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佗

《華氏中藏經》~ 卷中 (8)

回本書目錄

卷中 (8)

1. 辨中痞候並方

中痞者。腸滿。四肢倦。行立艱難。食已嘔吐。冒昧。減食或渴者是也。宜用後方。

大黃(一兩。濕紙十重包裹。煨令香熟。切作片子),檳榔(一枚),木香(一分)

上為末。生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薑湯下。食後日午。日進二服。未減。加之。效。即勿再服。附方。

桂(五錢。不見火),檳榔(一個),黑牽牛(四兩。生為末二兩)

上為末蜜酒調二錢。以利為度。

白話文:

[辨別中痞的症狀與治療方法]

所謂中痞,指的是腹部脹滿,四肢感到疲倦,行走站立都覺困難,吃東西後容易嘔吐,頭腦昏沉,食慾減退,或者有口渴的現象。對於這樣的病情,應採用以下的藥方。

所需藥材為:大黃(一兩,用十層濕紙包裹,然後烘烤至散發香味,切成片狀),檳榔(一枚),木香(一分)。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用生蜂蜜製成如梧桐籽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粒,以生薑湯送服,在飯後或中午時分服用,每日兩次。如果病情沒有改善,可增加劑量,但一旦病情好轉,就不要再繼續服用。附帶另一個藥方如下:

所需藥材為:桂皮(五錢,不可遇火),檳榔(一個),黑牽牛(四兩,其中兩兩生磨成粉)

將這些藥材混合成粉末,用蜂蜜和酒調和兩錢,以排便順暢為標準。

2. 辨下痞候並方

下痞者。小便不利。臍下滿硬。語言謇滯。腰背疼痛。腳重不能行立者是也。宜用後方。

瞿麥頭子(一兩),官桂(一分),甘遂(三分),車前子(一兩炒)

上件為末。以獖豬腎一個。去筋膜。薄批開入藥末二錢。勻糝。濕紙裹。慢火煨熟。空心細嚼。溫酒送下。以大利為度。小便未利。臍腹未軟。更服附方。

蔥白一寸。去心。入硇砂末一錢。安蔥心中。兩頭以線子系之。濕紙包。煨熟。用冷醇酒送下。空心服。以效為度。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治療下痞症的症狀和方法。下痞症的特徵是小便不順,肚臍下方感到脹滿且堅硬,說話口齒不清,腰背有疼痛感,以及雙腳沉重到無法正常行走。應使用以下的藥方:

藥方成分包括瞿麥頭子一兩,官桂一分,甘遂三分,以及炒過的車前子一兩。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取一個豬腎,去除筋膜,切成薄片,然後在每片豬腎上撒約二錢的藥粉,確保藥粉均勻分佈。用濕紙包裹,以慢火煨熟。在空腹時細嚼慢嚥,再以溫酒吞服。直到大便通暢為止。如果小便仍不通暢,或是肚臍下方仍未軟化,則需服用附加的藥方。

附加藥方是取一寸長的蔥白,去心,再放入硇砂末一錢,並將其放置在蔥的中心。兩端用線綁緊,再用濕紙包裹,煨熟。以冷的醇酒送服,在空腹時服用,直到病情改善為止。

3. 論諸病治療交錯致於死候第四十七

夫病者。有宜湯者。有宜丸者。有宜散者。有宜下者。有宜吐者。有宜汗者。有宜灸者。有宜針者。有宜補者。有宜按摩者。有宜導引者。有宜蒸熨者。有宜澡洗者。有宜悅愉者。有宜和緩者。有宜水者。有宜火者。種種之法豈能一也。若非良善精博。難為取愈。其庸下識淺。

亂投湯丸。下汗補吐。動使交錯。輕者令重。重者令死。舉世皆然。且湯。可以盪滌臟腑。開通經絡。調品陰陽。祛分邪惡。潤澤枯朽。悅養皮膚。益充氣力。扶助困竭。莫離於湯也。丸。可以逐風冷。破堅症。消積聚。進飲食。舒榮衛。開關竅。緩緩然參合。無出於丸也。

散者。能祛風寒暑濕之氣。攄寒濕穢毒之邪。發揚四肢之壅滯。除剪五臟之結伏。開腸和胃。行脈通經。莫過於散也。下。則疏豁閉塞。補。則益助虛乏。灸。則起陰通陽。針。則行榮引衛。導引。則可以遂客邪於關節。按摩。則可以驅浮淫於肌肉。蒸熨。闢冷暖。洗生陽。

悅愉。爽神。和緩。安氣。若實而不下。則使人心腹脹滿。煩亂。鼓腫。若虛而不補則使人氣血消散。精神耗亡。肌肉脫失。志意昏迷。可汗而不汗。則使人毛孔關塞。悶絕而終合吐而不吐則使人結胸上喘。水食不入而死。當灸而不灸。則使人冷氣重凝陰毒內聚。厥氣上衝。

