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雄

《隨息居重訂霍亂論》~ 卷上 (8)

回本書目錄

卷上 (8)

1. 寒證

《素問·氣交變大論》曰:歲土不及,民病飧泄霍亂。歲土不及,則脾胃素虛之人,因天運而更見其虛,中陽既虛,寒濕自盛,以致朝食暮瀉而為飧泄,甚加嘔吐而為霍亂。觀其與飧泄並稱,則知利者,必是清穀而非臭穢,吐者亦必澄澈而非酸濁。小便之利,口之不渴,又從而可必矣。

如此,才是寒濕霍亂,可以理中、五苓之類治之。故讀書須以意逆其理,自然觸處洞然,無往而不貫矣。且寒霍亂,多見於安逸之人。以其深居靜處,陽氣不伸,坐臥風涼,起居任意。冰瓜水果,恣食為常,雖在盛夏之時,所患多非暑病,王安道論之詳矣。輕則藿香正氣散,或平胃加木香、藿香、生薑、半夏之類。

濕盛而四肢重著,骨節煩痛者,胃苓湯加木香、藿香、大腹皮之類。七情鬱結,寒食停滯者,厚朴湯、治中湯。頭痛惡寒無汗者,香薷飲先解其表,隨以大順散調其里。如果脈弱陽虛,腹痛喜得溫按,瀉出不臭者,來復丹。

若吐瀉不止,元氣耗散,或水粒不入,或口渴喜冷而不多飲,或惡寒戰慄,手足厥冷,或煩熱發躁,揭去衣被,但察其瀉出不臭者,乃內虛陰盛格陽,宜理中湯,甚則四逆湯,加食鹽少許。更有暴瀉如水,冷汗四逆,脈弱不能言者,急進漿水散救之,並宜冷服。然此輩實由避暑而反為寒傷致病,若拘泥時令,誤投清暑之劑而更助其陰,則頃刻亡陽莫挽矣。前人有治此證而愈者,尚未確知其為寒病也。

遂謂夏月暑病,通宜熱藥。妄立陰暑名目,貽誤後人,此因偶中而錯認面目也。余於《溫熱經緯》,辨之詳矣。

《至真要大論》曰: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或曰:醫者,精脈理,諳藥性,胸羅經史,口熟方書,斯可以濟世矣。余曰:不可,必也能辨證乎。苟不辨證,而但憑脈以用方藥,雖引古證今,有典有則,恐不免為二豎所笑也。惟聖人早料及此,以辨證之法,大書特書,垂示後世,可謂既詳且盡,豈但為霍亂分寒熱哉!

《傷寒論》曰: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此霍亂之因傷寒而致者,故兼有頭痛發熱身痛諸表證也。雖欲飲水,而表證未罷,故以五苓散為兩解之法。二方皆為風寒而設,熱多,謂表熱未衰;寒多,謂裡寒較盛。於一病中,察其內外之輕重,而辨邪氣之聚散,以施治法。聖人辨證,詳盡如是。而後人顢頇,或至誤會。

凡夏秋熱霍亂之口渴者,輒用五苓,多致僨事。須知桂術為渴家所忌,惟風寒之邪,郁阻氣機,至水液不行而渴者,始可用以行氣化水也。(分析甚明,發前人所未發。蓋熱多並非表裡大熱,欲飲水亦與大渴引飲不同也。謝城。)

又曰: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吐利止,里已和也。身痛不休者,表未解也。故須桂枝和解其外,所謂表病里和,汗之則愈也。但此為寒霍亂後之兼有風寒表邪者而言,若溫熱暑疫霍亂後之表未解者,不得率爾引用也。余擬駕輕湯一方,最為合治,然其意亦不敢出聖人之範圍也。

白話文:

寒證

《素問·氣交變大論》說:如果土運不及,人民會生飧泄和霍亂的病。土運不及,原本脾胃就虛弱的人,會因為天運的影響而更加虛弱,體內陽氣不足,寒濕之氣就會變得旺盛,導致早上吃下去的食物,晚上就拉出來,形成飧泄,如果更嚴重,還會嘔吐,變成霍亂。從飧泄和霍亂並稱來看,就知道拉出來的東西一定是沒有消化的食物殘渣,而不是帶有臭味的污穢之物,吐出來的東西也一定是清澈的,而不是酸腐混濁的。小便順暢,口不渴,這些都是判斷的依據。

