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佗

《華氏中藏經》~ 卷中 (4)

回本書目錄

卷中 (4)

1. 論諸淋及小便不利第四十四

諸淋與小便不利者。皆由五臟不通。六腑不和。三焦痞澀。榮衛耗失。冒熱飲酒。過醉入房。竭散精神。勞傷氣血。或因女色興。而敗精不出。或因迷寵不已。而真髓多輸。或驚惶不次。或思慮未寧。或飢飽過時。或奔馳才定。或隱忍大小便。或發泄久興。或寒入膀胱。或暑中胞囊。

傷茲不慎。致起斯疾。狀候變異。名亦不同。則有冷、熱、氣、勞、膏砂、虛、實之八種耳。冷淋者。小便數。色白如泔也。熱淋者。小便澀。而色赤如血也。氣淋者。臍腹滿悶。小便不通利而痛也。勞淋者。小便淋瀝不絕。如水之滴漏而不斷絕也。膏淋者。小便中出物如脂膏也。

砂淋者。腹臍中隱痛。小便難。其痛不可忍須臾。從小便中下如砂石之類。有大者如皂子。或赤或白(一作黃。)色澤不定。此由腎氣弱而貪於女色。房而不泄。泄而不止。虛傷真氣。邪熱漸強。結聚而成砂。又如以水煮鹽。火大水少。鹽漸成石之類謂腎者水也。咸歸於腎水消於下虛熱日甚。

煎結而成。此非一時而作也。蓋遠久乃發。成節五歲。敗即三年。壯人。五載禍必至矣。宜乎急攻。八淋之中。唯此最危。其脈盛大而實者可治。虛小而澀者不可治。虛者謂腎與膀胱俱虛。而精滑夢泄。小便不禁者也。實則謂經絡閉澀。水道不利。而莖痛腿痠者也。又諸淋之病。

與淋相從者活。反者死凶。治療之際。亦在詳酌耳。

白話文:

這些尿路疾病以及小便困難的情況,都源自五臟運行不暢,六腑功能失調,三焦運化受阻,身體機能衰弱,或是因為在高溫環境下飲酒,過度醉酒後進行性行為,導致精力過度消耗,氣血損傷。也可能因為性生活過度,導致精氣虧損;或是過度迷戀某人,導致真髓流失過多;或是受到驚嚇,或是思慮過重,或是飲食不定時,或是剛剛經歷長途奔波,或是憋大小便,或是過度排泄,或是膀胱遭受寒冷,或是胞囊遭受高溫。

若不注意這些因素,可能引發相關疾病。症狀各異,名稱也有所不同,主要有冷、熱、氣、勞、膏、砂、虛、實等八種。冷淋,指的是頻繁小便,尿液顏色呈白色,像米泔水一樣。熱淋,指的是小便困難且尿色鮮紅,像血一樣。氣淋,指的是腹部脹滿悶痛,小便不順且疼痛。勞淋,指的是小便淋漓不斷,就像水滴不斷滴落一樣。膏淋,指的是小便中夾帶著像脂膏一樣的物質。

砂淋,指的是腹部和肚臍周圍隱隱作痛,小便困難,疼痛難忍,會從小便中排出像砂石一樣的東西,有的甚至像皁角一樣大,顏色可能是紅色,白色,或黃色,不固定。這通常是由於腎氣虛弱,過度沉溺於性生活,性行為時不射精,或是射精過度,導致真氣虛弱,邪熱逐漸增強,最終形成砂石。就像用少量水煮鹽,如果火太大,水太少,鹽就會逐漸結晶成為石頭。腎臟就像是水,所有的鹹味都歸屬於腎,當腎虛弱,下面的水份無法被有效利用,上面的虛熱逐漸嚴重,最終結晶形成砂石。

