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息居重訂霍亂論》~ 卷上 (9)
卷上 (9)
1. 寒證
詳其一曰消息,再曰小和之者,蓋以吐利之餘,裡氣已傷,故必消息其可汗而汗之,亦不可大汗而小和之也。況熱霍亂後,津液尤虛者,其可妄施汗法乎。故余但以輕清為制也。
又曰:吐利發汗,脈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穀氣故也。吐利可發汗者,傷寒霍亂也。脈平為邪已解,而小煩者,以吐下後胃氣新虛,不能消穀,故霍亂病。晬時內不可便與飲食,必待胃漸下行為順,而倉廩始開也。暑熱霍亂,尤奪胃津,溉以甘涼,自能思谷。
先曾祖秉衡公曰:傷寒,外感之總名;《傷寒論》,統論外感之書也。先大父永嘉公曰:《難經》云:傷寒有五。則五種外感,古人皆謂之傷寒矣。《傷寒論》有治風、治溫、治暍、治濕諸法,則非專論一傷寒矣。楊素園大尹曰:注傷寒者,無慮數十家,皆以為專論傷寒之書,故恆覺支離附會,不適於用。雄嘗謂傷寒有五,瘧亦有五,不過重輕之別耳。
傷寒,惟感寒即病者,為正傷寒,乃寒邪由表而受,治宜溫散。其邪在半表半裡,或所感邪氣較輕,不為傷寒而為正瘧者,脈象必弦,並宜和解。設冬傷於寒而不即病,則為春溫夏熱之病。其較輕者,則為溫瘧、癉瘧。若感受風溫、濕溫、暑熱之氣者,重則為時感,,輕則為時瘧。
今世溫熱多而傷寒少,故瘧亦時瘧多而正瘧少。惟葉天士先生,精於溫熱、暑濕諸感,故其治瘧也,一以貫之。余師其意,凡治時瘧,必辨其為風溫、為濕溫、為暑熱、為伏邪者,仍以時感法清其源。故四十年來,治瘧無難愈之證。推而廣之,仍不止瘧疾爾也,如風寒暑濕,皆可以為霍亂。
則冬寒內伏,至春夏不為溫熱病,亦可以為霍亂也,特不多見,故從來無人道及。今年春、夏之交,余在濮院,即有是證,未交芒種,薄遊海上,則沿門闔戶,已成大疫,蓋去冬積雪久凍,傷於寒者較深,而流離失所,鬥米千餘,精神之不藏者既多,中氣之不餒者亦罕。
且今春過冷,入夏甚涼,殆肅殺之氣未消,發生之機不暢,故伏邪不能因升發之令,外泄以為溫,久伏深藏,如奸匪潛匿,毫無覺察,或其人起居飲食之失調,或外感稍侵而引動,遂得乘機卒發,直犯中樞而為霍亂,故多無腹痛之兼證。而愈後輒有餘波,與向來夏秋所行因於暑濕為患者,證候則一,病情迥殊也,治法亦稍有不同。然伏邪化熱,自里達外,與伏暑內發,理無二致,故其人必口渴,而刺血則紫黑。
不知者以為暑令未行,有何熱證,放膽姜附,塗炭生民,豈亦劫運使然耶,可哀也已。鎮海周君採山,極為折服,遂以此說刊印,傳播遠近。元和金君簠齋,同邑周君二郊,秀水呂君慎庵,鳥程汪謝城孝廉,桐鄉陸定圃進士,皆見而韙之,爰贅於傷寒霍亂後,以諗來者。
白話文:
寒證
這篇文章主要探討寒邪引起的疾病,以及其與其他疾病的區別和治療方法。作者首先說明,對於吐瀉之後,體內氣血受損的病人,應當採取溫和的汗療法,不可大汗,以免加重病情。尤其對於熱性霍亂後津液已虛的病人,更不能妄用汗法,應以輕清之法調理。
接著,作者指出吐瀉後伴有發汗,脈象平和但略微煩躁的,是因為新陳代謝功能虛弱,無法消化食物所致。吐瀉後可發汗的,多為傷寒或霍亂。脈象平和表示邪氣已解,但略微煩躁,則是因為吐瀉後胃氣虛弱,難以消化食物,這是霍亂的症狀。此時不宜立即進食,應待胃氣恢復後再進食。暑熱霍亂會損耗胃液,此時應給予甘涼的飲食,以幫助恢復食慾。
作者引用先祖的觀點,闡明「傷寒」一詞的含義。認為《傷寒論》並非專指一種疾病,而是涵蓋多種外感疾病的統論。許多醫家將《傷寒論》誤解為專論某一疾病,導致治療方法不當。作者認為,傷寒和瘧疾都有多種類型,只是病情輕重程度不同。
真正的傷寒是指感受寒邪而發病,寒邪由表而入,治療應以溫散為主。如果寒邪侵犯半表半裡,或感受的邪氣較輕,則可能不是傷寒,而是瘧疾,此時脈象應為弦脈,宜採用和解的方法治療。冬天感受寒邪但未立即發病,則可能在春夏轉為溫熱病。較輕的則為溫瘧或癉瘧。感受風溫、濕溫、暑熱之氣,則病情較重時為時感,較輕則為時瘧。
現代社會溫熱病多見,傷寒較少,時瘧也多於正瘧。葉天士先生精於溫熱、暑濕等疾病的治療,其治療瘧疾的方法可以貫通應用。作者也學習了葉天士的治療方法,治療時瘧時必辨明其病因是風溫、濕溫、暑熱或伏邪,並運用時感療法清熱解毒。因此,作者四十年來治療瘧疾,無一例難治之症。
作者進一步指出,風寒暑濕等因素皆可引起霍亂。冬季感受寒邪,潛伏體內,到春夏不發作溫熱病,也可能導致霍亂,只是這種情況較少見,所以以前很少有人提及。作者親身經歷了春夏之交因伏邪引起的霍亂大疫,認為是前冬積雪久凍,寒邪深入體內,加上人民流離失所,營養不良,導致抵抗力下降,伏邪乘虛而入所致。
春寒料峭,夏天也較涼爽,肅殺之氣未消,生機不暢,導致伏邪無法順利排出,潛伏體內,直到飲食起居失調或外感邪氣侵犯時,才誘發霍亂,且多無腹痛症狀。霍亂痊癒後常有後遺症,與夏秋因暑濕引起的霍亂症狀相似,但病情和治療方法略有不同。伏邪化熱,由內而外,與伏暑內發的道理相同,病人多口渴,刺血則呈紫黑色。
有些人誤以為暑天未到,怎會有熱症,而盲目使用溫熱藥物,反而害人,這是非常悲哀的。作者將此經驗寫成文章,並得到多位醫家的認可和推廣。