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雄

《隨息居重訂霍亂論》~ 卷上 (7)

回本書目錄

卷上 (7)

1. 熱證

《玉衡》曰:先吐瀉而心腹㽲痛者,從穢氣而發者多;先心腹㽲痛而吐瀉者,從暑氣而發者多。然吐瀉之霍亂,乃暑穢傷人氣分。宜用油鹽刮其皮膚,則痧不內攻。若心胸脹悶,腹中㽲痛,或如板硬,或如繩縛,或如筋吊,或如錐刺刀刲,雖痛極而不吐瀉者,名乾霍亂。乃邪已入營,宜以針刺出血,則毒有所泄。

然後,再審其因而藥之。若痧脹已極,難於刮刺者,又必先以藥救醒,乃可以回生,明此三法,庶可十全。

王晉三曰:痧者,寒熱之濕氣,皆可以為患,或四時寒濕,凝滯於脈絡;或夏月濕熱,郁遏於經隧;或鼻聞臭氣,而阻逆經氣;或內因停積,而壅塞腑氣。則胃脘氣逆,皆能脹滿作痛,甚至昏憒欲死。西北人,以楊柳枝蘸熱水鞭其腹,謂之打寒痧。東南人以油碗或油線刮其胸背手足內胻,謂之刮痧。

以碗鋒及扁針,刺舌下指尖,及曲池委中出血,謂之鎙痧。更服玉樞丹等以治其內,是皆內外達竅以泄其氣,則氣血得以循度而行,其脹即已,實即霍亂耳。非另有痧邪也。

雄案:方書從無痧證之名,惟乾霍亂,有俗呼絞腸痧者,是世俗之有痧,不知起於何時也。《至醫說》始載:葉氏用蠶蛻紙治痧之法,以蠶性豁痰,祛風利竅,其紙已經鹽醃,而順下最速也。乃江民瑩誤為解㑊證,雖為杭堇浦所譏,然亦可見從前痧證不多,故古人皆略而不詳也。

迨國初時,其病漸盛,自北而南,所以又有滿洲病與番痧之名。郭氏因龔雲林青筋之說,而著《痧脹玉衡》一書,推原極變,其說甚辨,而痧之證治乃備。石頑復分臭毒、番痧為二者,謂惡毒癘氣,尤甚於穢邪也。晉三又辨痧即外邪驟入,阻塞其正氣流行之道之謂,而痧之病義益明。

至情志多郁之人,稍犯涼熱,即能成痧,且不時舉發,亦由氣血失其宣暢也。右陶雖有截痧方,而用藥殊乖。江氏以香附、芩、梔、撫芎為劑,較為合法。其諸痧名狀,《玉衡》書具在,不多贅。

長洲龍青霏脈學聯珠云:痧脹之證,多屬奇經。蓋奇經,為十二經之支流也,五臟之清氣不升,六腑之濁氣不降。譬猶五湖四瀆,漫溢氾濫,盡入江河,而清濁已混,更水甚土崩,泥沙渾擾,流蕩不清,井腧壅塞,故其病有痧脹之名。痧脹者,猶沙漲也,總由十二經清濁不分,流溢入奇經,而奇經脈現,則為痧證也。

邪氣滯於經絡,與臟腑無涉,不當徒以藥味攻臟腑,宜先用提刮之法,及刺法,使經絡既通,然後用藥,始堪應手也。雄案:此說似創而實確,然經絡既通,雖不藥可愈,特慮邪已漸及腑臟,則刮刺不足了事。譬如險要為賊所據,不可徒講防堵也。

《疫疹一得》曰:凡初起六脈細數沉伏,面色青慘,昏憒如迷,四肢逆冷,頭汗如雨,其痛如劈,腹內攪痛,欲吐不吐,欲瀉不瀉,此為悶疫,斃不終朝。悶者,熱毒深伏於內而不能發越於外也。漸伏漸深,入臟而死,不俟終日也。至於治法,宜刺曲池、委中,以泄營分之毒;再灌以紫雪,清透伏邪,使其外達,或可挽回也。(治法精良。素園)

白話文:

熱證

《玉衡》記載:先嘔吐腹瀉,然後出現心腹部絞痛的,大多是因穢氣引起的;先出現心腹部絞痛,然後嘔吐腹瀉的,大多是因暑氣引起的。然而,嘔吐腹瀉的霍亂,都是暑氣和穢氣損傷人體氣分所致。應該用油鹽刮拭皮膚,這樣痧氣就不會內攻。如果心胸脹悶,腹部絞痛,疼痛程度或像木板般堅硬,或像繩索捆綁,或像筋脈牽拉,或像錐刺刀割一樣,雖然痛極卻不嘔吐腹瀉,則稱為乾霍亂。這是邪氣已經侵入營分,應該用針刺出血,讓毒氣有所宣洩。