這種情況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往往需要很長時間才會發病,結石形成可能需要五年,而一旦病情惡化,可能只需要三年。對於壯年人來說,五年後必然會出現問題,所以必須要盡快治療。在八種淋病中,砂淋是最危險的。如果脈象強大而實,就有可能治癒,但如果脈象虛弱且澀,就無法治癒。虛弱是指腎臟和膀胱都虛弱,導致精氣流失,夜間遺精,無法控制小便。實是指經絡堵塞,小便不順,導致陰莖疼痛,腿部痠痛。

對於各種淋病,如果與淋病同時發生的其他症狀可以得到控制,就有生存的機會,反之則可能致命。在治療過程中,也需要詳細考慮這些因素。

2. 論服餌得失第四十五

石之與金,有服餌得失者,蓋以其宜與不宜也。或草或木,或金或石,或單方得力,或群隊獲功。或金石毒發而致斃,或草木勢助而能全。其驗不一者何也?基本實者,得宣通之性,必延其壽;其本虛者,得補益之情,必長其年。虛而過瀉,實乃更增,千死其千,萬歿其萬,則決然也。

又有年少之輩,富貴之人,恃其藥力,恣其酒欲,誇弄其術,暗使精神內損,藥力扶持,忽然疾作,何能救療?如是之者豈知災從內發,但恐藥餌無微功,實可歡哉。其於久服方藥,在審其宜,人藥相合,效豈妄邪?假如臟不足則補其臟,腑有餘則瀉其腑,外實則理外,內虛則養內。上塞則引上,下塞則通下,中澀則解中,左病則治左,右病則治右。上下左右,內外虛實,各稱其法,安有橫夭者也?

故藥無不效,病無不愈者,切務於謹察矣。

白話文:

在討論服用藥物的利弊時,這就好比使用礦石與金屬,效果的好壞,關鍵在於是否適合。無論是草藥、樹木提取物,還是金屬、礦石,有的單獨使用就能見效,有的需要多種配伍才能發揮功效。有時金屬礦石的毒性發作導致死亡,有時草藥樹木的力量相互輔助反而能保命。為何結果如此不同呢?因為身體原本健康的人,若得到了藥物疏通的效果,必然延長壽命;而身體原本虛弱的人,若得到藥物滋補的功效,必然增長年齡。如果虛弱的人過度排瀉,強壯的人反而更增強,那麼這種情況下,千人死亡,萬人喪命,就是必然的結果。

再者,有些年輕人或是富貴之人,依賴藥物的力量,放縱飲酒慾望,炫耀自己的調養方法,卻不知這樣暗暗地損害了精神和體質,即使有藥物支撐,一旦疾病突然爆發,又如何能救治呢?這種人怎會明白災難往往由內而生,他們只擔心藥物沒有顯著的功效,這確實令人感嘆。對於長期服用藥物,最重要的是要判斷是否適合,人與藥相合,效果豈能虛假?例如,如果臟器功能不足,就應補充臟器;腑部功能過剩,就應排瀉腑部;外部強壯,就應調理外部;內部虛弱,就應滋養內部。上部阻塞,就應疏導上部;下部阻塞,就應通暢下部;中部梗塞,就應解決中部問題;左邊有病,就應治療左邊;右邊有病,就應治療右邊。對於上下左右,內外虛實,都應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這樣怎麼會有突然早逝的情況呢?

因此,只要藥物用對了,沒有不見效的;疾病用對了方法,沒有治不好的。這一切都取決於是否能謹慎地觀察和判斷病情。

3. 辨三痞論並方第四十六

金石草木。單服皆可以不死者。有驗無驗。在乎有志無志也。雖能久服。而有其藥。熱壅塞而不散。或上或下。或痞或澀。各有其候。請速詳明。用其此法。免敗其志。皆於壽矣。謹論候並方。具在後篇。

白話文:

