之心肺二經,
起於手,脾腎肝三經,起於足。手則清邪中之,足則濁邪中之。人身之苦者手足耳,而足則最重艱苦,故風寒暑濕之氣,多中於足,以此腳氣之病多也。然而得之病者,從漸而生疾,但始萌而不悟,悟亦不曉。醫家不為腳氣,將為別疾,治療不明,因循至大,身居危地。本從微起,
浸成巨候,流入臟腑,傷於四肢、頭項、腹背也。而疾未甚,終不能知覺也。特因他而作,或如傷寒,或如中暑,或腹背疼痛,或肢節不仁,或語言錯亂,或精神昏昧,或時喘乏,或暴盲聾,或飲食不入,或臟腑不通,或攣急不遂,或舒緩不收,或口眼牽搐,或手足顫掉,種種多狀,
莫有達者。故使愚俗束手受病,死無告陳。仁者見之,豈不傷哉!今述始末,略示後學,請深消息。至如醉入房中,飽眠露下,當風取涼,對月貪歡,沐浴未乾,而熟睡,房室才罷而沖軒,久立於低濕,久佇於水涯,冒雨而行,瀆寒而寢,勞傷汗出,食飲悲生,犯諸禁忌,因成疾矣。
其於不正之氣,中於上則害於頭目,害於中則蠱於心腹,形於下則災於腰腳,及於旁則妨於肢節。千狀萬證,皆屬於氣腳。但起於腳膝,乃謂腳氣也。形候脈證,亦在詳明。其脈浮而弦者,起於風;濡而弱者,起於濕;洪而數者,起於熱;遲而澀者,起於寒;滑而微者,起於虛;
牢而堅者,起於實。在於上則由於上,在於下則由於下,在於中則生於中。結而因氣,散則因憂,緊則因怒,細則因悲。風者汗之而愈,濕者溫之而愈,熱者解之而愈,寒者熨之而愈。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氣者流之,憂者寬之,怒者悅之,悲者和之。能通此者,乃謂之良醫。
又腳氣之病傳於心腎,則十死不治。入心則恍惚忘謬,嘔吐,食不入,眠不安寧,口眼不定。左手寸口手脈乍大乍小乍有乍無者,是也。入腎,則腰腳俱腫,小便不通,呻吟不絕,目額皆見黑色,氣時上衝胸腹而喘,其左手尺中脈絕者是也。切宜詳審矣。
白話文:
標題:[論腳弱症狀不同第四十二]
內容:人們生病,腳氣與氣腳有何區別?當人的情緒波動,如喜怒哀樂,憂慮思考,以及體內的寒熱邪毒之氣,從體內注入到腳部,這種情況被稱爲“氣腳”。而外界的風寒暑溼邪毒之氣,從腳部侵入,逐漸向身體內部傳播,這種狀況則被稱爲“腳氣”。內外兩種情況都是邪氣奪正氣,所以它們引發的症狀頗爲相似。但在治療上,卻有先後之分。因此,我們需要區分這兩種病症,如果一概而論而不具體分析病因,就無法合理有效地治療疾病。
情緒波動,寒熱邪毒之氣流入大腿關節,或直接注入腳膝,其症狀類似各種風溼、關節炎、半身不遂、膿腫等症狀,但只要是在腳膝部位,就稱爲“氣腳”。如果從外部侵入腳部,再從腳部進入內臟,這就稱爲“腳氣”。對於“氣腳”,應先內治後外治;對於“腳氣”,則應先外治後內治。實症應利導,虛症應滋補。
人的疾病中,爲何腳氣較多?這是因爲人體的心肺兩經脈始於手部,而脾腎肝三經脈始於腳部。手部易受清邪,而腳部易受濁邪。人的手腳是最辛苦的部分,尤其是腳部,承受的勞苦更多,所以風寒暑溼等邪氣多會侵入腳部,導致腳氣病較多。疾病的發生通常是從輕微開始,但初期不易察覺,即使察覺也未必理解。醫生可能不會將其診斷爲腳氣,而是誤認爲其他疾病,治療不當,病情逐漸加重,身體處於危險狀態。疾病從輕微開始,逐漸發展成嚴重症狀,影響到內臟、四肢、頭部、背部等部位。在病情未嚴重時,病人往往感覺不到。疾病常常因爲其他因素誘發,如感冒、中暑、腹背痛、肢體麻木、語言錯亂、精神混亂、呼吸困難、突然失明、聽覺喪失、飲食障礙、臟器功能障礙、肌肉痙攣、肌肉鬆弛、面部抽搐、手足顫抖等症狀,這些症狀複雜多樣,難以辨認。因此,普通人面對這類疾病往往束手無策,甚至死亡前都無法明確病因。仁慈的人看到這種情況,怎能不感到悲傷呢?