這種情況,才是屬於寒濕引起的霍亂,可以用理中湯、五苓散之類的藥方來治療。所以讀書要理解其中的道理,自然就能夠融會貫通,無所不通。而且寒霍亂,大多發生在生活安逸的人身上。因為他們深居簡出,陽氣無法舒展,經常坐在或睡在有風的地方,作息時間不規律。喜歡吃冰冷的瓜果,即使在盛夏時節,得的病多半也不是暑熱引起的。王安道對此有詳細的論述。病情較輕的,可以用藿香正氣散,或者用平胃散加木香、藿香、生薑、半夏之類的藥材來治療。

如果濕氣太重,導致四肢沉重、關節疼痛,可以用胃苓湯加木香、藿香、大腹皮之類的藥材來治療。如果因為情緒鬱悶,加上吃了寒涼的食物,導致食物停滯在腸胃,可以用厚朴湯、治中湯來治療。如果頭痛、怕冷、沒有汗,可以用香薷飲先解除表症,再用大順散來調理內裡。如果脈搏微弱、陽氣不足,腹痛喜歡溫暖按壓,拉出來的東西不臭,可以用來復丹。

如果吐瀉不停,元氣大量耗散,或者吃不下東西,或者口渴卻不喜歡喝太多水,或者怕冷發抖、手腳冰涼,或者煩躁不安、想脫掉衣服,但觀察到拉出來的東西不臭,這是體內虛弱、陰氣太盛導致陽氣被排斥在外的假象,應該用理中湯,嚴重的話就用四逆湯,再加少許食鹽。如果突然腹瀉如水,冷汗直流、四肢冰冷、脈搏微弱、說不出話來,要趕緊用漿水散救治,而且要冷服。這種情況其實是因為避暑反而被寒氣所傷而生病,如果拘泥於時節,誤用清暑的藥物,反而會助長陰氣,很快就會導致陽氣消亡,無法挽救。以前有人治好這種病,還不確定是寒病。

就說夏天生病是因為暑熱,應該用熱藥來治療,還妄立一個陰暑的名稱,誤導後人,這是因為偶然碰到相似的症狀就錯誤地認定了病因。我已經在《溫熱經緯》中詳細地辨析過了。

《至真要大論》說:所有病症中,水液清澈寒冷的,都屬於寒症。有人說:醫生,只要精通脈理,熟悉藥性,胸中有醫學知識,口中熟記藥方,就可以濟世救人。我說:不行,必須要能夠辨別證型。如果不辨別證型,只是根據脈象來用藥,即使引經據典,有章可循,恐怕也會被病魔嘲笑。只有聖人早就預料到這種情況,所以把辨證的方法,詳細地記錄下來,給後人參考,可謂既詳盡又周全,難道僅僅是為了區分霍亂的寒熱嗎?

《傷寒論》說:霍亂,如果出現頭痛發熱、身體疼痛,熱象明顯,想要喝水,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如果寒象明顯,不想喝水,可以用理中丸來治療。

這種霍亂是因為受了風寒而引起的,所以同時有頭痛發熱、身體疼痛等表症。雖然想喝水,但是表症還沒有解除,所以用五苓散這種同時能解表和利水的藥方。這兩種藥方都是針對風寒而設的,熱象明顯,說明表熱還沒有消退;寒象明顯,說明裡寒比較嚴重。在同一種疾病中,要仔細觀察體內和體外症狀的輕重,分辨邪氣的聚集和消散,再根據情況來治療。聖人辨證,詳細到這種程度。但是後人粗心大意,甚至會誤解。

凡是在夏秋季,因為暑熱引起的霍亂,口渴的,就用五苓散,常常會導致失敗。要知道桂枝和白朮是口渴的人所忌諱的,只有因為風寒之邪,阻礙了氣機,導致體內水液不能正常運行而口渴的情況,才能用它們來疏通氣機,化解水濕。(分析得非常清楚,道出了前人沒有說出來的道理。因為熱多並不是表裡都有熱,想喝水也和那種非常渴,大量喝水的情況不同。謝城。)

《傷寒論》又說:吐瀉停止了,但是身體疼痛還沒有好的,應該用平和的方法來解除表症,可以用桂枝湯來調和。吐瀉停止了,說明裡症已經調和。身體疼痛不停止,說明表症還沒有解除。所以要用桂枝湯來調和表症,這就是所謂的表病裡和,發汗就會好。但是這指的是寒霍亂之後,同時有風寒表邪的情況,如果溫熱暑疫霍亂之後的表邪未解,就不能隨便引用這個方法。我打算擬定一個駕輕湯的藥方,最適合治療這種情況,但是我的想法也不敢超出聖人所規定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