【對於各種礦物、植物藥材,單獨服用都能使人長生不老,是否有效,關鍵在於服用者是否有堅定的意志。即便能夠長期服用,但如果藥性過熱,導致身體堵塞不通,熱氣無法散發,可能會導致身體上部或下部不適,或是產生胸悶、腸胃不順等症狀,這些都有特定的徵兆。在此詳細闡述,使用本方法,避免因副作用而打擊到自己的信心,進而影響壽命。謹慎地討論了這些症狀及相關處方,詳細內容都在後面的篇章中。】

4. 辨上痞候並方

上痞者。頭眩目昏。面赤心悸。肢節痛。前後不仁。多痰。短氣。懼火。喜寒。又狀若中風之類者。是也。宜用後方。

桑白皮(闊一寸。長一尺),檳榔(一枚),木通(一尺去皮。一本作一兩),大黃(三分。濕紙煨),黃芩(一分),澤瀉(二兩)

上銼為粗末。水五升。熬取三升。取清汁。分二(一本作三。)服。食後臨臥服。

白話文:

所謂的上痞症狀,指的是患者會感到頭暈眼花、臉色發紅、心悸、肢體關節疼痛、身體某些部位失去知覺、痰多、呼吸短促、害怕熱度、偏好涼冷,有些症狀看起來就像中風一樣。對於這種病症,適合使用以下的藥方。

所需藥材有:桑白皮(寬約一寸,長約一尺)、檳榔(一個)、木通(一尺,需去皮,另有一種版本記載為一兩)、大黃(三分,用濕紙包裹後烘培)、黃芩(一分)、澤瀉(二兩)。

將這些藥材切碎成較粗的碎片,加入五升的水,熬煮至剩下三升。然後取出清澈的藥汁,分兩次服用(有一個版本記載為三次)。藥物應在飯後及睡前服用。

5. 辨中痞候並方

中痞者。腸滿。四肢倦。行立艱難。食已嘔吐。冒昧。減食或渴者是也。宜用後方。

大黃(一兩。濕紙十重包裹。煨令香熟。切作片子),檳榔(一枚),木香(一分)

上為末。生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薑湯下。食後日午。日進二服。未減。加之。效。即勿再服。附方。

桂(五錢。不見火),檳榔(一個),黑牽牛(四兩。生為末二兩)

上為末蜜酒調二錢。以利為度。

白話文:

[辨別中痞的症狀與治療方法]

所謂中痞,指的是腹部脹滿,四肢感到疲倦,行走站立都覺困難,吃東西後容易嘔吐,頭腦昏沉,食慾減退,或者有口渴的現象。對於這樣的病情,應採用以下的藥方。

所需藥材為:大黃(一兩,用十層濕紙包裹,然後烘烤至散發香味,切成片狀),檳榔(一枚),木香(一分)。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用生蜂蜜製成如梧桐籽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粒,以生薑湯送服,在飯後或中午時分服用,每日兩次。如果病情沒有改善,可增加劑量,但一旦病情好轉,就不要再繼續服用。附帶另一個藥方如下:

所需藥材為:桂皮(五錢,不可遇火),檳榔(一個),黑牽牛(四兩,其中兩兩生磨成粉)

將這些藥材混合成粉末,用蜂蜜和酒調和兩錢,以排便順暢為標準。

6. 辨下痞候並方

下痞者。小便不利。臍下滿硬。語言謇滯。腰背疼痛。腳重不能行立者是也。宜用後方。

瞿麥頭子(一兩),官桂(一分),甘遂(三分),車前子(一兩炒)

上件為末。以獖豬腎一個。去筋膜。薄批開入藥末二錢。勻糝。濕紙裹。慢火煨熟。空心細嚼。溫酒送下。以大利為度。小便未利。臍腹未軟。更服附方。

蔥白一寸。去心。入硇砂末一錢。安蔥心中。兩頭以線子系之。濕紙包。煨熟。用冷醇酒送下。空心服。以效為度。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治療下痞症的症狀和方法。下痞症的特徵是小便不順,肚臍下方感到脹滿且堅硬,說話口齒不清,腰背有疼痛感,以及雙腳沉重到無法正常行走。應使用以下的藥方:

藥方成分包括瞿麥頭子一兩,官桂一分,甘遂三分,以及炒過的車前子一兩。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取一個豬腎,去除筋膜,切成薄片,然後在每片豬腎上撒約二錢的藥粉,確保藥粉均勻分佈。用濕紙包裹,以慢火煨熟。在空腹時細嚼慢嚥,再以溫酒吞服。直到大便通暢為止。如果小便仍不通暢,或是肚臍下方仍未軟化,則需服用附加的藥方。

附加藥方是取一寸長的蔥白,去心,再放入硇砂末一錢,並將其放置在蔥的中心。兩端用線綁緊,再用濕紙包裹,煨熟。以冷的醇酒送服,在空腹時服用,直到病情改善為止。

7. 論諸病治療交錯致於死候第四十七

夫病者。有宜湯者。有宜丸者。有宜散者。有宜下者。有宜吐者。有宜汗者。有宜灸者。有宜針者。有宜補者。有宜按摩者。有宜導引者。有宜蒸熨者。有宜澡洗者。有宜悅愉者。有宜和緩者。有宜水者。有宜火者。種種之法豈能一也。若非良善精博。難為取愈。其庸下識淺。

亂投湯丸。下汗補吐。動使交錯。輕者令重。重者令死。舉世皆然。且湯。可以盪滌臟腑。開通經絡。調品陰陽。祛分邪惡。潤澤枯朽。悅養皮膚。益充氣力。扶助困竭。莫離於湯也。丸。可以逐風冷。破堅症。消積聚。進飲食。舒榮衛。開關竅。緩緩然參合。無出於丸也。

散者。能祛風寒暑濕之氣。攄寒濕穢毒之邪。發揚四肢之壅滯。除剪五臟之結伏。開腸和胃。行脈通經。莫過於散也。下。則疏豁閉塞。補。則益助虛乏。灸。則起陰通陽。針。則行榮引衛。導引。則可以遂客邪於關節。按摩。則可以驅浮淫於肌肉。蒸熨。闢冷暖。洗生陽。

悅愉。爽神。和緩。安氣。若實而不下。則使人心腹脹滿。煩亂。鼓腫。若虛而不補則使人氣血消散。精神耗亡。肌肉脫失。志意昏迷。可汗而不汗。則使人毛孔關塞。悶絕而終合吐而不吐則使人結胸上喘。水食不入而死。當灸而不灸。則使人冷氣重凝陰毒內聚。厥氣上衝。

分遂不散。以致消減。當針而不針。則使人榮衛不行。經絡不利。邪漸勝真。冒昧而昏。宜導引而不導引。則使人邪侵關節。固結難通。宜按摩而不按摩。則使人淫隨肌肉。久留不消。宜蒸熨而不蒸熨。則使人冷氣潛伏漸成痹厥。宜澡洗而不澡洗。則使人陽氣上行。陰邪相害。

不當下而下。則使人開腸蕩胃。洞泄不禁。不當汗而汗。則使人肌肉消絕。津液枯耗。不當吐而吐。則使人心神煩亂。臟腑奔沖不當灸而灸。則使人重傷經絡。內蓄炎毒。反害中和致於不可救不當針而針。則使人氣血散失。關機細縮。不當導引而導引。則使人真氣勞敗。邪氣妄行。

不當按摩而按摩。則使人肌肉䐜脹。筋骨舒張。不當蒸熨而蒸熨。則使人陽氣偏行。陰氣內聚。不當淋渫而淋渫。則使人濕侵皮膚。熱生肌體。不當悅愉而悅愉。則使人神失氣消。精神不快。不當和緩而和緩。則使人氣停意(此下。趙寫本俱缺。)折。健忘。傷志。大凡治療要合其宜。