現在我將詳細描述整個過程,簡單地向後學者展示,請深入理解。例如,醉酒後立即進行性行爲,飽餐後在露天睡覺,面對風吹涼爽,對着月亮貪歡,沐浴後未乾就入睡,房事結束後立即出門,長時間站立在潮溼的地方,長時間待在水邊,淋雨行走,寒冷中睡覺,過度勞累後出汗,飲食後產生悲痛,違反各種禁忌,都會導致疾病。
不正常的氣侵襲上半身,則會傷害頭目;侵襲中部,則會損害心腹;侵襲下半身,則會危害腰腳;侵襲側部,則會妨礙肢體關節。千變萬化的症狀,都屬於“氣腳”的範疇。但如果症狀起源於腳膝,就被稱爲“腳氣”。對於其形態、症狀、脈象等,也需要詳細瞭解。脈象浮而弦,源於風;濡而弱,源於溼;洪而數,源於熱;遲而澀,源於寒;滑而微,源於虛;牢而堅,源於實。位於上部,則源於上部;位於下部,則源於下部;位於中部,則生於中部。結則因氣,散則因憂,緊則因怒,細則因悲。風邪用發汗法治療可愈,溼邪用溫法治療可愈,熱邪用清法治療可愈,寒邪用熨法治療可愈。虛證用補法治療,實證用瀉法治療。氣滯用疏導法治療,憂鬱用寬慰法治療,憤怒用安撫法治療,悲傷用調和法治療。能夠理解並運用這些治療方法的人,才能被稱爲好醫生。
另外,如果腳氣病傳至心腎,十分危險,幾乎無救。如果侵入心臟,會出現神志恍惚,記憶混亂,嘔吐,食慾不振,睡眠不安,口眼歪斜等症狀。左手寸口手脈忽大忽小,忽有忽無,就是這種情況。如果侵入腎臟,腰部和腳部會腫脹,小便不通暢,持續呻吟,額頭和眼睛周圍出現黑色,氣息上衝胸腹,引起喘息,左手尺中脈消失,就是這種情況。務必仔細審查病情。
3. 論水腫脈證生死候第四十三
人中百病,難療者莫過於水也。水者,腎之制也。腎者,人之本也。腎氣壯,則水還於海;腎氣虛,則水散於皮。又三焦壅塞,榮衛閉格,血氣不從,虛實交變,水隨氣流,故為水病。有腫於頭目者,有腫於腰腳者,有腫於四肢者,有腫於雙目者,有因嗽而發者,有因勞而生者,有因凝滯而起者,
有因虛乏而成者,有因五臟而出者,有因六腑而來者,類目多種,而狀各不同。所以難治者,由此百狀,人難曉達。縱曉其端,則又苦人以嬌恣,不循理法,觸冒禁忌,弗能備矣。故人中水疾,死者多矣。水有十名,具於篇末。一曰青水,二曰赤水,三曰黃水,四曰白水,五曰黑水,
六曰玄水,七曰風水,八曰石水,九曰里水,十曰氣水。青水者,其根起於肝,其狀先從而腫,而漸行一身也。赤水者,其根起於心,其狀先從胸腫起也。黃水者,其根起於脾,其狀先從腹腫也。白水者,其根起於肺,其狀先從腳腫而上氣喘嗽也。黑水者,其根起於腎,其狀先從足跗腫。
玄水者,其根起於膽,其狀先從頭面起腫,而至足者,是也。風水者,其根起於胃,其狀先從四肢起,腹滿大而通身腫也。石水者,其根在膀胱,其狀起臍下而腹獨大,是也。里水者,其根在小腸,其狀先從小腹,脹而不腫,漸漸而腫也(又注云:一作小腹脹而暴腫也)。氣水者,
其根在大腸,其狀乍來乍去,乍盛乍衰者,是也。此良由上下不通,關竅不利,氣血痞格,陰陽不調,而致之也。其脈洪大者可治,微細者不可治也。又消渴之疾久不愈,令人患水氣,其水臨時發散,歸於五臟六腑,則生為病也。消渴者,因冒風沖熱,飢飽失節,飲酒過量,
嗜欲傷頻,或餌金石,久而積成,使之然也。
白話文:
人體可能遭遇各種疾病,其中最難治療的恐怕非水腫莫屬。水腫與腎臟功能息息相關,腎臟是人體的根本。當腎臟功能強健,水分會正常地被回收;反之,若腎臟功能衰退,水分便會在皮膚下擴散,造成水腫。此外,如果三焦堵塞,血液和營養物質的運行受阻,身體虛實交錯變化,水分隨著氣體流動,因而形成水腫症狀。
水腫可能出現在頭部、眼睛、腰部、腳部或是四肢等不同部位,有的是由咳嗽引發,有的因勞累產生,有的由於氣血淤滯,有的因為體力透支,有的源自五臟,有的來自六腑,種類繁多且每種情況都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之所以難以治療,是因為這些症狀多樣,人們難以理解掌握。即使瞭解一些,但患者往往不遵守合理的治療原則,違反禁忌,因此難以根治。也因此,許多患有水腫的人最終不幸去世。
水腫有多種類型,詳情如下:一為青水,二為赤水,三為黃水,四為白水,五為黑水,六為玄水,七為風水,八為石水,九為裏水,十為氣水。青水起源於肝臟,最初會出現眼睛腫脹,然後逐漸蔓延至全身。赤水起源於心臟,最初從胸部開始腫脹。黃水起源於脾臟,最初腹部會出現腫脹。白水起源於肺部,最初從腳部開始腫脹,並伴有氣喘和咳嗽。黑水起源於腎臟,最初從腳踝開始腫脹。玄水起源於膽囊,最初從頭面部開始腫脹,直至影響到腳部。風水起源於胃部,最初四肢會出現腫脹,腹部也會變得圓胖。石水起源於膀胱,最初肚臍下方會出現腫脹,使腹部顯得特別大。裏水起源於小腸,最初小腹會感到脹痛,然後逐漸出現腫脹。氣水起源於大腸,症狀時輕時重,時好時壞。
這些病症都是因為上下通道不暢,氣血阻塞,陰陽失調所導致。如果脈搏洪大,尚有治療希望;反之,脈搏微弱則較難治癒。長期未愈的糖尿病也可能導致水腫,水分會在某一時刻突然爆發,進入五臟六腑,進而形成病竈。糖尿病可能是因為遭受風寒、飲食不節制、過度飲酒、過度慾望、服用金石藥物,長時間累積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