分遂不散。以致消減。當針而不針。則使人榮衛不行。經絡不利。邪漸勝真。冒昧而昏。宜導引而不導引。則使人邪侵關節。固結難通。宜按摩而不按摩。則使人淫隨肌肉。久留不消。宜蒸熨而不蒸熨。則使人冷氣潛伏漸成痹厥。宜澡洗而不澡洗。則使人陽氣上行。陰邪相害。

不當下而下。則使人開腸蕩胃。洞泄不禁。不當汗而汗。則使人肌肉消絕。津液枯耗。不當吐而吐。則使人心神煩亂。臟腑奔沖不當灸而灸。則使人重傷經絡。內蓄炎毒。反害中和致於不可救不當針而針。則使人氣血散失。關機細縮。不當導引而導引。則使人真氣勞敗。邪氣妄行。

不當按摩而按摩。則使人肌肉䐜脹。筋骨舒張。不當蒸熨而蒸熨。則使人陽氣偏行。陰氣內聚。不當淋渫而淋渫。則使人濕侵皮膚。熱生肌體。不當悅愉而悅愉。則使人神失氣消。精神不快。不當和緩而和緩。則使人氣停意(此下。趙寫本俱缺。)折。健忘。傷志。大凡治療要合其宜。

脈狀病候少陳於後。凡脈不緊數。則勿發其汗。脈不疾數。不可以下。心胸不閉。尺脈微弱。不可以吐。關節不急。榮衛不壅。不可以針。陰氣不盛。陽氣不衰。勿灸。內無客邪。勿導引。外無淫氣。勿按摩。皮膚不痹。勿蒸熨。肌肉不寒。勿暖洗。神不凝迷。勿悅愉。氣不急奔。

勿和緩。順此者生。逆此者死耳。脈病之法。備說在前。

白話文:

疾病治療需視情況而定,有的適合用湯藥,有的則適合用丸藥、散劑、瀉下、催吐、發汗、灸法、針刺、補益、按摩、導引、蒸熨、沐浴、愉悅心情或和緩情緒等。這些方法不能一概而論,必須由精通醫術的人來判斷,否則會造成病情惡化,甚至危及生命。一般來說,湯藥可以淨化臟腑、調理陰陽、祛除邪氣,增強體力;丸藥可以驅風寒、消積食;散劑能去除風寒暑濕,疏通經絡;瀉下則可疏解閉塞;補益可補充虛弱;灸法可促進陰陽平衡;針刺能調節身體機能;導引有助於驅除關節間的異物;按摩能驅散肌肉中的病氣;蒸熨可防寒保暖;沐浴則能促進血液循環。

然而,如果在不適當時機使用這些療法,也會帶來不良後果。例如,實證患者不應該瀉下,否則會造成腹部脹滿、煩亂、浮腫;虛證患者不應該補益,否則會導致氣血流失、精神萎靡、肌肉萎縮;需要發汗的患者不發汗,會導致毛孔堵塞、悶絕而死;需要催吐的患者不催吐,會導致胸悶、呼吸困難;需要灸法的患者不灸,會導致寒氣凝結,陰毒聚集;需要針刺的患者不針刺,會導致邪氣佔據主導;需要導引的患者不導引,會導致邪氣侵入關節;需要按摩的患者不按摩,會導致病氣滯留在肌肉;需要蒸熨的患者不蒸熨,會導致寒氣潛伏,逐漸形成痹厥;需要沐浴的患者不沐浴,會導致陽氣上行,陰邪相互侵害。

同樣地,不應該瀉下的患者卻瀉下,會導致腸胃受損,無法控制排便;不應該發汗的患者卻發汗,會導致肌肉消耗,津液枯竭;不應該催吐的患者卻催吐,會導致心神煩亂,臟腑混亂;不應該灸法的患者卻灸,會導致經絡受損,內蓄炎毒;不應該針刺的患者卻針刺,會導致氣血流失,關節細縮;不應該導引的患者卻導引,會導致真氣衰竭,邪氣肆虐;不應該按摩的患者卻按摩,會導致肌肉腫脹,筋骨鬆弛;不應該蒸熨的患者卻蒸熨,會導致陽氣偏行,陰氣內聚;不應該沐浴的患者卻沐浴,會導致濕氣侵入皮膚,熱氣生成肌體;不應該愉悅心情的患者卻愉悅心情,會導致神氣喪失,精神不振;不應該和緩情緒的患者卻和緩情緒,會導致氣息停滯,意志消沉。

總之,治療時要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方法。此外,文中還提到了脈象、病症的特徵,例如:脈象不緊數時,不應發汗;脈象不疾速時,不應瀉下;心胸不閉塞,脈象微弱時,不應催吐;關節不緊急,營衛不壅塞時,不應針刺;陰氣不旺盛,陽氣未衰退時,不應灸法;體內無異常邪氣時,不應導引;體外無邪氣時,不應按摩;皮膚無痹痛時,不應蒸熨;肌肉不寒冷時,不應沐浴;神智清醒時,不應愉悅心情;氣息平穩時,不應和緩情緒。遵循這些原則,才能確保患者的健康,反之則可能危及生命。對於脈象和疾病的診斷方法,前文已有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