脈狀病候少陳於後。凡脈不緊數。則勿發其汗。脈不疾數。不可以下。心胸不閉。尺脈微弱。不可以吐。關節不急。榮衛不壅。不可以針。陰氣不盛。陽氣不衰。勿灸。內無客邪。勿導引。外無淫氣。勿按摩。皮膚不痹。勿蒸熨。肌肉不寒。勿暖洗。神不凝迷。勿悅愉。氣不急奔。

勿和緩。順此者生。逆此者死耳。脈病之法。備說在前。

白話文:

疾病治療需視情況而定,有的適合用湯藥,有的則適合用丸藥、散劑、瀉下、催吐、發汗、灸法、針刺、補益、按摩、導引、蒸熨、沐浴、愉悅心情或和緩情緒等。這些方法不能一概而論,必須由精通醫術的人來判斷,否則會造成病情惡化,甚至危及生命。一般來說,湯藥可以淨化臟腑、調理陰陽、祛除邪氣,增強體力;丸藥可以驅風寒、消積食;散劑能去除風寒暑濕,疏通經絡;瀉下則可疏解閉塞;補益可補充虛弱;灸法可促進陰陽平衡;針刺能調節身體機能;導引有助於驅除關節間的異物;按摩能驅散肌肉中的病氣;蒸熨可防寒保暖;沐浴則能促進血液循環。

然而,如果在不適當時機使用這些療法,也會帶來不良後果。例如,實證患者不應該瀉下,否則會造成腹部脹滿、煩亂、浮腫;虛證患者不應該補益,否則會導致氣血流失、精神萎靡、肌肉萎縮;需要發汗的患者不發汗,會導致毛孔堵塞、悶絕而死;需要催吐的患者不催吐,會導致胸悶、呼吸困難;需要灸法的患者不灸,會導致寒氣凝結,陰毒聚集;需要針刺的患者不針刺,會導致邪氣佔據主導;需要導引的患者不導引,會導致邪氣侵入關節;需要按摩的患者不按摩,會導致病氣滯留在肌肉;需要蒸熨的患者不蒸熨,會導致寒氣潛伏,逐漸形成痹厥;需要沐浴的患者不沐浴,會導致陽氣上行,陰邪相互侵害。

同樣地,不應該瀉下的患者卻瀉下,會導致腸胃受損,無法控制排便;不應該發汗的患者卻發汗,會導致肌肉消耗,津液枯竭;不應該催吐的患者卻催吐,會導致心神煩亂,臟腑混亂;不應該灸法的患者卻灸,會導致經絡受損,內蓄炎毒;不應該針刺的患者卻針刺,會導致氣血流失,關節細縮;不應該導引的患者卻導引,會導致真氣衰竭,邪氣肆虐;不應該按摩的患者卻按摩,會導致肌肉腫脹,筋骨鬆弛;不應該蒸熨的患者卻蒸熨,會導致陽氣偏行,陰氣內聚;不應該沐浴的患者卻沐浴,會導致濕氣侵入皮膚,熱氣生成肌體;不應該愉悅心情的患者卻愉悅心情,會導致神氣喪失,精神不振;不應該和緩情緒的患者卻和緩情緒,會導致氣息停滯,意志消沉。

總之,治療時要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方法。此外,文中還提到了脈象、病症的特徵,例如:脈象不緊數時,不應發汗;脈象不疾速時,不應瀉下;心胸不閉塞,脈象微弱時,不應催吐;關節不緊急,營衛不壅塞時,不應針刺;陰氣不旺盛,陽氣未衰退時,不應灸法;體內無異常邪氣時,不應導引;體外無邪氣時,不應按摩;皮膚無痹痛時,不應蒸熨;肌肉不寒冷時,不應沐浴;神智清醒時,不應愉悅心情;氣息平穩時,不應和緩情緒。遵循這些原則,才能確保患者的健康,反之則可能危及生命。對於脈象和疾病的診斷方法,前文已有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