然後,再仔細審察病因,再用藥治療。如果痧脹已經非常嚴重,難以刮痧針刺,就必須先用藥物使其清醒,然後才能使其復甦。明白這三種方法,就能做到十全十美。

王晉三說:痧氣,寒熱濕邪都可能導致,可能是四季寒濕凝滯於脈絡;可能是夏季濕熱鬱結於經絡;可能是鼻子聞到臭氣而阻礙經氣運行;可能是內因停積,而阻塞腑氣。都會導致胃脘氣逆,脹滿疼痛,甚至昏迷欲死。西北地區的人,用楊柳枝蘸熱水鞭打腹部,稱為打寒痧;東南地區的人用油碗或油線刮拭胸背手足內側,稱為刮痧。

用碗的邊緣或扁針,刺破舌下、指尖、曲池、委中穴位出血,稱為鎙痧。再服用玉樞丹等藥物治療內在病症,這些方法都是內外疏通竅穴以宣洩氣機,使氣血得以正常運行,脹滿就會消退,實際上就是霍亂,並非另有痧邪。

雄案:方書中從來沒有痧證的名稱,只有乾霍亂,俗稱絞腸痧,這是民間俗稱的痧,不知從何時開始有的。《至醫說》首次記載:葉氏用蠶蛻紙治療痧的方法,利用蠶的特性豁痰,祛風利竅,蠶蛻紙已經用鹽醃製,能迅速排出體外。江民瑩誤認為是解毒的方法,雖然受到杭堇浦的批評,但也可見以前痧證不多,所以古人大多略而不提。

到了國初時期,這種疾病逐漸盛行,由北向南蔓延,所以又有滿洲病和番痧的稱呼。郭氏根據龔雲林青筋的說法,著述了《痧脹玉衡》一書,追溯病源,分析病理變化,其說法非常透徹,痧證的診治方法也因此完善。石頑又將臭毒、番痧分為兩種,認為惡毒的瘟疫之氣,比穢邪更嚴重。晉三又闡述痧是外邪驟然侵入,阻塞人體正氣運行通道的病症,因此痧的病理意義更加明晰。

對於情志鬱結的人,稍有寒熱之邪侵犯,就能導致痧病,而且時常發作,也是因為氣血運行不暢所致。陶氏雖然有截痧的方劑,但用藥卻很不合適。江氏用香附、黃芩、梔子、川芎組成方劑,比較合適。各種痧的症狀,《玉衡》書中都有記載,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長洲龍青霏脈學聯珠說:痧脹的病症,大多屬於奇經。因為奇經是十二經的支流,五臟的清氣不能上升,六腑的濁氣不能下降。就好像五湖四瀆,漫溢泛濫,都流入江河,清濁混雜,更甚者像山崩水患,泥沙混濁,流動不暢,井穴阻塞,所以這種疾病稱為痧脹。痧脹,如同沙漲一樣,都是因為十二經的清濁不分,溢流入奇經,奇經脈絡顯現,就成為痧證。

邪氣滯留在經絡,與臟腑無關,不應該單純用藥物攻伐臟腑,應該先用提刮法和針刺法,使經絡通暢,然後再用藥,才能收到良好效果。雄案:這個說法看似創新,卻非常確切,然而經絡通暢,即使不用藥也能痊癒,只是擔心邪氣已經漸漸侵犯到臟腑,那麼單純刮痧針刺就夠不上事了。就像險要之地被敵人佔據,不能只講防禦堵截。

《疫疹一得》記載:凡是疾病初期,六脈細弱數而沉伏,面色青黑慘白,昏迷恍惚,四肢厥冷,頭汗如雨,疼痛如同劈開一樣,腹部攪痛,想吐吐不出,想瀉瀉不出,這是悶疫,很快就會死亡。悶,是指熱毒深伏於內,不能發洩於外。邪氣逐漸潛伏,漸漸深入,侵入臟腑而死,不到一天的時間就會死亡。至於治療方法,應該針刺曲池、委中穴位,以宣洩營分之毒;再灌服紫雪丹,清除潛伏的邪氣,使其外達,或許可以挽回生命。(治療方法精良。素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